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也救不了的抑郁青少年:在笼子里养孩子,不疯才怪

文摘   2024-12-15 19:50   上海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如果你公司要求每天必须6:30到岗上班;


午饭时间只给半小时,吃完就继续工作,每天加班到九点;


加完班回家还得写报告,周六日也排了班;


老板隔三差五训你,问你为什么不努力;


每个月还拉全体排名,通告全员,谁最差劲......


干着这样的工作,你开不开心?你会不会抑郁?


而这,就是你孩子在学校里的生活……



初一的孩子,早上6点10分进教室,晚上8点才放学;


高一的孩子,早上6点就要开始晨读,晚上10点才结束;


无一例外,分秒必争!


想到沈华清教授说:“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关在笼子里养大的。


幼儿园是笼子、小学初中是笼子、高中更是个笼子。”


在笼子里养孩子,痛苦压抑,不疯才怪!


当今的孩子,被困在笼子里


当今的孩子,被困在笼子里,活得太孤独了!


这个暑假,我深切体会到了这代孩子的“孤独”。

整个暑假,豆包想约同学一起玩,都非常难!


明明班上四十多个同学,和我们同一栋楼就住了3个同学。


可偏偏,一个暑假,居然一次面都没有碰到。


好几次,我给豆包同学家长发微信:今天几点可以一起玩吗?


回复都是:今天不行,几点几点有课。

想到纪录片《起跑线》,里面有个7岁的小女孩。


从一年级开始,就是6点起床,晚上10点也不见得能休息......


周一到周五,学校学习;周末寒暑假,就用课外班填满学习。


而这,就是当今大多数孩子的写照。


所有的生活轨迹,就是在“家—学校”来回移动。


没有自由,没有时间,也没法和真切的生活去联结。


可一个孩子要健康、快乐地长大,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链接。

与同伴的链接,与万事万物的链接。

孩子,需要从同伴和社会链接中真正建立自我认知,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位置。


同伴关系缺失,影响孩子人际交往能力,情绪就少了宣泄的出口。


社会链接缺失,孩子自我控制范围狭小,就无法形成完整的独立人格。


情绪、压力就无从释放,自我认知、独立人格无法形成。


厌学,焦虑,抑郁,便一个个向孩子袭来了。

笼子里的孩子,都“疯”了


让孩子的世界从小就只剩学习,是对人性的摧残。


很多父母抱有一个观念:“你只管好好学习就行”。


这会让孩子们对学习构建起一种错误的认知:学习高于一切。


在这样的刻板印象中,孩子唯一能被看见的价值,就是分数,只有分数。


这种高度单一化的价值观,使得孩子不仅承受着学习的压力。


还需要承受高度的“竞争压力”,内心深处也会潜伏着“存在”的焦虑感:我为什么而活。


孩子小的时候是很脆弱的,在这种环境里,心理能量是会渐渐被全部消耗掉。


等到高中、大学,一有点不顺,就承受不了压力,焦虑、抑郁、强迫等就逐渐显现。


中科院心理所曾发布过一组数据:

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为10%-13%;

初中阶段:抑郁检出率为25%-30%;


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约38%。



随着年级增加,学业压力增大,抑郁检出率直线上升。

基本上,每10个初中生就有3个检出抑郁,每10个高中生,就有4个抑郁......


之前就在网上看过一个高中生的留言:


“大家都在努力,我不努力就会被甩在后面。


可是我都这么努力了,成绩却只能保持在原地踏步。


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再看不到成绩,估计就只能精神病院见了。”


每天都紧绷着,那就可能随时会“崩”掉。


在自然界里,任何一种动物幼崽,幼年时都是一刻不停地折腾:玩耍、打闹、捕猎......


这是他们在发育身体,也是在学习进入社会的技能。


唯有人类幼崽,还没长大,就成天关在了一架大笼子里学习。


不许乱动,不许大声讲话,不许偏离。


这样养孩子,不疯才怪!

