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难忘

文摘   2024-09-09 00:02   河北  

每周最佳摄影作品分享

 香河县老促会一行四人由副会长王新同志带队来到东梨园村——香河县第一个党支部所在村,走访香河县第一个农村党员于德恒的儿子于广银同志,听他讲述那过去的故事,一幕幕仿佛就发生在眼前,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那段峥嵘的岁月。

摄影周景峰  

师恩难忘

作家刘绍棠有一篇文章回忆他的开蒙老师,现在出版的书中叫《老师领进门》,而以前则称作《插柳之恩》。文中描述了他的国文老师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入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在四年的课业中刘绍棠听了田老师讲的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如春雨点点,滋润到他幼小的心田里,从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刘绍棠后来成为了全国知名的作家,出版了众多充满乡土气息的文学佳作。而对于他的开蒙老师田老师,他说:“插柳之恩,终生难忘”。我觉得这篇文章的名字后者文雅,前者直白。不管文雅也好,直白也罢,总结起来都是“师恩难忘”。每个人都难已忘怀教过自己的老师,我更忘不了我的开蒙老师,吴老师!

我上学的时候吴老师已经四十多岁,个子高高的、瘦瘦的,稍有些驼背,长方脸,高鼻梁,深眼窝,说一口好听的北京话,讲话的时候略带一些鼻音,只是头发有些过早的花白了。吴老师叫吴玉福,北京人,家住琉璃厂。“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因为政治、历史问题被下放到我们村当老师,当时叫思想改造,那个年代有好多像他这样下放到农村的城里人。听村上的大人们说,解放前他在国民党当兵,做过国民党军的排长。后来有人还给吴老师编排了一段顺口溜:“吴玉福想一想,曾经当过国民党。偷人家鸡,夺人家羊,还抢过人家的大姑娘。”其实这都是无知的人故意编排的,政治大于一切,谁都想表现表现。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的名字和大军阀吴佩孚相近,被没文化的造反派说成是吴佩孚一伙的,也算受了军阀吴佩孚的株连,真是有些莫须有。

其实吴老师人特别好,不管对大人还是孩童,他都是态度和蔼,语气亲切而真诚,让人见了就有一种亲切感。平日里吴老师的衣服尽管是旧的,却总是洗的干干净净、穿的整整齐齐的。无论从言行还是举止,从他的身上让人真切的感受到什么是为人师表。

我的小学母校就坐落在小七里村的东南角,那是一排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红砖房,这排房子由三间教室和两小间办公室组成,整个学校设四个班级,总共五六十个学生。在我们的教室前面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操场,学校的院墙是用黄土堆起的很矮的土圈圈,面向西留了一个豁口,就是校门了,其实也不算真正的门,是用秫秸和木杆勒成的拍子门,很是简单。围墙外稀疏的长着半圈儿高大的白杨树,中间夹杂着几棵槐树,夏天的时候倒也显得郁郁葱葱。教室后面也是一片杨树和槐树混合的小树林,每逢谷雨过后,杨树枝头绿叶瑶瑶、槐树上槐花飘香,嫩绿的树叶与雪白的槐树花相映成趣,绿阴阴、白生生的。

小的时候觉得学校好大,尽管它并不大。记得第一天上学是和三哥一起牵着妈妈的手来到学校的,对于将要踏进学校的我来说一切都觉得是那么陌生,对于学校甚至还有些恐惧。我们俩背着各自妈妈用碎布头手工缝制的花布书包,小心翼翼地来到校门。我心怀忐忑,甚至有一种想跑回家的冲动,但碍于妈妈在身边又不敢跑。相比大我半年的三哥,我是有些怯懦的,而有些调皮的三哥对于上学表现出的则是一种新奇和向往。还好就在这时吴老师满面笑容迎出了校门,妈妈说:“吴老师,让您费心了,孩子小,不懂事,您尽管管教,该打您就打,该骂您就骂,我不怪您”。吴老师对妈妈说:“把孩子交给我,您就放心吧!在学校里上学,省的孩子在外面疯跑,既学不到文化,还让家长分心。再者说孩子是教出来的,不是打骂出来的,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都可以教好。”就这样和妈妈简单交谈了几句,吴老师就把我和三哥领进了学校,妈妈也就放心地回生产队接着去劳分了(那时候管去生产队上工叫“劳分”)。看着吴老师和蔼可亲的样子,第一天上学的我这才稍微放下了提着的心。也就是从这天起,正式开始了我的学生生涯。

