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加★星标★不迷路】
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位靠拾荒为生的老人,在垃圾堆里意外捡到几根“铁棍”,擦干净后发现它们竟然金灿灿的。最后老人把“铁棍”卖了12000元“巨款”,成了那个年代的“万元户”。人人羡慕大爷交了好运,可是更有戏剧性的是,有文物专家赶来痛心疾首地告诉老人:因为你,国家损失了3个亿还不止……
啊,这“铁棍”是何方神圣,竟然这么贵重?老人受到了什么惩罚吗?
1970年代,物资还比较匮乏,尤其是位于内陆的内蒙古地区,经济还是比较落后。
住在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一个小村落里的王老汉,世代贫农,没受过什么正规教育,平时就以捡拾废品为生。
这一天他拖着袋子走到一片比较偏僻的地方,在垃圾堆里翻找着能卖钱的东西。
忽然他发现了几根“铁棍”,拿到手里掂量了一下分量还不轻,王老汉可高兴坏了:这个卖了废铁也能换来钱吃顿好的。
回家后,王老汉擦干净“铁棍”上的锈迹污渍,更惊喜地发现,这根棍子竟然泛起金光,上面还有一些他看不懂的花纹和文字。
难道真让他捡到“金疙瘩”了?
王老汉按捺住心里的激动,第二天就带着铁棍去了镇上的废品收购站。
收购站的老板说,这些棍子确实是金子做的,但这些黄金质地不纯,不好估价钱,不如把棍子熔化,重新提纯。
不管是王老汉还是收购站老板,文化水平都不高,更没有文物保护的观念,对于棍子上“鬼画符”般的文字,看不懂就自动忽略了。
王老汉觉得收购站老板说的有道理,在老板的帮忙下,7斤多的“铁棍”,被提炼出4斤黄金。
就这样,王老汉把“铁棍”熔了,卖了12000元,这在当时可是一大笔巨款。
王老汉发了财,生活条件一下子大变样。当然,在农村秘密可藏不住,拾荒老汉捡到金子发财的“奇闻”,不胫而走。很快,这件事也传到了当地负责调查民间文物的工作人员耳朵里。当听到王老汉捡到铁棍的地方时,他们心里更是“咯噔”一下:因为那里,距离1972年发现的阿鲁柴登墓并不远。阿鲁柴登墓,有可能是中国境内唯一的匈奴王墓葬,位于杭锦旗阿门其日格乡阿鲁柴登林场南3公里处,地处毛乌素沙漠的北部边缘。
阿鲁柴登墓又是怎么发现的呢?并不是因为盗墓贼偷掘坟墓,而是当地一名老人到沙窝子里挖土找“龙骨”时碰巧发现的。
后来得到消息,又有一些老乡一起去挖了一堆金器文物,当时的人们没什么文物保护的意识,甚至收购金子的银行职员都“好心”地帮老乡们把文物上镶嵌的玛瑙、玉石、松石等嵌物砸下来。最后因为大量黄金的出现终于引起了文物部门的重视,才努力把文物追了回来。虽然遭到了破坏,但该墓地还是出土了金器218件、银器5件及石串珠等珍贵文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一顶重达1394克的“匈奴王冠”。
这个“鹰顶金冠饰”,半球形顶,上立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鹰头及颈部嵌有绿松石;下有圆形金饰带,制作十分精美。
这是迄今仅见的匈奴金冠,代表了战国时期我国北方民族贵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有“草原瑰宝”之誉。
而“阿鲁柴登墓”中也曾出土过菱形“铁棍”,因而专家猜测,王老汉捡到的“铁棍”,极有可能也是阿鲁柴登墓中遗失的文物。
专家赶到王老汉家,虽然“铁棍”已经被熔炼成黄金了,但还是从残渣废料中检测出:“铁棍”应该正是匈奴时期留下的“金器”。专家痛心疾首地告诉王老汉:这些“铁棍”的价值,可不只是黄金能衡量的,至少在3亿元以上!
一直以来研究大多认为匈奴是没有文字的,而王老汉捡到的金器却是有”不明铭文”的,那么这对研究匈奴文化将有着重大意义。如果王老汉没有把“铁棍”熔炼,留存下来将是无价之国宝,而现在“铁棍”被炼化,只剩一堆黄金。3亿元是多少钱,王老汉大概想都不敢想。
他的无知造成了文物的重大损失,不过当时《文物保护法》还没有颁布,除了对他批评教育一番也没有别的惩罚。
为了防止类似事情继续发生,1982年,《文物保护法》终于实施,只要在境内的,不管地下、内水还是领海中的一切文物,都要上交国家。中国几千年留下来的文物、古迹,都是我们悠久文明的见证,希望这样“焚琴煮鹤”的事情不要再发生了。你若喜欢,点个关注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