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日
(唐)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今天二月二日,龙抬头。在古代可是一个开始的日子,开始什么呢?开始干活。正月是过年,不用干活是必然的;昨天是二月初一,初一十五是节日,不干活也是惯例。从今天开始,连龙都抬头了,要管事了。老百姓就得干活了。所以有一句俗语说,“二月二,懒婆娘无处躲。”虽然是要干活,但第一天嘛,也不能太当真,出去干活,顺便踏踏青,才是正事。所以这一天也是踏青节。
写到这里,我简直有点羡慕古代农耕生活了。一年多少天放假啊!算了,先念一首诗,唐代李商隐的《二月二》,然后介绍“龙抬头”的习俗。
这首诗有些难,记得前四句就够了!特别是第三第四句,真美!
公元851年秋,李商隐的妻子王氏亡故。为了谋生,他不得不撇下幼女稚子,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召,只身远赴梓州(今四川三台),入幕任节度书记。此诗应作于公元854年,即诗人在川的第三年。
春回大地,东风日暖。蜂飞蝶舞,绕柳穿花。它们作为春色的标志,生命活力的象征,又都和失去了生命春天的诗人形成鲜明对照。诗人写江间春色,写物遂其情,正是为了要反衬出自己的沉沦身世与凄苦心境。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世间春去春回,循环往复。唯有人不同,衰老是不可抗拒的规律,但心中常驻春天才好。
===龙抬头的由来===
龙抬头(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老百姓要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
又一说为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春雨贵如油”,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传说,龙的职能是行云布雨,在老百姓看来,春雨多了,也是龙活跃的标志。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旧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
《说文》中有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记载。古时,人们观察到苍龙星宿春天自东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没周期和方位正与一年之中的农时周期相一致。春天农耕开始,苍龙星宿在东方夜空开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龙首,夏天作物生长,苍龙星宿悬挂于南方夜空;秋天庄稼丰收,苍龙星宿也开始在西方坠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星宿也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角宿,代表龙角,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大约一个钟头后,亢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氐宿,即龙爪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之后,每天的“龙抬头”日期,均约提前一点,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后来,这天也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衍化成“龙抬头节”、“春龙节”了。
===今人雅作===
最后再录上我的师兄、上海师大党委书记林在勇先生写于2022年龙抬头的一首曲子,属于北曲。
北曲【大石调】【百字令】
林在勇
=================
荟萃韩可胜节气节日文章
学习强国专题、新民晚报专栏
《诗画光阴》出版
· 无边光景一时新 2024诗词日历 ·
宝宝念诗-韩可胜
baobaonianshi【←长按复制微信号】
以当代情怀,看古代诗词;以“美诗+美图+美文”为特色重新发现经典,带孩子念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