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塌了,清华北大毕业生也扎堆小县城抢就业岗位了

情感   2024-10-30 22:14   重庆  

2024 年 8 月,嵊州市教育体育局发布的公开招聘教师拟聘用人员公示中,拟聘用对象有 3 名毕业于清华北大、4 名来自浙大、1 名来自人大、1 名来自厦大(博士研究生)、1 名来自吉大(博士研究生)。


在人们心中,清华北大的光环璀璨夺目,从这里走出的毕业生,曾被寄予厚望,承载着改变世界、引领时代潮流的使命。


清北,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巅峰,国家投入了巨额资源。这些资源本应是为了培养出能够在国际前沿科研领域冲锋陷阵、在国家重大战略发展中担当核心角色的人才。


但如今他们开始涌入小县城,与普通毕业生争夺就业岗位,虽然清华北大的金字招牌能给他们带来优势,但这难道不是一种教育资源的错配吗?那些耗费无数心血建成的实验室、那些由顶尖学者苦心经营的学术氛围,原本期待着清北学子能继续传承和发扬,可现实却是他们远离了这些学术的高地。在小县城里,可能缺乏足够先进的科研设备,难以满足他们深入钻研专业知识的需求,长此以往,他们在大学中所积累的深厚学术素养可能会逐渐退化,这对国家整体的科研创新能力无疑是一种潜在的削弱。



从社会发展的宏观视角来看,清北毕业生的能力和潜力本应在更大的舞台上得到释放。大城市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复杂的问题,无论是金融领域的国际竞争、高科技产业的创新突破,还是复杂社会问题的治理,都需要这些顶尖人才的智慧。然而在浙江小县城,他们的工作内容往往相对局限。比如成为中学教师固然能为当地教育带来一定提升,但与他们原本能够承担的国家战略层面的教育改革任务相比,不过是杯水车薪。在基层政府部门,处理的事务大多是地方化、碎片化的,难以充分发挥他们所具备的宏观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这种人才使用的低效率,就像是把珍贵的宝剑用于砍伐柴木,宝剑的锋芒无法展现,其价值大打折扣,是对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




清北毕业生向小县城的聚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流动路径的变窄。以往,这些顶尖高校的毕业生能够凭借自身实力在大城市中竞争到优质的工作机会,实现阶层的向上跃迁。但现在,大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可能存在的不公平竞争因素,使得他们不得不选择看似“安稳”的小县城。这对于那些来自普通家庭、期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清北学子来说,是一种无奈。而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来看,这可能意味着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逐渐固化。如果优秀人才无法在大城市获得公平发展的机会,那么社会底层向上突破的希望将变得更加渺茫,社会的活力和公平性都将受到严重冲击。



这种现象还可能给未来的人才培养带来不良影响。当清北毕业生的选择如此“下沉”,会让后来者对高等教育的目标产生迷茫。那些怀揣梦想的学子们可能会疑惑,努力进入顶尖高校的意义何在?如果最终的归宿只是小县城,那么他们可能会降低对自己的期望,不再追求更高层次的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这种心态的转变,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整个教育生态,导致教育的功利性增强,而对学术追求和社会责任的培养则会被忽视,从而影响国家长远的人才储备和发展动力。


四月惊蛰
品人生百味,看事世冷暖,每天分享一篇深度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