吴老师在学校负责教一、二年级的学生,语文、数学一起教,所以他就是我的开蒙老师。他教我读拼音、学写字,练习简单的加减法。对于初入学的我来说,开始上学时的怯意已经消退,逐渐喜欢上学、喜欢学校,更热爱吴老师。对我来说上学伊始最难的莫过于写字了,手中的铅笔总是不听使唤,明明想写一笔横平竖直的字,写出来的却是歪扭斜的丑八怪。这时吴老师走过来用橡皮擦掉我写歪的笔画,耐心又和蔼的手把手教我,当我能笨拙地写出自己的名字时,他才露出会心的笑容。

那时候农村穷,有的学生交不起书本费,家里人就不让去上学了。为了不让孩子失学,吴老师就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钱来,给上不起学的孩子交书本费。有的孩子连起码的作业本都买不起,吴老师就会不辞辛劳地从北京背来印刷厂裁下的一沓沓没有字的边角料,分发给学生们写作业用,他就带着老花镜在这窄窄的小作业本上给学生批改作业。一袋纸的分量很重,他带了这些纸就没办法给自己多带东西,而且从北京到我们村交通很是不便,既要倒几次车,还要步行五六里土路,真是很辛苦,可他却从未说过苦累,从不宣扬自己所做的一切。各家各户穷,学校也穷,村上没钱给学校,吴老师就带领学生们勤工俭学,自给自足。麦收的时候,他和我们一起下地拾麦穗,然后将拾来的麦穗交到生产队。秋天和学生们一起到庄稼地里薅草,他总是背最重的一捆,把草背回来晾干,等到秋后卖干草也是一笔收入。

吴老师还带领学生们在学校的试验田里种药材,我记得种的是菊花,那是我看到过得最大的一片菊花田,黄灿灿的的菊花随风摇曳,煞是好看!当时只是觉得菊花好看,并不懂得它的经济价值,原来菊花即可以观赏也是入药的,它有清热解毒、清心明目的功效。这块试验田的菊花收获以后又是一笔很大的收入。

吴老师用这些勤工俭学的钱给学生们购置铅笔橡皮、作业本,作为奖励分发给学生们。每到“六一”儿童节,吴老师就会给所有的学生们炸大馃子吃,大馃子在七十年代可是个稀罕物,村里的人们一年间也吃不上两回。那时的大馃子那叫一个好吃,吃大馃子的同时还贴心地给我们每人发上两根绿缨、红皮、白瓤、清脆爽口的水萝卜,既打油腻又解渴。不仅如此,吴老师还从北京买来好多的课外书,大多数是孩子们能看懂的连环画小人书,这些书都装在一个四方的大木头箱子里,由专人保管负责,学生们借阅读完后归还再借下一本,循环往复,这个大木头箱子成了我们的图书阅览室,同时这些课外书给我们在那个年代增添了额外的知识。

到了春季运动会,吴老师又从北京买回来样式时兴的短裤和背心,作为学生们参加比赛的队服,这些衣服是在大城市以外买不到的款式,那是带红色号码的白背心和嫩绿色短裤,衣裤做工细致考究,穿上比赛队服的我们顿时精神振奋,也让全公社的人眼前一亮。在当时这种颜色搭配相当抢眼,成了运动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不管运动会上我们的比赛成绩如何,穿着这身代表小七里村小学的运动服,我们都骄傲极了。吴老师所做的这些在当时的农村小学是非常罕见的,足见吴老师对于学校、对于学生们的用心和尽心。

