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垣乡韵:秋风过杨桥

文摘   2024-11-06 20:40   中国  

文/(河南长垣)王自亮



杨桥村就在太行堤畔的天然文岩渠东面。就像一个老人,千百年坐在堤畔,独面这条清流激湍、舒舒展展的大河,与大河共舞,与大河同欢。春来大河吐翠,杨桥村一片烂漫;夏来大河奔腾,杨桥村热力喷涌;秋来大河澄碧,杨桥村一片安闲;冬来大河凝滞,杨桥村一片萧瑟。

时下正是初冬,在杨桥村下车,其它方不易察觉的风在这里忽然劲了起来,很凉,灌人的衣袖。似乎是随着那宽阔的河道涌过来的。河如玉带,阳光下闪着点点银光。“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说的无疑也是杨桥。

前面就是杨桥小学,坐东朝西,紧挨大河。正值周末,学校一片沉寂,红色的教学楼,各种草木,都沉默着。日日相伴着大河,孩子们也有开阔的心胸,奔放的思维,和水样的灵动吧。

学校北边是一条大道,这也是杨桥的主街。走进去,暖暖的阳光被南边的房屋挡住了,马上就觉阴冷。说是大街,实在也不宽。两辆车并行就会有点紧张了。街上很长,很空,没有几个人。偶尔错落的缝隙,能看到融融的阳光。


有老人坐在路边,晒着太阳。一个老人瞪了我们看着:“你们是干啥呢?”

我们说,转一转。老人又问:“你们是哪的呢?”我们回答了。

“呀,看吧,现在可好。”老人很高兴,声音很大。这些老人,守着村子,性情善良质朴,她们眼里没有生人,在她们眼里,来的都是客,见面皆是缘,十里八乡的都是一家人。

杨桥,我中学时就知道这村子。只是那个时候,实在太偏僻了,小堤柏油路没修,晴天黄土飞扬,雨天泥泞遍地,除去周边居民,谁愿意来这里,谁又会来这里呢?而今,小堤铺了平坦笔直的柏油路,如一条丝带,把杨桥与整个县城紧紧连在一起了。

杨桥,开始与时代一同奔跑。

走到村东,是一片旷野,刚刚拱出的麦苗嫩嫩的,绿绿的,稀稀疏疏若婴儿毛发,还盖不住黄色的地皮。远处几座村庄,白房子在阳光下耀眼。偶尔还有鸡鸣狗吠,隐隐传来。村旁边一片树林,树木光秃秃的,就像一群沉默的老人。我站在村头,看了好久好久,挪不开脚步,就像饮了醇酒一样,脑子里浮动着以往的乡土记忆。

街边还有些小树,结了红红的小果子,一个个艳若樱桃,又如红玛瑙。两边多老屋。这些瓦屋呀,颜色发暗,很沉旧,屋顶大概也漏了,都覆了一层蓝色的铁皮。有乡土诗人说瓦是乡村的鳞片,乡村的蓑衣,这铁皮又算什么呢?是乡村的斗蓬么?只是大雨来时,满村该是怎样噼噼啪啪地脆响。

蒲地北卫材,东防腐,南起重,西农林,这与历史原因、地理位置皆密切相关,而杨桥这一带,恰处在防腐与起重边缘,这里村人相对外出走动少,故经济上并不领先。但这也恰恰为村里保留了一种质朴,一种古拙了。走在这一座座栉比嶙峋的房屋中间,你是不是感受一种沉郁的历史的气息呢?是不是又会生腾起一种淡淡的乡愁?

杨桥这一带人,外出工作的多,这与它颇重文化有关。曾见过一些杨桥退休干部,颇多学识,性格豁达,骑车四下走走看看,谈天论地,眼界开阔,诗书满腹,古今典故,信手拈来。这从村内一些对联可看出来。有一户人家门前一对联的上联为:虽是三秋多苦雨。这联显然是自撰的,寓情于景,把今年三秋多淫雨的景致描绘出来,一个“苦”字,又道出了内心的悲戚,刺痛多少人心弦。

走过老街,南边就是杨桥新区了。漂亮规整的联体别墅,黄墙蓝瓦,还有党建文体广场,塑料大棚,坐落在大道边的漂亮的村室,都在显示着杨桥勃发的生机和活力。



而现在,杨桥又建起了无花果采摘园。无花果,其实是有花的,只是其花极淡,无香无色,几乎看不到,故被误认为“无花”,其果却甘美可口。杨桥多无花果。村里人家墙壁里不时就探出一棵,木叶脱尽,光秃秃,呆愣愣,只是挂满了核桃一样的果子,像憨小子一般。杨桥种无花果,无花果不就是杨桥一种品质的象征吗?

秋风过杨桥,秋风里的杨桥在沉睡,也在奋发。

生活百家
分享美食、美景、美文、美好生活.。 家长里短,油盐酱醋,皆可成文。欢迎赐稿!!! 邮箱:348611123@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