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化债涉及的金额数字,在不同口径下有 6 万亿、10 万亿和 12 万亿三种表述。其中,6 万亿是全国人大批准的专门用于化债的债务限额。
10 万亿的构成是,未来 5 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 8000 亿元,5 年累计 4 万亿,加上前面提到的 6 万亿而得。至于 12 万亿,则是在 10 万亿基础上,再加上 2029 年及以后到期的 2 万亿债务按原合同偿还的情况。需要明确的是,这并非意味着国家直接给予地方 10 万亿或 12 万亿现金,而是一种对到期或即将到期债务的延期和置换策略。
通过这种方式,地方需要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将从 14.3 万亿元大幅降至 2.3 万亿元,平均每年消化额从 2.86 万亿元减少到 4600 亿元,不足原来的六分之一,从而极大地减轻了地方的化债压力。
换句话说,相当于一口气解决掉了地方12万亿的债务问题。
“化债”与传统意义上的“还债”有着本质区别。在国际经济实践中,规模较大的机构和国家经常运用化债手段。化债主要有以下两种典型方式:
(一)拉长还债周期
以各国国债和融创化债为例。比如,A 向 B 借款 10 万元,原本约定 3 年后连本带息归还。但到第 2 年时,A 与 B 协商将还款期限延长至 30 年后,期间每年可能支付或不支付一定利息。若 B 同意,这笔债务就实现了化债。从经济价值角度看,随着时间推移,货币的购买力会发生变化。例如 1980 年向邻居借 200 元,到 2020 年再还 200 元,尽管金额相同,但 40 年的时间跨度使得货币实际购买力已相差悬殊。在国际上,西方各国的国债大多采用这种拉长债务周期的套路,本金往往不打算偿还,只需支付一定利息即可。融创的美元债问题也是如此,融创以破产相威胁与债主协商,实现债务周期的延长,缓解了偿债压力。
(二)低息置换高息
当前地方债面临的主要压力在于利息。在土地经济繁荣时期,地方政府发行的地方债利率普遍在 5%以上,部分地区甚至高达 6% - 7%。然而,随着楼市下行和土地经济遇冷,高利息成为地方财政的沉重负担。因此,化债的关键在于借低利息的债来偿还高利息的债。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情况也屡见不鲜。比如,购房贷利率为 5%,装修贷利率为 4%时,很多人会将装修贷用于偿还房贷。后来购房贷利率下降,甚至跌破 3%,情况又有所变化。这充分体现了人们基于利益驱动的行为模式,也说明了低息置换高息在经济活动中的普遍性。此次化债,中央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借 10 万亿长期低息债务偿还短期高息债务,从而减轻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这种操作在不转移和消除债务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债务周期和利息,实现了财政负担的优化。
中央实施的这一化债举措,从宏观层面来看,是一种有效的调控手段。如果没有中央的支持和背书,地方政府很难有这样的操作空间。化债并非简单的经济刺激行为,它对经济有着更为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谈三点。
第一,化债为地方政府腾出了举债空间。
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经济,因为它鼓励了积极消费。在市场经济中,信心至关重要。当人们认为未来经济会好转,并且有足够的消费能力时,就会积极参与消费,从而带动经济增长,进一步促进就业和消费的良性循环。反之,如果人们对未来经济前景缺乏信心,不敢消费,就会导致生产积压、就业疲软和消费进一步走低的恶性循环。因此,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既要打击唱空经济的“黑嘴”,维护市场信心,也要警惕那些提倡速胜论的“爱国贼”,确保经济形势的稳定。
第二,以时间换空间,化债优化地方债务结构。地方政府在大规模开展项目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复杂的债务问题,包括三角债、拖欠建筑商和供应商款项、拖欠员工工资等现象,甚至出现了烂尾楼等问题。通过化债,将隐性债务转化为显性债务,地方政府可以用新的低息长期债务偿还高息短期债务,从而缓解财政压力。这使得地方政府有能力偿还部分工程款,建筑商可以支付工人工资、结算供应商货款,烂尾楼和保交楼项目也能获得资金继续推进。同时,地方政府还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民生保障领域。
第三,稳定地方财政。
在地方债务体系里,隐性债务是关键所在。它是政府背书却不规范(不计入债务限额)的债务类型。其突出特点为利息高、短债占比大。比如利用空壳公司开展政府项目,凭借地方政府信用背书获取高达 7%利息的借款。
隐性债务来源方面,约一半来自城投公司,其余的涵盖 PPP 项目、政府购买服务、国有企业违规举债等。不过要明确,不是所有城投公司债务都属于隐性债务,只有不规范举债行为才会计入。
据智本社社长薛清和估算,当前隐性债务规模达 14.3 万亿,此次 10 万亿化债规模对于缓解隐性债务压力有着重大意义。要是把地方 3000 多家城投公司都算进去,债务余额会超过 50 万亿。这凸显出隐性债务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化债行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它关系到地方财政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通过这次化债,地方债务结构得到优化。
到 2028 年之前,10 万亿规模的隐性债务将逐步置换成显性债务。尽管地方债余额仍会有所增加,但债务结构将更加健康。
国际上有“内债不是债,外债才是债”的说法。比如欧洲曾执行过负利率,发行过 30 年期零利率国债。欧美国家在很早以前就没打算还本金,只要财政收入能付得起利息就视为“债务健康”。但在加息周期中,欧美面临着巨大压力,欧洲因习惯低息国债,美国因国债利率承受能力有限,都只能降息。
而中国的化债方案是用低息债务把高息债务置换掉,实现地方债务压力大减。中国政府负债率看似与 G7 国家平均水平相当,但中国有大量政府资产,与西方计算国家债务率只看债务和 GDP 不同。中国化债方案后有举债空间且更安全,不会透支根基,体现了“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比如 9 月份美国降息,中国拿出 8000 亿现金投入股市;11 月份美国降息,中国推出 10 万亿化债方案。未来面对美国降息,中国还有更多政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