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研究进展盘点 | 精神领域

文摘   2024-12-30 19:50   上海  


2025年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在过去的一年里,科学家们在精神心理领域取得了多项重磅级研究成果,梅斯医学整理了各个医学神刊相关得国内研究成果,分享给大家!同时,梅斯医学诚邀您一起为喜欢的研究投上一票哦!(ps:可在文末投票哦)


1、Cell Stem Cell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揭示应激压力导致抑郁的新机制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陆新江团队在 Cell 子刊 Cell Stem Cell 上发表了题为:Vasopressin drives aberrant myeloid differentiation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contributing to depression in mice 的研究论文。研究阐述了应激条件下精氨酸加压素(AVP)介导脑-骨髓轴的作用和机制,揭示了加压素驱动动造造血干细胞(HSC)的异常髓系分化并导致小鼠抑郁的分子机制。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采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发现,应激诱导的抑郁小鼠骨髓中髓系祖细胞CMP和GMP数量增加,并且淋巴系祖细胞CLP和ProB数量减少。scRNA-seq的数据还发现HSC的S100A9表达上调,并且介导了髓系分化。进一步深入分析scRNA-seq数据并结合ImmGen结果显示精氨酸加压素受体2(AVPR2)在中性粒祖细胞样细胞群(ProNeuL)和中性粒细胞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他细胞。

采用过继性转移AVP处理后的中性粒细胞,发现其可促进骨髓的髓系细胞生成,而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敲除AVPR2则抑制小鼠的髓系分化。进而通过小鼠体内示踪技术证明骨髓HSC来源的中性粒细胞可进入脑内。通过中性粒细胞转录组测序发现AVP处理小鼠中性粒细胞IL36G表达上调,并且造血细胞特异性敲除IL36G受体IL1RL2抑制髓系细胞产生和脑内神经炎症反应。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造血系统在应激诱导的抑郁症发病机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揭示了脑-骨髓轴在抑郁发生中的作用机制。靶向IL36G-IL1RL2的单抗已于2022年获批用于治疗银屑病,如果未来在人类中证明对抑郁症同样有效,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此外,该研究还发现,高原低氧也会引起髓系分化促进抑郁发生,但在分子机制上与心理应激诱导的抑郁症有一定差异,该工作还在进一步进行中。此外髓系分化在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正在深入展开。


2、Cell Rep Med:江南大学开发益生菌疗法,用于抑郁症治疗

抑郁而终主要是由长期的抑郁症引起。抑郁症是一种心理障碍,会导致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失衡,如血清素水平降低,从而影响情绪调节和认知功能。这种失衡会持续存在,使患者感到持续的悲伤、绝望和无助,严重时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该研究指出,具有吲哚-3-乳酸(ILA)生成能力的短双歧杆菌通过激活芳香烃受体(AhR)信号来减轻神经炎症,从而发挥抗抑郁效果,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群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双向信号传导,即微生物-肠-脑信号轴,并强调了益生菌作为抑郁症治疗新策略的潜力。
研究发现,抑郁小鼠肠道和大脑中ILA水平显著下降,而补充短双歧杆菌可以将乳酸水平恢复正常。具体地表现为在对比实验中,Bre1025菌株显示出缓解焦虑样症状的能力,并在动物模型中提高了肠道中吲哚-3-乳酸(ILA)、吲哚-3-丙烯酸(IA)和染料木素的含量,同时降低了5-羟基吲哚-3-乙酸(5-HIAA)、鸟氨酸和丙烯酸等代谢物的水平。研究者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确认了Bre1025在健康志愿者肠道中的定植水平及其对ILA生成的贡献,发现摄入Bre1025后肠道ILA水平以及下游代谢产物丙烯酸和吲哚-3-丙酸(IPA)的水平均有所上升。
总的来说,关于肠道微生物来源的 ILA 参与脑功能调节的直接证据目前非常稀少,该研究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缺,确定了肠道 ILA 可以作为小鼠抑郁的肠道标志物,补充特定的双歧杆菌菌株可以逆转了抑郁小鼠肠道和海马中 ILA 水平的降低,且在分子层面对这一机制进行了解释。

