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安市万安县又出名了。
11月4日,万安发布干部任前公示,其中3名95后女干部的资料格外引人注目,她们的年龄分别为25、26和27岁,除了年轻,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学历清一色都是“在职大专”学历,并且全部拟提名为乡镇人大副职人选。
这让人想起此前小男孩声称要继承家人在银行的领导职位的视频,风波虽已被辟谣,但却在公众心中种下了对权力传承和公平性敏感的种子。
而安此次的干部任前公示,无疑是将这种潜在的担忧进一步放大。
有人认为年轻不应成为质疑其胜任能力的理由,毕竟历史上和现实中都有许多年轻有为的领导人才,他们凭借自身的才华和努力为社会做出了卓越贡献。
年龄从来不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绝对标准,年轻干部有着创新的思维、充沛的精力,在合适的培养和引导下,完全有可能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当我们将视角转向学历时,问题就变得复杂而尖锐起来。
在当今这个教育普及程度日益提高的时代,本科教育已经相当普遍,甚至研究生学历的人数也在逐年攀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95后这一群体在正常的教育发展路径下,拥有更高学历的比例应该是较高的。
这3名女干部的在职大专学历就显得格格不入。“在职大专”这一学历背景意味着她们可能最初是中专学历,在工作过程中通过边工作边学习的方式获得大专学历。这种学历情况与当前社会对干部选拔任用的普遍认知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对比那些高学历人才的发展轨迹,情况就更加令人费解。
以清华研究生马翔宇为例,他作为名副其实的高材生,经过多年的辛勤工作,却仍然停留在科员的职位。
这些95后的在职大专学历者,在短短五年期满后就能够被提拔为副科。这种鲜明的对比,让公众对干部选拔的公平性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当地有关部门对此次事件的回应是,这些女干部是通过参加江西省中考三定向生政策,在乡镇工作超过5年,并且经过了笔试、面试、考察等一系列程序,一切都是依法依规进行的。
这样的回应似乎给整个事件一个合理的解释框架,但深入分析后,却发现其中存在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
回顾今年2月,吉安市发布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中,万安县的相关岗位清一色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这表明在当地正常的人才选拔机制中,对于学历是有较高要求的。
到了5月底,万安县城镇发展服务中心发布招聘就业见习人员公告,学历要求也是大专及以上。从这些招聘信息可以看出,在当地的就业市场环境中,对于学历的重视程度是明确的。
那么,为何在干部提拔这一更为重要的领域,在职大专学历却成为了通往副科职位的“通行证”呢?这种选拔标准上的矛盾性,让民众对整个选拔机制的合理性产生了严重的质疑。
进一步深入探讨,干部选拔任用标准中强调知识化和专业化。对于这3名拟提拔的女干部,我们不得不对她们是否符合这一标准持谨慎怀疑的态度。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乡镇工作面临着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从经济发展规划到社会民生保障,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到基层治理的精细化推进,这些工作都需要干部具备扎实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而大专学历,尤其是在职大专学历所代表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深度,是否足以应对这些复杂的工作挑战,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社会公平性这一重要维度。
在社会的普遍认知中,公平竞争是选拔任用的基石。如果这3名女干部是因为自身的优秀能力和努力通过公平竞争脱颖而出,那自然是值得称赞和鼓励的。
公众的疑虑在于,是否存在其他非能力因素影响了这一选拔结果。如果她们是农民或者普通人家的女儿,没有特殊的背景和资源,是否还能获得这样的初中毕业定向分配提拔机遇?这种疑问背后,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担忧,是对是否存在特权阶层和阶层固化现象的警惕。
近年来,“县城婆罗门”这一概念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它所描述的是在县城、地级等中小区域内,逐渐形成了比较固化的圈层,在这些圈层中,部分群体掌握着当地人脉、资源,并且这些资源可以通过世袭、联姻等方式传承。
这种现象如果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存在,那将是对公平公正的严重破坏。从万安此次的干部任前公示事件来看,公众有理由怀疑是否存在类似“县城婆罗门”的影子在其中作祟。
面对汹涌的舆论质疑,仅仅强调程序合法是远远不够的。
当地有关部门如果想要真正平息公众的质疑,更应该采取积极透明的措施。比如,公示这些拟提拔干部的家庭情况,包括近亲属的工作单位等信息。这样做不仅可以消除公众对于权力世袭、阶层固化等问题的猜测,还能让整个选拔过程更加公开透明,增强民众对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信任。
否则,在一片质疑声中,如果只是机械地坚持现有解释,而不深入反思和解决问题,将会让民众对当地的用人机制彻底失去信心,进而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