编者按:今天入伏。什么是三伏?为什么三伏有些年份30天,有些年份40天?三伏要注意什么?相信您看完本文,您的三伏知识,会超过百分之九十九的中国人。
(图片据网络,致谢)
(一)“伏”:伏侍→潜伏
三伏、三九、梅雨……这些都是中国古人给特定时间的气候现象所人为取的名字。这些现象年年出现,具有规律性意义。三伏大致在公历7月到8月,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节。
伏,《说文解字》解释,“司也。从人从犬。”从本义看,不是许多人期待的躺平,而是像狗一样的趴着伺候别人。
在文言文中,“伏侍”这个词最接近本义。《西游记》中孙悟空说:“这个放心,暗中自有神灵保护,明中等我叫那些和尚伏侍。”这个“伏侍”是真的;《水浒传》中杨雄对石秀说:“兄弟,你与我拔了这贱人的头面,剥了衣裳,我亲自伏侍他”,这个“伏侍”杀气腾腾的,血淋淋的,是反义。
从“伏侍”这个意思出发,延伸为匍匐、趴下、潜伏、潜藏。三伏的“伏”就是潜伏、潜藏的意思,意思是说,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受阳气所迫,潜藏于地下。
中国古人认为,阴阳是自然变化的内驱力,一年四季是阴阳此消彼长、周而复始的一个过程。到了三伏天,阳气最旺盛,阴气被压制在地下。
但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物极必反,此时,阴阳力量的转换也已经开始了。
(图片据网络,致谢)
(二)三伏,有些年份30天,有些年份40天
三伏,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此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暴雨多。
哪天进入三伏天呢?它有准确的时间起点和终点。
初伏也叫头伏,从夏至(二十四节气之一)以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10天。
中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开始,到末伏。
末伏,从立秋(二十四节气之一)以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10天。
初伏、末伏固定各是10天。区别在于中伏,有些年份20天,有些年份10天。
这样三伏天的长度,有些年份是40天,有些年份30天。
那么什么是“庚日”呢?接着往下看。
(图片据网络,致谢)
(三)干支纪日:什么是“庚日”
这一节要稍微耐心点。也很容易懂的,虽然不容易记住。
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来纪年、纪日。
天干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像树干(就是“干”),“地支”像树枝(就是“支”)。两者结合,才能为大树的每一个部位进行定位。
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循环搭配,满六十开始循环往复。纪日、纪年都是如此循环法。
搭配的方法:天干第一个与地支第一个搭配成“甲子”,天干第二个与地支第二个搭配成“乙丑”,天干第三个与地支第三个搭配成“丙寅”……以此类推,天干第十个与地支第十个搭配成“癸酉”。此后,由于天干少两个,所以天干又从头开始,天干第一个与地支第十一个搭配成“甲戌”,天干第二个与地支第十二个搭配成“乙亥”。这时候地支十二个用了一遍,变成天干第三个与地支第一个搭配成“丙子”,天干第四个与地支第二个搭配成“丁丑”……如此往下搭配,六十次正好一轮。
人说“六十花甲子”,就是从这里来的。意思,活满六十岁,就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循环。过去人通常认为,这样也就不亏了,再活就是赚的了。古人平均寿命短,所以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
搭配形成的表格如下。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所谓“庚日”就是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包括庚午、庚辰、庚寅、庚子、庚戌、庚申六个。每十天出现一个。
三伏使用的农历干支纪日,与公历的日期不能固定对应,所以具体的日子,只能查历书,最好用的就是万年历。度娘上就有万年历。我对度娘没有感觉,但一个好兄弟去了度娘,还担任了要职,我对度娘感觉瞬间好了许多。爱屋及乌,说的大概就是这么回事情。
以今年2024年为例,三伏40天。
2024年入伏时间是7月15日(庚辰日)。三伏天是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算起,夏至后的第一庚日在6月25日(庚申日),而7月15则是第三个庚日,三伏开始。
头伏:2024年7月15日(庚辰日)至2024年7月24日,共10天;
中伏:2024年7月25日(庚寅日)至2024年8月13日,共20天;
末伏:2024年8月14日(庚戌日)至2024年8月23日,共10天。
(图片据网络,致谢)
(四)气候特点:高温多雨
三伏天总在小暑、大暑、处暑前后,“暑”,热的意思。意思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高温好解释,是因为太阳在头顶上。夏至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太阳最高的时候,但夏至之后,虽然太阳逐渐往南走,但地面的温度在继续积累,持续升高,导致小暑、大暑比夏至的温度更高。
造成三伏天湿度高原因,是因为吹东南风。东南方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空气潮湿,风的潮湿造成了三伏天湿度大。到了深秋或冬天则相反,吹西北风,而西北方是干燥的内陆,把干燥寒风吹向大陆,于是冬天湿度低。
此时在海洋上形成的台风,会接二连三的出现,在影响的区域内形成暴雨。
(图片据网络,致谢)
(五)三伏天养生:要动不要静
“热在三伏”,三伏天是健康最容易出问题的时候。据说,大文豪苏轼就是中暑去世的。
在三伏天,我们常常喜静不喜动、喜冷不喜热。通俗讲,盼望躺平。
但是这并不养生,三伏天恰恰需要有一定的运动——但是不要剧烈,避免在阳光下运动。三伏天尤其不能贪凉,不能贪吃冷饮。
中医认为,“百病从寒起”,三伏天如果有汗排不出、四肢冰冷、腹泻胃痛,可能都是受“寒”了。“冬病夏治”,就是夏天要把寒气从体内赶出去。
三伏天不是应该吃冷饮,而是应该喝热茶、吃热食、洗热水澡,该运动的要运动,该出汗的要出汗。
当然,因为太热,不开空调无法睡觉,所以开空调睡觉是可以的,睡眠是最大的养生。只是开空调要防止受凉,特别是黎明前后。
对健康正常的人来说,无需过度考虑食补、食疗。但要记得,“伏”着,不出门,躺平,并不是最好的姿势。
(图片据网络,致谢)
===百名校长公益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