3、Lancet Health Longevity:北京大学国自然项目发表柳叶刀子刊——5个队列研究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活动和孤独感与抑郁症状的关联
抑郁症是心理健康障碍中死亡的主要原因。关于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活动和孤独感与抑郁症关联的证据很少。我们旨在确定社会活动和孤独感是否介导了社会经济地位与抑郁症之间的关联,以及社会活动、孤独感和社会经济地位对抑郁症的互动或联合关系的程度。
研究结果显示,在总随访的349,576人年中,共有20,237名参与者出现抑郁症,合并发病率为每100人年7.2例,各研究中发病率从HRS的每100人年3.8例到MHAS的每100人年11.9例不等。低社会经济地位独立增加了抑郁症的风险,合并调整后的风险比为1.34。
在亚组分析中,低社会经济地位对抑郁症的负面影响在60-69岁成年人中比其他年龄段更为显著,在男性参与者中比女性更为显著,在患有一种或多种非传染性疾病的人群中比未患非传染性疾病的人群更为显著,在社交活跃人群中比社交不活跃人群更为显著,以及在非孤独人群中比孤独人群更为显著。
总的来说,社交不活跃和孤独在社会经济地位与抑郁症之间的关联中起了一小部分积极中介作用,这表明除了针对社会孤立和孤独的干预措施外,还需要其他方法来减轻老年人患抑郁症的风险。此外,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活动和孤独感的共同影响突出了同步和综合干预对减轻全球抑郁症负担的好处。

4、BMJ:王东信教授团队——围产期抑郁治疗新突破,艾司氯胺酮减少约3/4产后抑郁发作

妊娠分娩是女性一生中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抑郁则是围产期最常见的情绪异常,在中等收入及低收入国家的患病率分别高达21%和26%,不仅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配偶关系及母婴依恋,患者后代发生行为情绪问题及长期心理/发育紊乱的风险也显著高于同龄人。证据显示,产前抑郁是产后抑郁的明确危险因素,意味着存在产前抑郁症状的女性可视为产后抑郁一级预防的潜在目标人群。
这是一项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于2020年至2022年间在中国5家三甲医院进行,共筛选了14243名孕妇,最终364例有产前抑郁症状的待产孕妇纳入研究。入组孕妇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在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后静脉输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0.2mg/kg)或生理盐水,输注时间40分钟。研究的主要终点是产后42天时抑郁发作的患病率,使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量表版进行诊断。研究显示艾司氯胺酮组产妇在产后42天时抑郁发作的患病率(6.7% [12/180])较对照组(25.4% [46/181])降低了约3/4(风险比=0.26; 95% CI: 0.14至0.48; P<0.001);同时干预组产妇产后7天和42天时的爱丁堡抑郁评分更低,产后42天时汉密尔顿抑郁评分也更低。在副作用方面,艾司氯胺酮组产妇发生短暂神经精神症状的比例更高(45.1% [82/182]比22.0% [40/182]; P<0.001),但神经精神症状为自限性,持续不超过一天,且无需药物干预。该研究认为有产前抑郁症状的产妇可考虑分娩后给予小剂量艾司氯胺酮,以预防产后抑郁的发生。

5、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温州医科大学提出CNTNAP2在自闭症中的作用机制

来自温州医科大学的研究者们在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杂志上发表了题为“Contactin-associated protein-like 2 (CNTNAP2) mutations impair the essential α-secretase cleavages, leading to autism-like phenotypes”的文章,该研究表明,致病突变对裂解的抑制是ASD发病机制的基础,其c端片段的上调可能具有治疗ASD的潜力。
本研究表明,α-分泌酶产生的C79是CNTNAP2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其破坏可能与ASD发病有关。此外,研究发现恢复C79的表达可以改善CNTNAP2- i1254t突变小鼠和CNTNAP2- / -敲除小鼠的自闭症样表型。因此,将CNTNAP2-C79或CNTNAP2-CICD补充到生理水平可能是治疗ASD的潜在途径。

