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爱哲学 爱智慧 (第35期 萨特)

教育   2024-09-24 16:30   上海  


PHILOSOPHY


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



萨特(1905-1980)

法国哲学家、文学家,存在主义代表之一




人物生平

1928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1929年在一个气象台服兵役,后在巴黎和外省一些公立中学任教

1933年赴德国留学,先后在柏林大学及弗莱堡大学研究现象学,受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的影响

1936年起发表小说和哲学论著

1939年应征入伍,次年被德军俘虏

1941年获释回到巴黎,继续在中学讲授哲学,同时积极投入反法西斯抵抗运动

1943年完成并出版了他的哲学专著《存在与虚无》

1946年创办政治和文学评论刊物《现代》,战后提倡“介入现实”,成为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

20世纪50年代参加左翼政治运动

196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但拒绝领奖


学术思想

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

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一个历史的现场,巴黎著名的“花神咖啡馆”。1941年到1945年的四年间,萨特几乎每天都在这里工作10个小时。就是在这家咖啡馆里,他完成了《存在与虚无》这本书。

花神咖啡馆现在还在,是巴黎的一个著名文化景点,我自己去过两次,点菜的时候还看到菜单上印着萨特的一句话:“通向自由之路,经由花神。”

这条自由之路是从哪里开始的呢?当年,萨特坐在花神咖啡馆里,他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的存在和物的存在究竟有什么区别?我们都知道,人是有意识的,而物品没有。但有意识的人和没有意识的物,究竟不同在哪里呢?

萨特看着眼前忙碌的服务员,又看着自己面前的杯子,他问自己:我们说“这个服务员是一个服务员”和说“这个杯子是一个杯子”,这两种说法是同一回事吗?他感到大不相同!说这个服务员是一个服务员并不是注定的。

如果这个人下班了,或者离职了,他就不再是一个服务员了。

一个人是什么,这是可以改变的。但杯子就不同了,它被判定为一个杯子,别无选择地就是一个杯子,就算你把它打碎了,它仍然是一个破碎的杯子,而且杯子不能自己选择把自己打碎。

你可能发现了,区分这两种说法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意识。可意识究竟是什么呢?萨特为此苦思冥想,他一直琢磨着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一句话:“意识总是对某物的意识。”就是意识有对象性,总是对于某个事物产生的意识。那么纯粹的意识本身究竟是什么呢?他突然有了灵感,如果“意识总是对某物的意识”,那么意识本身呢,就什么都不是!纯粹的意识本身就是虚空!

有点像空空荡荡的容器,需要被填充之后才能成为什么。一个杯子里只有倒进了什么东西,我们才能说它是一杯水、一杯酒、一杯牛奶或者一杯咖啡。人的意识本身就是空无一物,只有当有什么内容填充进来之后,人才会获得自己的本质。所以人并没有什么预定的本质,人的存在原本就是虚无,它的本质是“有待形成”的。

简单地说,如果人的存在就是意识,而意识本身是虚无,那么人的存在就是虚无,这就得出了“存在就是虚无”这个命题。

萨特还用了一对概念来区分物的存在和人的存在。他把物的那种被决定的、不能改变的存在,叫作“自在”的存在。把人的这种“有待形成”的、不固定的存在,叫作“自为”的存在,就是自己“为自己”而存在。你可以记住这一点:自在的存在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而自为的存在没有固定的本质,它的本质是可以变化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人没有固定的本质,人的本质是可以改变的、是有待形成的,原因就是人的存在在根本上是虚无。好,那又怎样呢?是说我们的人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吗?还是说我们必须四大皆空呢?

都不是。萨特会说,人的存在根本上是虚无,这赋予了人一个永恒的需求。你可能听过一句话,说“大自然厌恶真空”,同样地,人也厌恶虚无,厌恶虚无背后的缺失和不确定性。所以我们总是需要去填满自己的虚无,去获得某种本质。

打个比方,假如你是一名演员,现在站在舞台上,你第一个最迫切的渴望就是要找到自己的角色,因为在舞台上如果没有角色,那你就什么也不是。这里的“角色”就是我们想要获得的本质。这就是为什么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先有了虚无的存在,然后我们才要去找到自己的本质。演员可以扮演很多不同的角色,人的本质也是不固定的。

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人要怎么去获得一个本质呢?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模仿物。因为,前面说过,和人相对立的“物”是自在的存在,它有一个固定的、确定不变的本质。

所以我们看到,人总是要去占有某种东西。有的人喜欢集邮,有的人喜欢买包包,有的人喜欢在游戏里收集奖励和成就。占有这些物的时候,我们好像得到的不仅仅只是物品的功能或者效用,通过“占有”这些东西,我们还获得了一种“存在感”。通过占有“物的存在”,我们可以得到确定的本质,甚至给自己一个定义:我是一个收藏家,我是一个游戏高手,等等。

萨特把这种欲望叫作“生存者与存在物的复合”,就是渴望与对象合二为一,来解决人的虚无状况。可是,这样就解决了虚无的问题吗?萨特说,这种做法注定要失败。因为这只是局部地、暂时地满足了对确定性的渴求,根本上的虚无是无法改变的。