留一方天空,给孩子喘息


做家长,一定要去看见孩子!


看见孩子的苦,看见孩子的累,再去站在孩子的角度,为他留一方喘息的天空。

十几岁的时候,红豆就知道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她弄不清地理上的各种季风气候,也读不懂物理场中的力学。

父母虽然为她的未来感到担忧,但是很克制。

他们的想法是,让孩子慢慢往前走,梦想可以在道路上获得。

不出所料,红豆没有考上高中,去了一家高职,毕业后,她又尝试想继续深造,再试一把,一年、两年、三年,眼看着父母身体越来越不好,却还是支持自己在家“啃老”,她很痛苦。

后来,她决定先去外面闯一闯,机缘巧合下,红豆开始在一家餐馆做服务员,干半天活儿回家看半天书。

巧的是,红豆喜欢钻研这些清洁小事儿,自制的清洁刷可以把窗棂里的灰尘一次性清理掉;自配的洗涤剂价格便宜,清洁力又很强。

手下有这样一员聪明的“悍将”,老板非常满意,他把红豆推荐给另外一位做餐饮的好友......

在红豆的心里,并没有“我凭什么要去做服务员”的层级理念,而是“我该怎么把手头的工作干好?”的积极暗示。

而父母的养育留给她的不是“必须成功”的牢笼,是“可以慢慢摸索、慢慢发现”的包容,一方喘息的天空。

刚开始她做保洁,后来又被雇主发现她钢琴、英语都不错,可以适当辅导小孩......

再后来,她考下一个执业资格证,正正经经成了一个高知住家保姆。

看着红豆自信洋溢的样子,父母没有强迫她换一条路,继续深造也就自然而然放下了。

哪怕是疫情最难的那几年,红豆依然保持着两家雇主、两万元收入的生活状态。

父母也会担心“保姆”这个职业没有未来保障,会担心女儿不好找对象。

而红豆的思路很清晰:攒上几年钱,去英国读个管家课程,把自己的工作更加专业化。

一个住家保姆看似简单,却涉及卫生、收纳、煮营养餐、带小孩等多个工作,而每个工作里又含有许多学问,她想缓慢地、一步步探索下去。

每个行业都会长久存在,只要跟得上转型,就不会有趟不出的路。

看到女儿如此有计划,父母反而不会有焦虑。当看到孩子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成全、尊重、放手是他们所能做的最后一件事。

英国心理学家比昂说过:

“关系的本质,是谁在制造压力,谁容纳和化解压力。”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更要做孩子的“容器”,去容纳和化解孩子的焦虑和压力。


作为父母,在所有压力都在挤压孩子的时候,我们就要帮助孩子,去做孩子的减压阀,想办法给孩子解压。

有父母做依靠的孩子,才不容易被压垮。

要知道,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他们都会走不同的人生道路,孩子只是经由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去完成他自己的梦想和使命,并不属于我们,也不应由我们控制。

我们的任务,本该是帮助孩子成就自己的梦想,而不是完成属于我们的愿望。

划定路线、横加干预都是对孩子的不信任,最大的爱是跳脱出“人生只有一种活法”的困局,尊重孩子的意愿。

参考资料:
1.洞见父母(ID:fmczs100);作者 土豆妈
2.海蓝博士(ID:hailanboshi);作者 海蓝幸福家

编辑 | B.O

如有侵权请联络梅斯医学管理员
王晓亮@梅斯医学
(微信号:wxid_vaci8ymoetvp22)

“鬼压床”究竟是怎么回事?经常被“压”的人要小心了!


注意!这10个常见焦虑症状不可忽视,你的胃可能在诉说......


警惕!这类家属可能会对精神病患者造成严重影响!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下载梅斯医学APP吧!

梅斯精神新前沿
梅斯精神新前沿是梅斯医学子频道,致力于为精神心理医生提供前沿资讯、研究进展和最新临床指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