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初,一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他的一生,是对真理执着追求的一生,尤其是在人口问题上,他的思想和行动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寅初出生于 1882 年的浙江绍兴,自幼展现出非凡的求知欲。16 岁赴上海求学,后因成绩优异于 1907 年官派留美,并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15 年回国的他,怀揣教育救国之志,坚守“一不做官,二不发财”的信念,投身教育事业,展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怀。
在抗战时期,马寅初以其反对独裁、反对内战的犀利言论,彰显出铮铮铁骨。虽因此被国民党当局迫害,身陷囹圄并遭软禁,但他赢得了各界广泛尊重。郭沫若称赞他为“蒸不烂、煮不熟、捶不爆的响当当一枚‘铜豌豆’”,这是对他不屈精神的生动写照。
在新中国成立后,马寅初并未停止独立思考。经过长期深入的调查研究,1957 年 7 月 5 日,他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新人口论》。
这一理论指出我国人口多、资源少的严重矛盾,预测如不控制人口增长,按每年 3%的增长率计算,五十年后人口将达二十六亿之巨。基于此,他建议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他强调通过普遍宣传避孕来控制人口是最好最有效的办法,坚决反对人工流产,这体现出其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他还提出了包括宣传迟婚好处、在必要时运用行政力量等一系列主张,为计划生育政策勾勒出了初步的框架。
然而,《新人口论》在当时并未得到理解,马寅初面临巨大压力。面对劝他检讨的建议,他坚持自己的理论,展现出捍卫学术尊严的坚定决心。他表示即便年近八十,也要单枪匹马应战,绝不向不合理的批判屈服。但在当时的形势下,1960 年他被迫请辞北京大学校长职务,随后在学术论坛消失近 20 年。
随着时代发展,思想逐渐进步,计划生育在后来被写入宪法,并成为基本国策。马寅初也在 1979 年担任北京大学名誉校长,1981 年当选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1982 年,马寅初走完了他传奇的百年人生。
在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过程中,部分地区存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的情况。一些基层工作人员为了完成计划生育指标,采取了强制手段,如强制堕胎、强制结扎等,这引起了民众的不满和抵触情绪,损害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形象。此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地区差异,一些地方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存在偏差,导致政策落实效果参差不齐。
但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对马寅初出现了一些批评声音。有人认为他不尊重生育权利,将当下养老、劳动力不足等问题归咎于他。
但从历史角度看,马寅初的立场是经得住考验的。在当时的环境下,人口快速增长与资源紧张的矛盾极为突出,计划生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如今面临的养老难、养育二孩难等问题,更多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民生层面的新挑战,不能简单地将责任推到马寅初提出的人口理论上。计划生育从最初的人口控制策略,已经演变成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复杂问题,需要我们全面客观地分析和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