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状态下脑电波特点
文摘
2024-11-05 05:33
北京
冥想练习对健康促进的有效性。具体的证据包括心血管功能、免疫力和激素水平调节的改善。冥想对大脑和心灵产生积极的影响,包括积极的情绪状态、更好的压力控制、增强的注意力、明显的焦虑减轻和抑郁缓解。冥想是一种超越正常思维和心理过程的独特超验意识状态。冥想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综合的生理变化。在各种类型的冥想中,大多数练习者都能体验到完全放松和所谓的宁静意识。传统上,练习冥想佛教徒、道教徒和印度瑜伽士的基本功,以达到一定的身体、心理和精神境界。尽管东方人在历史上一直在练习各种形式的冥想,但现代西方文化对冥想的实践和科学研究开始流行。世界各地有许多不同的冥想技巧。尽管练习方案略有不同,但几乎所有的练习都是为了通过正念集中和呼吸调节来更好地操纵练习者的思想、大脑功能和身体状态。近年来,冥想已扩展到补充医疗实践,冥想引起的生理变化进一步推动了科学研究。冥想的生理和心理相关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印度的瑜伽和超验冥想(TM)、日本禅宗和藏传佛教。禅修作为一种非传统疗法,其有效证据和健康益处已被证明对许多慢性疾病、感染甚至一些恶性肿瘤有效。冥想过程涉及不同的心理活动和意识状态,脑电图(EEG)是研究禅修状态人类生命系统反映大脑活动状态的有效方法。脑电因其经济、安全和方便的优点在临床和医疗中心的应用越来越受到欢迎。在许多不同的生理、病理、意识和精神状态中揭示了EEG变化为科学研究提供证据,在长期监测脑功能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脑电活动的变化通常以频率为特征,被方便地分为五个频率范围,包括δ(Δ,低于4 Hz)、θ(θ,4-8 Hz)、α(α,8-13 Hz)、β(β,13-30 Hz)和γ(γ,30-70 Hz)。参与冥想状态的大脑区域,θ和α振荡网络活动与内化注意力和积极情绪体验状态的选择性关联。在比较禅修者和正常、健康的非禅修受试者的脑电图时,额/枕α活动的差异起着关键作用。台湾国立交通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对10位经验丰富的禅修者,和10位年龄相同但没有任何禅修经验的健康受试者。用脑电图监测大脑的额叶、后叶、右颞叶、左颞叶和中枢区域的脑电波,探索不同皮质区域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依存关系。在实验组中,评估了三个不同阶段下的脑动力学区域间相互作用,即休息阶段(R阶段,冥想前背景记录)、禅修阶段(M阶段)和独特的脉轮聚焦练习阶段(C阶段)。与休息阶段相比,实验组在禅修阶段和脉轮聚焦练习阶段的各种局部神经网络之间表现出更强的相互作用。组间比较表明,禅修脑比对照组的静息脑具有更好的皮质区域间相互作用。
请点亮“在看”,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