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过五代另起坟?
01
这句话很好懂,就是说一个家族到了第五代,有人去世的话,就另起祖坟,不再葬在原来的祖坟地了。
为什么是五代?其实这遵循的是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
中国的宗法制度是怎么形成的呢?西周时期,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形成完备的宗法制度。
这个制度下,确立了嫡长子(宗子)的权威。大宗这一支,永远为大宗,有祭祀祖先的权力,小宗却不断在分化,只能祭祀另立门户的始祖。
小宗在传承五代之后,就别立宗,成为新的氏族。比如春秋时期,孔子的先祖其实是子姓宋氏,但后来五代之后,另立了孔氏,所以孔子变成了子姓孔氏。
可见,在古代宗法观念里,五代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节点,更通俗一点如我们常说的“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了”。
五服,指的是五种丧服的制度,具体来说,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丧服,每一种丧服都有特定的居丧服饰、居丧时间和行为限制。
五服制度不仅是服饰上的规定,也是对亲属关系亲疏的一种划分,五服以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五服”,如果从辈分看就是从自己往上往下各数5代人,所以父母、祖父母、高祖父母都在五服之内,而五代以上的祖先就是出五服了。
那么表现在祭祀礼仪上,就是五代以上另起祖坟,一般供奉不超过5辈,顶多到“高祖”。
当然这只是咱们平民百姓,如果是皇帝,列祖列宗都可以配享太庙,世代供奉。
为什么要“人过五代另起坟”呢?
因为古人认为,祖先的庇佑能力有限,超过五代的人,由于血缘关系逐渐疏远,就超出管辖范围了,所以另起新坟,让新的祖宗继续庇佑后代子孙。
还有比较现实的问题,家族的墓地有限,古人生的孩子也多,一代一代繁衍下去,就会越来越挤。
另觅风水宝地,可以减轻后代的管理负担,避免因管理不善而导致的土地浪费和祭祀混乱,当然这等于族谱分了新的支脉。
而且,从情感上来说,五代之后的家族成员与祖先,缺少共同生活经历和情感联系,在关系上也会逐渐疏远。
古代祭祀通常只祭祀五代以内祖先这一习俗,既体现了古人对祖宗荫庇的信仰,也符合五服之礼的传统规矩。
不过到了现代,尤其在城市,宗族观念已经逐渐淡薄了,有人远离家乡生活,死后葬在公墓里,根本不会葬回祖坟,很多事已经没那么讲究了。
02
房过三代必走人?
02
这句话也很好理解,房子住过了三代人,就需要搬家或者重新修建一个新房子了。
我们可以算一下,大概一代人间隔二三十年,那么三代人就得八九十年。
古代普通老百姓生活清苦,盖房子的材料也基本是木头、泥土为主,房子住的年头越久,隐患就越大,三代之后房子肯定摇摇欲坠了,一定得另起新房。
另一方面,就算是房子质量过关,古时候一个家庭都生好几个孩子,到了第三代,房子都没办法继续分配下去了,子孙们就要出去打拼,另立门户了。
在一些地区,家族成员在三代之后可能会进行分家,各自建立新的家庭,因此会有“走人”的情况。
所以,“屋住三代必走人”,是古代老百姓基于现实考虑的一种深刻认识。
不过在现代,人们强调独立生活空间,别说三代走人了,很多都是一代人就有一代人的房子,各过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