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诠释学
Hermenutik
学术思想
诠释学(一) 什么是诠释学(解释学)
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圈越来越大。高中学段,除自然科学外,我们要进一步学习语文、英语、历史等学科知识。语文学科会面对神话和大量的古文,英语科学要接触到陌生的文字,而历史学科则要面对遥远的古代世界。如何将这些陌生的文本切换成自己熟悉的文本,从而理解它们?具体说来,如何理解古文?如何翻译英语作品?如何解读大量的历史资料?等等。这就触及到哲学中的诠释学。诠释学,是一门理解、翻译、解释的学问。虽然它是一门理论兼实践学科,虽然它不告诉我们某篇古文的内容,也不告诉某段外文的含义,某历史资料的意义,但是它可以提供纲领性的解释原则和方式,这些原则和方式是我们的理解和诠释何以可能的前提。借助于诠释学,我们可以“从一个世界切换到另一个世界,从神的世界切换到人的世界,从一个陌生的语言世界切换到另一个自己的语言世界”,所以了解一点诠释学理论十分必要。
诠释学(Hermenutik)一词来源于赫尔默斯(Hermes)。赫尔默斯是古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信使。他行走的速度极快,所以经常来往于奥林匹亚山上的诸神与人间的凡夫俗子之间,给人们传递神的指示和消息。由于神的语言不同于人间语言,所以赫尔默斯的传达就不是单纯的报道或简单重复,需要翻译和解释。翻译是把不熟悉的诸神语言转换成人们自己的语言,解释则是对诸神的晦涩不明的指令进行疏解,以使一种意义关系从陌生的世界转换到我们自己熟悉的世界。
从演变的谱系来看,诠释学历经三次转变:第一次是特殊到普遍的转变。这主要是指从特殊的、权威的文本,如《圣经》和《罗马法》到世俗文本的转变,即从神圣文本到世俗文本的转变;主要指由施莱尔马赫为代表的哲学家将诠释学从独断论中解放出来,将它发展为一种普遍的方法,即从个别片段的解释规则到作为科学和艺术的解释规则体系的转变。第二次转变是从方法论的诠释学到本体论诠释学的转变。这主要是从狄尔泰的方法论到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的转变。狄尔泰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划界,使人文科学独立出来,并将诠释学作为人文科学之基础,使之成为人文科学的普遍方法。而在海德格尔看来,诠释学不再是文本或客观精神化物,而是人的此在本身,所以理解不再是对文本的外在解释,而是对此在(人)的存在方式的揭示,诠释学不再是对深藏文本里的作者心理意向的探究,而是对文本所展示的世界的阐释。这次转变由伽达默尔完成。第三次转变是指从作为本体论哲学的诠释学到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的转变,转变的主旨在于强调诠释学是一种哲学思考,一种实践智慧,一种应用。
就主客关系而论,大致有三种关系:第一种是把作品视为对象,对作品采用对象化把握的方式。其范式要求复制或重构文本(或作者)的思想,这就是所谓的客观化诠释。这种诠释,实际上是把自然科学的方法移植至人文科学中,是自然科学方法的延伸。第二种是主体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不再将作品或文本视为一个对象或物,而是看作一个主体(人)。但是,由于每个主体都固守自己的立场,双方固执己见,因此双方处于一种外在的、对置的关系之中。第三种也是主体之间的关系。但这种关系中,我和你、解释者和文本、主体和主体之间都不固执己见,而是彼此开放,即主体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文本,承认文本是一个主体,不仅不忽视文本的要求,而且还要倾听文本所诉说的东西。在这种诠释中,既不把文本当作对象,也不把文本看成是固执己见的主体,而是让过去的文本与现在的主体对话,实现主体之间碰撞、交流、交融。
诠释学中有一个著名的规则即“解释学循环”。所谓“解释学循环”,简言之,指的是理解整个作品或文本应当从个别语句和细节出发,反过来,个别语句和细节又应当从上下文或前后关系,即整个作品或文本的目的和统一意义去理解。例如,英语中的单词要从句子才能得到理解,而句子要从整个语篇(文章)理解,反之,整个语篇又取决于单词和句子的理解。对古文的理解亦是如此。解释学循环发轫于神学解释学,施莱尔马赫首次提出了解释学循环的概念,狄尔泰将解释学循环的含义和内容进行扩容,海德格尔则将解释学循环提升到本体论(即从此在存在角度去理解)的高度。
以上是诠释学概要,后面我们将分两期介绍其具体内容。
知识链接
“先行具有”“先行先到”“先行掌握”
什么是“先行具有”、“先行见到”、“先行掌握”?
海德格尔用语。“先行具有”、“先行见到”、“先行掌握”是解释的前结构,是解释的三个步骤。
先行具有是解释前提的第一步。确定着眼的被解释者,即具有这个东西。他认为解释不是给经验加上一个外在的意义,而是弄清已在那里的东西。解释是说明作为某某东西的“行为”,弄清这个“作为”的结构。在解释之前,要解释的东西已在解释者的看法中,是预先已有的东西,但这个已有东西的整体结构还不清楚,要通过领会去弄清楚这个整体结构。把这个着眼去领会的东西先确定下来,这就是先行具有。先行具有的内涵确定,但它隐而不显,它决定人的理解与解释,但还不清楚,因而不为人所把握。
先行见到是解释前提的第二步。确定着眼的被解释者的外延或轮廓。即见到这个东西。认为先行具有的内涵确定,但外延还不清楚,它只确定解释的那些可能性,怎样去解释,并没有确定解释的入手之处,先行见到就是瞄准了某种可解释状态,找到解释入手的地方。先行见到是从这里入手,从这个有待解释的存在者之中去吸收这个存在者的概念方式,通过解释形成概念。先行见到是解释发展的一个因素,也是一般地预见已有东西的一个部分,只有通过它才清楚解释某某东西“作为”某某东西的“作为”是什么。
先行掌握是解释前提的第三步。确定被解释者的结构。即掌握这个东西。即先行假设。认为先行见到是把解释者引导到一个特殊的问题上面,而先行掌握是想弄清这个东西的结构时,先行提出一个想法,即一个假设的结构,用这个想法去理解这个东西,见到这个东西的轮廓,而且设想了它的结构。
总之,先行具有、先行见到、先行掌握三个步骤是理解的前结构,对这个东西的“作为”这个东西的理解是通过这样的步骤达到的。了解某某东西的结构,就是了解它的意义。海德格尔认为从这三个步骤去解释事物的结构是从人的主观观念去了解事物的结构,这是一种筹划的过程。先行具有、先行见到先行掌握构成了筹划的方向,意义就是这个筹划所向的方向,就是某某东西的形式架构。从筹划所向的方向出发,某某东西“作为”某某东西就得到领会。
馆藏资源
1.《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修订版)》,洪汉鼎著,B089.2/3832
2.《真理与方法》Ⅰ、Ⅱ,伽达默尔著, B089.2/2334
更多好书 等你发现
文字:王西欢
编辑:图书馆
审核:胡博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