6、Mol Psychiatr:南方科技大学侯圣陶团队揭示节律光有效治疗自闭症动物模型新机制

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侯圣陶课题组在Molecular Psychiatry 在线发表了题为 "Adenosine mediates the amelioration of social novelty deficits during rhythmic light treatment of 16p11.2 deletion female mice"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报道利用40 Hz节律性光刺激治疗手段有效改善自闭症小鼠模型的社交障碍,并揭示了腺苷作为一种新型神经化学介质,通过减少神经细胞兴奋性传递来缓解自闭症社交趋新缺陷。
在这项研究中,团队发现16p11.2缺失的雌性小鼠表现出明显的社交趋新缺陷,经过长期40 Hz光视觉刺激治疗后得到改善。40 Hz光刺激有效降低了16p11.2缺失雌性小鼠前额叶皮质(PFC)的局部场电位(LFP)增强。值得注意的是,40 Hz光刺激逆转了前额叶皮质(PFC)的锥体神经元的过度兴奋神经传递和突触数量,这为改善社交趋新缺陷提供了神经生物学基础。
这项研究确定了腺苷作为一种新型神经化学介质,通过减少40 Hz光刺激治疗期间的兴奋性神经传递来缓解社交趋新缺陷。40 Hz光刺激技术有望进一步发展为一种非侵入性的自闭症的治疗方法。

7、Am Psychol:阈下抑郁患者经明亮光疗后中脑与前额叶皮质功能连通性增加: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明亮光疗(BLT)在预防阈下抑郁症状个体中的作用机制尚未阐明。该研究的目标是评估阈下抑郁患者中脑中线单胺产生核治疗相关功能连通性(FC)变化与抑郁症状改善之间的相关性。
这项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于2020年3月至2022年6月进行。共有74名阈下抑郁的年轻人被随机分配接受8周的BLT治疗(N = 38)或安慰剂(N = 36)。抑郁严重程度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进行测量。参与者在基线和治疗后接受了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分析了背侧中缝核(DRN)、腹侧被盖区(VTA)和 Habenula 为种子点的基础上的全脑FC。多变量回归模型检查了基线大脑FC是否与BLT治疗期间HDRS评分的变化相关。与安慰剂组相比,BLT组在治疗前后的HDRS评分显著降低。BLT增加了DRN与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之间的FC以及左VTA与右额上回(SFG)之间的FC。VTA-SFG连通性的改变与BLT组的HDRS变化相关。此外,基线时DRN与mPFC之间的FC可以预测BLT后的HDRS变化。这些结果表明,BLT改善了阈下抑郁的抑郁症状,并增加了中脑单胺产生核和前额叶皮层的连通性,这提出了基线时DRN-mPFC的FC可能作为改善BLT治疗的抑郁症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

8、Bio Psychiatry:加速连续性与间歇性 theta 脉冲刺激治疗难治性抑郁和自杀意念的比较

自杀意念是治疗难治性抑郁(TRD)中的一个重大临床挑战。最近的研究表明,使用一种称为间歇性theta burst刺激(iTBS)的特定协议,在无或轻微自杀意念的TRD患者中具有有希望的抗抑郁效果。在这里,我们研究了在中等至严重自杀意念的患者中,加速安排的iTBS和连续TBS(cTBS)的临床效果。
患有TRD和中度至重度自杀意念的患者(n = 44)被随机分配接受加速iTBS或cTBS治疗。治疗通过10次每日TBS会话(每次会话1800个脉冲)连续5天进行(总计90,000个脉冲)。使用神经导航将加速iTBS和cTBS分别针对左和右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LPFC)。临床结果在4周的随访期内进行评估。
研究结果显示,加速cTBS在管理自杀意念(p第1周 = .027)和焦虑症状(p第1周 = .01)方面优于iTBS。加速iTBS和cTBS在抗抑郁效果方面相当(p < .001;加速cTBS:第1、3、5周的平均变化分别为49.55%、54.99%、53.11%;加速iTBS:第1、3、5周的平均变化分别为44.52%、48.04%、51.74%)。在试验期间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事件。有一名患者因轻躁症而退出。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治疗部位的不适(两组均为22.73%)。

