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力量训练瓶颈:深入理解与克服“粘滞点”

文摘   2024-11-14 19:21   重庆  

参考文献

标题:《Understanding and Overcoming the Sticking Point in Resistance Exercise》作者:Justin Kompf 和 Ognjen Arandjelović。

       

         导语:在力量训练中,不少人都会遇到一个“难点”,无论如何努力,在动作的某个角度就无法继续。这就是所谓的“粘滞点”。理解粘滞点的成因与科学的突破方法,能帮助你提升训练表现,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一、什么是“粘滞点”?

📌 基本概念

        粘滞点(Sticking Point) 指的是在进行力量训练的过程中,动作在某一特定角度或区间突然变得极难继续完成的现象。粘滞点通常会在动作的中段或接近动作完成的地方出现,因为在这个阶段,肌肉的力量受到一定限制,导致动作受阻。

🎯 为什么了解粘滞点很重要?

    1. 训练效果的关键:粘滞点是动作难度的瓶颈,突破它意味着可以使用更大的负重,持续提升力量。

    2. 避免伤害的关键:粘滞点处如果动作变形或过度用力,可能导致肌肉、关节损伤。因此,科学的突破策略不仅可以提升表现,还能提高安全性。

二、深入理解粘滞点的形成原因

📊 力矩的劣势

        在动作中,当关节角度变化,肌肉的发力效率会因为力矩改变而降低。力矩是肌肉作用力与关节旋转轴的垂直距离,它在不同角度影响着肌肉施加的力量。例如在深蹲的底部,髋关节和膝关节的角度会导致力矩劣势,肌肉难以充分发力,从而出现粘滞点。

        • 案例:深蹲动作到最低时,膝关节的角度导致腿部肌肉需要承担更大的力量,以克服下沉的负重。

⚙️ 被动力量的缺失

        肌肉发力分为主动收缩力量和被动张力。主动收缩力量来自于肌肉本身的收缩,而被动张力是肌肉结构在伸展过程中提供的额外支持。比如在卧推中,离心阶段肌肉获得被动力量的支持,但进入推举阶段时,如果被动力量消失,就会形成粘滞点。

        • 实际应用:在训练中加入离心-向心结合的练习(如慢速下降和快速反弹),可以利用被动力量更好地推进动作。

🔋 肌肉疲劳与纤维类型

        肌肉纤维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快肌纤维适合短时间爆发,但容易疲劳;慢肌纤维耐力强,适合长时间负重。粘滞点常常出现在快肌纤维疲劳、力量不足的情况下。

        • 例子:在高强度训练后期,快肌纤维受疲劳影响导致力量下降,形成粘滞点。

三、克服粘滞点的五大科学训练策略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解决粘滞点的训练方法。你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组合,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

🎯 孤立训练 - 针对薄弱肌群进行强化

        适用情境:当特定肌肉群的力量不足,影响动作整体完成。

        训练方法:在常规训练中加入薄弱部位的孤立练习。例如,若卧推的粘滞点主要与胸部力量不足有关,可增加胸肌的孤立练习如哑铃飞鸟,增强其在卧推中的发力能力。

        • 建议动作:哑铃飞鸟、肱三头肌下压。

        • 训练安排:每周额外增加1-2次孤立训练,专注于强化特定部位。

⏳ 部分动作训练 - 提升特定角度的力量

        适用情境:粘滞点位于动作的某一特定范围内,例如卧推的中段或深蹲的底部。

        训练方法:在粘滞点位置进行短程重复练习,提高特定角度的力量。例如,卧推中段有粘滞点,可以采用仅在中段的短程卧推或在深蹲中进行部分下蹲练习。

        • 实际应用:卧推短程练习、深蹲下半程练习。

        • 小技巧:将部分动作练习与完整动作交替进行,逐步增强该角度的力量。

⚡ 加速训练 - 增加粘滞点前的动量

        适用情境:适合动作后半段出现粘滞点的训练。

        训练方法:在动作的初期加速,借助动量帮助突破粘滞点。例如,在深蹲的下沉过程中加快速度,然后快速爆发反弹,从而增加后半段的动量,帮助突破粘滞点。

        • 具体步骤:以1RM的50-60%重量进行快速下蹲,每次尽量快速反弹完成动作。

        • 训练频率:每周进行1-2次轻重量的加速训练,提高神经系统对快速发力的反应。

🔧 姿势调整 - 改变动作发力角度

        适用情境:姿势不稳定或力矩劣势引起的粘滞点。

        训练方法:调整动作的握距、站姿等,改变动作中不同肌肉的参与度。例如,卧推可以通过增加握距让胸部更多发力,深蹲中调整足距也可以影响髋部和膝盖的力矩。

        • 姿势示例:宽握卧推增加胸部参与,窄握则偏重肱三头肌。

        • 注意事项:姿势的调整要循序渐进,先使用较轻的负重适应。

🏋️‍♀️ 变量阻力训练 - 使用弹力带或负重链

        适用情境:适用于粘滞点在动作末段,或需要额外助力的情况。

        训练方法:使用弹力带或负重链来调整不同阶段的阻力。例如,在卧推中将弹力带连接在杠铃两端,动作末段会增加负重,有助于突破中后段的粘滞点。

        • 应用示例:深蹲、卧推中加入弹力带,增强后半段的阻力。

        • 安全提示:变量阻力训练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建议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四、粘滞点突破案例分析

🏆 案例 1:深蹲中的粘滞点

        在深蹲过程中,粘滞点通常位于下蹲到一半的位置。由于髋部和膝部的力矩劣势,需要更高的爆发力来完成动作。在这一位置使用部分动作、加速训练和变量阻力(如弹力带)等方式,可以有效改善粘滞点。

🏅 案例 2:卧推中的粘滞点

        卧推时,粘滞点多出现在底部或中段,这与胸部或肱三头肌的力量不足有关。通过针对性加强胸肌和肱三头肌的孤立训练,或采用短程卧推练习,可以有效突破这些粘滞点。

五、训练中的小贴士

        • 逐步增加负重:突破粘滞点时不要急于提升重量,逐步增加负重并适应新的动作负荷。

         适当休息:粘滞点训练对肌肉和神经系统有较大挑战,安排合理的恢复时间尤为重要。

         记录训练:每次训练记录粘滞点的位置、进展情况,帮助更好地监控和调整策略。

总结

        粘滞点是力量训练中常见的瓶颈问题,了解其成因和突破策略,可以让训练者更高效地提升力量表现,减少伤害风险。通过使用孤立训练、部分动作训练、加速训练、姿势调整以及变量阻力等科学方法,每一位训练者都可以在训练中取得更大进步!

Sportz Performance Frontiers
读书之于精神,恰如运动之于身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