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界面有推荐书籍和博主做的周期计划模板,需要的可以进入够买⬆️
参考文献
原文标题:The Role of Northern European Countries in the Emergence of New Training Methods in Distance Running: A Historical Overview
原文作者:Bence Kelemen, Ottó Benczenleitner, Laszlo Toth 
北欧国家的运动员以卓越的长跑成绩闻名全球,而其背后的训练方法也为现代运动科学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将从长跑训练的发展角度,详细解析这些训练方法的诞生、演变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
1. 飞翔的芬兰人——系统化备赛的起点
数据支持:20世纪初期的芬兰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共赢得了13枚长跑项目的金牌,尤其以运动员Paavo Nurmi和Hannes Kolehmainen为代表。他们的成功得益于芬兰教练Lauri Pikhala开创的系统化训练方法。Kolehmainen通过长时间的耐力跑结合短距离冲刺来提高耐力和速度,这种方法被认为是最早的间歇训练形式之一。
芬兰的系统化训练从年初的长距离慢跑和徒步开始,随着比赛季的临近,训练逐渐增加了50-300米的短跑和600-2000米的重复训练。这一训练模式的核心在于以稳定的节奏来维持比赛状态,为选手创造了大量的运动机遇。Nurmi则进一步改良了该方法,以定时跑的方式在自然环境中进行10-20公里长跑,并在此过程中穿插6次400米高强度冲刺,逐渐引入了科学化的“节奏控制”理念 。
2. 瑞典法特莱克训练法——“速度游戏”的诞生
在芬兰选手表现突出的时代,瑞典的长跑成绩并不理想。为此,瑞典教练Gösta Holmer在1930年代末期开发了“法特莱克”训练法,意为“速度游戏”。这种训练方法不依赖标准的田径场地,在树林或起伏地形上即可进行,适应了瑞典冬季冰雪覆盖、场地匮乏的环境 。
数据支持:
使用法特莱克训练的瑞典运动员Gunder Hägg,在1942年创下了13分58秒的5,000米世界纪录,并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打破了7项不同赛事的世界纪录。这种训练不仅提升了运动员的速度耐力,还开创了自然环境下的多样化训练模式。如今,法特莱克训练已成为长跑选手提高速度耐力的重要手段 。
3. 间歇训练的出现与推广
间歇训练被认为是现代长跑训练方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德国运动学家Woldemar Gerschler在1930年代提出了这种方法,通过有规律的高强度短跑和休息间隔,提高心脏的承受能力和恢复效率。他与心脏病学家Herbert Reindel合作,研究了200多位测试者,发现经过为期21天的间歇训练后,参与者的心脏容量增加了五分之一,运动表现显著提升。
训练方法:
经典的Gerschler间歇训练以100米至200米的短跑为主(每天重复40-80次),在达到180次/分钟的心率后进行休息,直到心率恢复到120次/分钟再进行下一次冲刺。这种科学的心率监控让间歇训练得以精确调整强度,从而避免了过度训练带来的疲劳和消耗 。
此后,间歇训练迅速在全球推广,并衍生出多种变体。捷克选手Emil Zatopek在1940年代进一步增加了间歇训练的重复次数,推向了极致。许多国家的优秀运动员通过间歇训练打破了世界纪录。
4. 荷兰Verheul法——控制速度的长间歇法
荷兰教练Herman Verheul在1960年代发展出一种“轻松间歇法”,强调在低强度的跑步中穿插更长的间歇。这种方法结合了短距离(200米和400米)和长距离(1,000米)的间歇跑,休息时间相等。Verheul提出,跑步者应控制速度,以不超过自身恢复能力为准则,使运动量随比赛季节逐渐增加。
训练例子:
在Verheul法中,每周的训练包括15组200米的跑步、10组400米的跑步,恢复间隔则在5分钟左右,整个训练以保持轻松和灵活的节奏为目标。最终,Verheul法帮助他的学员获得多项全国冠军,打破荷兰长跑记录,验证了低强度高频次训练的效果 。
5. 挪威双阈值训练法——科学监控下的双重训练
挪威双阈值训练法近年来因Ingebrigtsen兄弟的出色表现而受到关注。该方法要求运动员在一天内完成两次阈值强度训练,以间歇的形式维持在乳酸生成水平以下。这种双重训练法以精确的乳酸监控和心率监测为基础,使运动员在避免过度负荷的情况下进行高效的耐力训练。
数据支持:
每周训练距离可达160公里,其中15-20%的训练强度在“无氧阈值”范围内。运动员通过晨间的2-3公里间歇跑和下午的短间歇(如10组400米)结合,达到了5-10公里的竞赛速度。挪威的成功不仅得益于系统的训练方法,还来自科学监控的优化方案 。
6. 极化训练模式——80:20的黄金分配
极化训练模式由挪威运动科学家Stephen Seiler提出,强调80%的低强度训练和20%的高强度训练。这个模式通过轻松耐力跑和间歇训练的结合,使运动员能在不引起疲劳的情况下提高竞技表现。
数据支持:
以挪威运动员Grete Waitz为例,她在高负荷(每周160-200公里)的情况下,仅20%的训练量处于高强度,训练主要集中在保持有氧阈值以下,避免在中等强度下消耗过多能量。这种分配不仅提高了VO2 max值(最大摄氧量),还使运动员在比赛中拥有更强的耐力 。
7. 训练创新的历史背景
北欧国家的成功离不开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支持。例如,20世纪初期的芬兰为争取国家独立而投入奥运会,这种国家认同推动了“飞翔的芬兰人”在赛场上的胜利。而在二战期间,瑞典的中立政策使其在全球体育活动几乎停滞的情况下依然保持训练和比赛的能力。这些历史背景促成了独特的训练创新。
从20世纪中期至今,北欧国家在福利国家政策支持下,体育科学的投入显著提升,训练方法也愈加依赖科学依据。在乳酸测量、心率监控等设备的帮助下,运动员能够更精确地调整训练量,以达到最佳效果 。
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北欧国家长跑训练方法的探索,我们可以看出成功不仅依赖运动员的个人能力,更在于系统化、科学化的训练方法。这些创新方法为全球长跑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证明即使在人口稀少且气候不利的条件下,依然可以通过科学训练取得长跑项目上的优异成绩。
应用建议:对于其他国家的长跑训练,可以借鉴北欧的训练方法,并根据自身的运动员特点进行适应性调整。例如,采用Verheul法的轻松间歇训练以提高耐力,同时在赛季接近时引入高强度间歇以提升比赛表现。更重要的是,与运动科学的紧密结合可以确保训练的高效性,避免运动员因过度训练带来的伤病和职业生涯的早期终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