9、Diabetes Care中国基于社区的整合护理对糖尿病患者和抑郁症患者的影响(CIC-PDD):一项实用性集群随机对照试验   
在这项实用性集群随机对照试验中,研究将八个社区卫生中心分配到两个组:增强常规护理组干预组。基于整合护理模型,为干预组制定了一个全面的护理计划。我们招募了年龄≥18岁、患有2型糖尿病和抑郁症(患者健康问卷-9得分≥10)的个体。主要结果是两组之间在抑郁症状减少50%和HbA1c至少减少0.5个百分点的人数百分比差异。结果分析在意图治疗人群中进行了;缺失数据进行了多次填补。
研究纳入了630名参与者,其中干预组275人,对照组355人。干预组中有显著更高比例的患者在12个月时达到了主要结果(对于抑郁症状:风险差异 [RD] 31.03% [62.06% 对 31.02%,分别为;95% CI 21.85-40.21];对于HbA1c:RD 19.16% [32.41% 对 13.25%,分别为;95% CI 11.35-26.97])。干预组的患者在精神生活质量(平均差异 [MD] 6.74 [46.57 对 39.83,分别为;95% CI 3.75-9.74])、糖尿病自我护理活动(MD 0.69 [3.46 对 2.78,分别为;95% CI 0.52-0.86])、药物依从性(MD 0.72 [6.49 对 5.78,分别为;95% CI 0.37-1.07])和护理体验(MD 0.89 [3.84 对 2.95,分别为;95% CI 0.65-1.12])在12个月时有了显著改善。农村参与者从干预中获益更多。

10、Nature Mental Health减轻焦虑和抑郁,住在哪里很重要!华中科技大学田耀华团队通过超40万人研究揭示环境绿化的重要性

由于住宅环境的绿化程度是一个可以改变的因素,接触绿色环境在减少生理应激和改善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但其中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2024年3月24日,华中科技大学田耀华团队在Nature Mental Health 在线发表题为“Long-term exposure to residential greenness and decreased risk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分析了来自英国生物银行的409,556名参与者的数据,表明长期暴露于绿色环境可以降低抑郁和焦虑的风险。
研究结果显示,在中位11.9年的随访期间,分别有14,309(3.5%,306.9/100,000人年)和16,692(4.1%,358.0/100,000人年)患者被诊断为抑郁症和焦虑症。与NDVI 300 m的最低四分位数相比,抑郁和焦虑的最高四分位数的风险比和95%置信区间(CI)分别为0.84 (95% CI, 0.82-0.85, P < 0.001)和0.86 (95% CI, 0.84 - 0.87, P < 0.001)。500 m、1000 m和1500 m的NDVI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空气污染(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等于2.5 μm的颗粒物(PM2.5)、NO2、NOx、SO2和O3)在上述关联中起主要中介作用。例如,NDVI 300 m与PM2.5、NO2、NOx、SO2和O3的降低分别为52.9% (95% CI, 31.6 - 73.1%)、28.4% (95% CI, 13.4-50.3%)、30.9% (95% CI, 17.8-48.1%)、2.4% (95% CI, 1.4-4.1%)和27.7% (95% CI, 19.4-37.9%)。
这项全国性的研究强调,长期接触绿色住宅与降低抑郁和焦虑的风险有关。减少空气污染是绿色环境与抑郁和焦虑之间的重要中介。