人是自为的存在,不断为自己寻找本质,不断变化。换句话说,人有无限的潜在可能性。人想通过占有物去获得确定性,但有限的、固定不变的东西没有办法填满无限的可能性。

比如,即使你成为世界第一的收藏家,你也无法确保从此就永远满足了。你一定会问自己:“这就是全部了吗,我就到此为止了吗?”无论你是一个多么成功的收藏家,收藏家这个身份也不会是你的全部。就像一位演员,无论他曾经扮演过多么成功的角色,这个角色也不会是这位演员的全部。

作为人,我们永远无法填满自己的虚无。用萨特的哲学术语来说,就是我们的“存在结构会溢出(我们)所占有的对象”。没有得到的时候当然不满足,得到之后又会产生新的不满足。作家王尔德有句名言,“生活中只有两种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另外一个是得到了我们想要的”。

因为人拥有无限的潜在可能性,这种潜能总是会逃到占有的对象之外,直到死去,人才能获得固定的、填满的、不变的本质。所以萨特说,“人是一种徒劳的激情”,总是有一种激情推动我们去占有、去追求,但我们希望得到的那种满足其实永远无法实现。

这么说来,难道人注定只能屈服于空虚和徒劳吗?当然不是。萨特说,正是在这种状态中,人类特有的尊严诞生了。存在就是虚无,这不错,但这恰恰是人类行动意志的基础,正是因为存在没有预先的本质,所以我们才能够自由地行动。

因为存在先于本质,那么就没有什么预先给定的东西把我们固定住、束缚住,就意味着我们永远可以超越“过去的本质”“现在的本质”去追求“未来”。

换句话说,人永远不会“是”什么,而是永远都正在“成为”什么。在这个意义上,人是自由的,甚至人就是自由本身。还是那个比喻,站到舞台上,你可以扮演任何角色,每一个角色都不是你本人,但正因为如此,你的行动才是自由,因为你没有被任何一个角色所定义。

在我看来,萨特最有创见、也是最精彩的观点,就是从“存在就是虚无”出发,最终推出了“人的自由”。这种自由不是建立在强大能力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人的存在之上、建立在最根本的虚无之上。可以说,把存在的概念削减到最低限度,让我们看到了最坚不可摧的自由。

所以萨特说,人是被判定为自由的,自由就是人的命运。人唯一的不自由就是不能摆脱自由。不论你是多么渺小,不论你受到多少外在的限制,在根本上你都是自由的。

举一个例子,二战结束很久以后,一个在逃的纳粹高级军官被抓捕了,他叫艾希曼。在接受审判时,他这样为自己开脱:当时屠杀犹太人我是别无选择,因为我是军人,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我没有选择的自由。

萨特认为,这是自欺欺人,你当然有选择,你可以选择叛乱谋反,你也可以选择当逃兵,你还可以选择自杀,实际上在纳粹官兵中确实有人做出了这些选择。艾希曼选择了服从命令,这是自由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别无选择。声称自己没有选择的自由,只是自欺欺人,只是因为不愿意承担选择的责任。

再比如,如果我是先天的残疾人,行动都有困难,你说我怎么是自由的呢?萨特会怎么回答?他会说,是的,你是残疾人,这个事实无法改变,因为残疾的特征是你身体上“自在”的不可改变的因素。但是你做一个什么样的残疾人,你是有选择的;你怎么看待自己的残疾,用什么态度对待自己的残疾是大有不同的。你可以做一个哀怨消极的残疾人,也可以做一个奋进积极的残疾人,这取决于你的选择,你完全有自由来超越自己身体的残疾性。身残志不残并不是一个谎言,我们在残奥会上看看那些运动员就知道了。

这里有一个要点需要强调,萨特说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的自由,而是总是可以改变现状的自由,是否定只能如此、我别无选择的那种自由。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最突出的一个导向,就是呼唤人们面对存在的真相。存在的真相是什么呢?萨特说,存在就是虚无,存在先于本质。如果“本质”决定了命运,那么,先于本质而存在的人就不被任何命运所限定,也就是说,人在根本上是自由的。


选自《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标题有所改动。标题中的“自在的存在”指的是“物”,而“自为的存在”是指“人”或“人的意识”,编者注。





知识链接

萨特为什么谢绝诺贝尔文学奖?

萨特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存在主义的领袖人物,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体现在《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等文本中。他在文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有诸如《恶心》、《墙》、《自由之路》、《禁闭》等存在主义的代表小说。名言有:“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诞的”、“他人是地狱”等。鉴于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1964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但萨特予以谢绝。

萨特之所以谢绝诺奖,主要是因接受诺奖违背了他的基本理念。萨特的基本理念是:存在(这里的存在是指自为的存在,下同)先于本质,存在是虚无的,人是自为的存在,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正因为如此,所以没有什么预先给定的东西把人固定住、束缚住,意味着人永远可以超越“过去的本质”“现在的本质”,自由地去追求“未来”。萨特谢绝领奖正是这一理念的真实写照。对萨特来说,接受诺奖意味着给自己贴上了“伟大作家”的标签,意味着自己身份固化和角色定型,并且会限制自己的自由,这违背了他的存在主义理念。谢绝领奖是萨特坚守自己存在主义哲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馆藏资源


1.《存在与虚无》

  索书号:B086/4024


2.《自我的超越性:一种现象学描述初探》

  索书号:B089/3331


3.《萨特小说选》 

  索书号:I565.45/4024


4.《导读萨特》

索书号:B565.53/3024


5.《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索书号B086/4024


文字:图书馆

编辑:图书馆

审核:胡博博士



上海市复旦中学
宣传学校文化,搭建师生共同成长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