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复旦中学哲学特色课程继续开展。本学期复旦中学哲学基地将继续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深化高中育人方式变革,探索大中小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哲学基地的发展继续得到了来自区教育局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大力支持,我们希望哲学基地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发展等方面突破瓶颈,有新的发展,进而进一步凸显复旦文化的显示度,提升哲学基地成果在区域内的辐射度和影响力。
Part
01
哲学:认识自我与反思日常生活
面对刚刚升入高一的哲学班同学,徐波教授首先从哲学的本质谈起,引用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经常引用的“认识你自己”和《周易·系辞》中的“百姓日用而不知”作为开头。通过对比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在哲学起源问题上的回答,指出了日常生活中的我们就是哲学的起点,哲学也是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中不断自我追问的课题。作为一种反思性的学科,哲学虽然无法直接给出伦理问题、社会问题具体的答案,但会让我们在日用之外,在更高的层面上自主地重塑问题和寻求全新的解决方案。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我们“日用而不知”的内容,以当今3A大作《黑神话:悟空》为例,其中大量的用语,如“游戏”这个词本身等都是从佛学相关的词汇中衍生出来的。而很多诸如“了解”这样的日常用词,背后也有它的思想深意。同时,今天我们特别火热的很多人工智能的具体应用,也结合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还使得人工智能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比如《黑神话:悟空》中应用了大量AI绘图技术,使得中华大地各处美轮美奂的古建筑得以更逼真地显现,又节省了开发者大量的重复工作,体现了AI技术在游戏开发和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还有望涌现更多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结合创新技术的杰作,比如博物馆里的AI数字人等,让AI技术与传统文化碰撞出新的火花。
人工智能的技术革命与伦理挑战
PART 02
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在理论和应用层面取得了相当的突破,尤其是在各领域的应用上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许多人甚至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对此,徐波教授回溯了以计算机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前两次科学革命,它们为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那么人工智能能否重现这样一种革命性的时代变化呢?这是一个值得大家共同讨论的问题。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在技术、应用层面的飞速发展,我们还不得不面对一系列伦理问题:人工智能的限度在哪里?它能否像人一样进行道德判断?科技发展和伦理的边界分别在何处?技术并不区分中国和西方,但中国人累积千年的自身伦理价值观有自己的独特性所在,所以我们迫切需要一个植根于中国自身文化传统,同时为社会公众认可的“中国方案”来应对人工智能对我们时代的挑战。
在讲座中,徐波教授通过介绍了“电车难题”及其多个变体,同时结合中国传统典籍如《论语》、《孟子》中的几个思想实验,展示了目前几个流行的大模型如ChatGPT、文心一言的具体表现,并分析了人工智能在现阶段对于一些道德困境的解答思路。
徐波教授简要介绍了当今中英文学术界对于人工智能哲学的一些研究,比如有不少学者认为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学思想可以使人工智能辅助人类实现“道德主体”,甚至可以打造一个AI道德主体来指导我们的实际日常生活。对此徐教授认为,这就要求行为主体具备全方位的权衡能力。虽然现有的AI尚未达到理想的“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水平,但它的发展理念部分契合了我们面对道德困境等伦理挑战时试图找到更合理和正当的行动方式的期求。
我们发现,目前主流人工智能模型给出的回答大多是“车轱辘式”,古人的回答更加“直指人心”。面对飞速发展的时代与社会,我们常常迷茫而踌躇,而传统经典中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哲学上的解决思路,正所谓“由仁义行,非行仁义”所体现的“不失本心”就是一种很好的解释。四端之心是仁义礼智的源头,面对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我们人类要严守内心的道德律令,让人工智能在道德的加持下如同灿烂的星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文 字:高二(2)班 高翊欣 吕奕林
指导老师:吴 健
编 辑:朱 骁
审 阅:复旦中学教学处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徐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