11、Nature Communications:复旦大学团队揭示血浆蛋白质组谱可用于预测个体的未来健康风险

复旦大学郁金泰、程炜、冯建峰团队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Plasma proteomic profiles predict individual future health risk”的文章,探索了蛋白质组谱在预测多种疾病和死亡风险方面的潜力。基于52006名英国生物银行(UKB)参与者的1461个Olink血浆蛋白检测数据,研究团队开发了疾病/死亡特异性蛋白质组学风险评分(ProRS),可显著地将45种疾病进行风险分层。研究显示,ProRS在10个终点(如癌症、痴呆和死亡)上的识别准确率很高,其预测性能比现有的临床指标好得多或相当。研究团队将临床预测因子与ProRS相结合可提高大多数终点的预测能力,并广泛地探索了蛋白质组谱的预测性能。此外,研究人员还探索了蛋白质组学在多种突发疾病和死亡率中的临床应用。
通过训练神经网络,研究团队建立了一种疾病/死亡特异性蛋白质组风险评分 (ProRS),可对45种常见疾病的风险进行显著地分层,包括感染性疾病、血液疾病、内分泌疾病、精神病学疾病、神经病学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疾病、肌肉骨骼疾病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癌症等。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几乎所有的终点,ProRS都比现有的临床指标产生了更好或相当的预测性能。将临床预测因子与ProRS结合,对大多数终点的预测能力都有所增强,但与单独使用ProRS相比,该组合仅表现出有限的改善,并没有显示出比单独使用ProRS有实质性的优势。此外,研究团队还发现了一些蛋白,如GDF15,对各种疾病具有重要的鉴别价值。

该研究表明,蛋白质组谱可以作为复杂的实验室检测或临床措施的替代指标,以完善同时对多种疾病和死亡率的综合风险评估。当然,在临床应用之前,仍需要更多的独立外部验证来确认该研究发现。

12、Nature子刊:婚姻状况与抑郁症风险关联及因果中介分析:基于多国数据的酒精与吸烟行为影响验证

人类已经发展出复杂的社会结构,经常依靠与他人的合作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驾驭世界。婚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纽带,将两个人联系在一起。最近的研究表明,婚姻状况与各种健康状况,如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总死亡率有关。虽然婚姻状况也被发现与心理健康有关,但目前大多数调查婚姻状况与抑郁之间关系的研究都使用了来自单身国家的数据,主要是西方国家的样本,这些研究普遍表明,婚姻对抑郁有保护作用。然而,这些模式可能不会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因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在许多方面与西方国家不同。文化、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的差异可以独特地塑造各国的婚姻行为。
关于调节因素,先前的研究报告了不一致的结论,即性别在婚姻状况和抑郁风险之间的调节作用。在不同人群中,特别是在国家、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方面,可能导致婚姻状况与抑郁症状之间关联强度差异的其他潜在调节变量仍未得到充分探索。虽然饮酒、吸烟、收入和身体质量指数(BMI)等行为因素已被报道与抑郁有关,但它们在婚姻状况和抑郁症状发作之间的潜在因果中介作用尚未得到调查。
这项大规模的、两阶段的研究结合了不同国家的横断面和前瞻性队列分析,发现未婚,无论何种亚类别,都与出现抑郁症状的高风险相关。这种脆弱感在西方国家受过高等教育的单身男性中尤为明显。此外,在中国、韩国和墨西哥的丧偶、离婚/分居和单身个体中,饮酒在婚姻状况与后来发展为抑郁症状风险之间的关联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在中国和墨西哥的未婚参与者中,吸烟也导致了风险的增加。总的来说,这些发现强调了在未来的研究中考虑文化、社会经济和行为背景的重要性,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与婚姻状况有关的心理健康差异


13、JAMA Network Open:重复经颅磁刺激能有效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言语性幻听

言语性幻听(AVH) 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会增加患者自杀和暴力的风险。重复经颅磁刺激 (rTMS) 是 AVH 的一种潜在治疗方法。基于影像引导的重复经颅磁刺激 (rTMS) 是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言语性幻听(AVH) 的有效方法吗?
研究共有62名参与者(33名女性[53%];平均[标准差(SD)]年龄,27.4[9.2]岁)完成了2周的治疗。其中,32名被随机分配到活性rTMS组(18名女性[56%];平均[SD]年龄,26.9[9.2]岁),30名分配到安慰剂治疗组(15名女性[50%];平均[SD]年龄,27.8[9.4]岁)。在意图治疗分析中,接受活性rTMS的患者在第2周的AHRS评分显著低于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差异,5.96[95% CI,3.42-8.50];t = 4.61;P < .001;Cohen d,1.17[95% CI,0.62-1.71])。这些临床效果在第6周持续存在。此外,预定义的AVH大脑网络内TMS诱发的电场强度更强与AHRS评分的更大减少相关(B = 3.12;t = 3.58;P = .002)。没有观察到严重的不良事件。
这项随机临床试验的结果表明,影像导航rTMS可能有效地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听,且安全。研究结果还表明,个性化AVH网络中的电场强度是优化rTMS方案疗效的关键参数。

14、JAMA Network Open: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有效治疗重度抑郁症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 (tDCS)在单独应用时都被认为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方法。然而,尚不清楚rTMS联合tDCS是否在治疗重度抑郁症(MDD)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
主要结果显示,HDRS-24总分变化:从基线到第2周的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24)总分变化。HDRS-24的得分范围是0-52分,分数越高表示抑郁症状越严重。
次要结果显示,HDRS-24总分变化(从基线到第4周):评估HDRS-24总分从治疗开始到治疗后2周的额外变化。
缓解率:定义为HDRS-24总分降至9分或以下的患者比例,在第2周和第4周进行评估。
应答率:定义为从基线到第2周HDRS-24总分减少50%或更多的患者比例,在第2周和第4周进行评估。
本研究发现经颅直流电刺激 (tDCS)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治疗重度抑郁症(MDD)患者的一个有效和安全的治疗选择。未来的研究应该关注于探究这种协同效应的机制,并改进刺激参数以优化治疗效果。

15、Lancet Psychiatry:香港大学研究团队探索新冠疫情前后抑郁和焦虑障碍患者相应症状的发生情况!

COVID-19大流行导致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除了与COVID-19感染直接相关的不良健康结局外,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措施的实施以及经济困难也给普通人群带来了情绪困扰,并增加了不良心理健康结局的风险。患有常见精神疾病,包括抑郁和焦虑障碍的人群,可能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大流行所带来的不良心理、社会和神经精神影响。

2024年9月3日,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香港大学等研究人员联合在《柳叶刀-精神病学》(The Lancet Psychiatry)发表了一篇题为 “Psychotropic drug prescribing before and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mong people with depressive and anxiety disorders: a multinational network study” 的研究论文,
研究旨在考察大流行期间抑郁和焦虑障碍患者精神药物处方开具情况的变化。研究发现了两种不同的处方开具率趋势。第一种模式显示在大流行开始时出现初步激增(例如,MDCD_US数据库中抑郁障碍患者的抗精神病药处方),随后逐渐下降至反事实水平。第二种模式在四个数据库的抑郁障碍患者抗焦虑药处方和两个数据库的焦虑障碍患者抗精神病药处方中观察到,表现为立即增加(例如,IQVIA_UK数据库中焦虑障碍患者的抗精神病药处方)。在MDCD_US和IQVIA_US中,针对这两种障碍,25岁以下患者的抗焦虑药处方开具率持续上升。


注:排名不分先后



1. 评选活动中,须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保持正常的心态参与投票。

2. 禁止任何人采用任何形式进行刷票,投票以后台实时监测的真实数据为准,恶意刷票数据将做无效处理。
3. 本次投票按照投票结果及专家评分,评选出的“2024年度中国神经领域的十大医学研究”。


快来为你喜欢的研究投上宝贵的一票吧!

PS:投票截止时间

2024年1月10日12:00


编辑 | B.O

如有侵权请联络梅斯医学管理员
王晓亮@梅斯医学
(微信号:wxid_vaci8ymoetvp22)


Lancet:占诺美林-曲司氯铵(KarXT)或将成为新型抗精神病药物


13款抗精神/神经病新药上市,抢先速看!


不同精神病沟通技巧有哪些?一文总结,拿去不谢!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下载梅斯医学APP吧!

梅斯精神新前沿
梅斯精神新前沿是梅斯医学子频道,致力于为精神心理医生提供前沿资讯、研究进展和最新临床指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