夏天到了,最让大人担心的事就是怕孩子去河里游泳淹着,可玩水又是孩子的天性,加上天热就更加喜欢水了,恨不得整天泡在水里。吴老师并不强制不让学生们游泳,而是用疏导的方法。他亲自带着学生们去他挑选好的干净的水渠中游泳,他把男女学生分开,让女老师带女同学去另一边的浅水中玩水,他则带男同学到宽阔水面的地方。那里水不太深又刚好能游泳,水底是平坦坚实的沙土地。他让我们排好队,一个接一个的从岸上跳到水里。渠水清澈透明,我们在水里欢快地游泳、划水,水面泛起阵阵晶莹的水花,玩的那叫一个开心。可吴老师并不下水,只是在岸上警惕地关注着我们,生怕有哪个学生在水里发生危险,他随时准备跳下水去救援。就这样吴老师用疏导的方法让孩子们既游了泳、开了心,又让担心孩子游泳发生意外的大人们放了心。

吴老师的个人生活很简朴,他的宿舍也是学校的办公室。这间办公室里只有一张木床和一个三屉桌,同时这间宿舍还是小七里村大队的办公用房,村里唯一的一部手摇电话机就放在这里。

一九七六年夏天,由于发生了唐山大地震,我们学校的这一排教室成了危房。吴老师怕学生们在室内上课不安全。我们就搬到教室外上课,到了晚上,吴老师也不能在屋里的床上睡觉,只能用两块木板搭在三屉桌的底下,充当临时的床铺。晚上他就钻进桌子底下这个窄窄的床上休息。看到吴老师睡得如此窘迫,大队就出工挖了一个半地下的防震房,把吴老师的办公室搬到了半地下的防震屋。当时正值雨季,半地下的防震房很是潮湿,到处都发霉,住在里面肯定不舒服,就在这种潮湿闷热的环境中吴老师坚持了几个月。

在潮湿的雨季,学校周围到处是深浅不一的积水坑和排水渠,我们上学也就走得小心翼翼的,生怕掉进坑里。尽管离学校并不远,可道路泥泞、湿滑,非常难走,走一步一呲溜,走两步提一回鞋子,即便如此还是经常让泥把鞋粘掉了。放学以后为了学生们的安全,吴老师总是踏着泥泞把学生们挨个送到家,才安心而又疲惫地回到学校休息。

吴老师一个人,吃的是商品粮,每月有几斤定额配给的白面,他有时就用白面烙饼。当时的农村白面也是稀罕物,一年四季只有过年过节或是家里来了亲戚才吃白面。白面烙饼、炒鸡蛋在那个时候就是最好的吃食。所以我们看到吴老师能够吃烙饼,都羡慕得不得了。当吴老师做饭的时候就会贪馋地围观吴老师烙烙饼,还时不时嘴里吞咽着口水。这时候,善良的吴老师就会给孩子们撕些烙饼吃。可他只有那点儿饼,我们吃了他就没有吃的了。好在很快家长知道了这件事,赶过来就把我们好一顿训,说吴老师就那一点点白面,给你们吃了,他吃什么?后来我们就再也不去看吴老师烙饼了。

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吴老师的冤案得到平反,要回北京了。走的时候全村人都来相送,一直送出村外很远。吴老师带着简单的行李和送行的人们话别,几年的相处,吴老师和这个村的人成了一家人,人们都依依不舍,很多人都眼含热泪。这种情感都是发自内心的,吴老师这些年为我们村,为我们学校和他的学生所做的一切,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大家都由衷地感激吴老师。他们知道以后或许再也不会有像吴老师这样的好老师了!我们作为他的学生更是舍不得他走,吴老师既是我们的老师,又像是我们的慈父,教我们学文化长知识,又教我们做人的道理,他处处为人师表,时时为学生们做出表率,他的所作所为如春风化雨浸润我们幼小的心田,我们从心底爱戴他、尊敬他!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我渐渐模糊了经历过的太多的事,而每每回忆起我的开蒙老师吴老师,记忆中的他却越来越清晰的浮现于我的脑海。时光荏苒,师恩难忘,您教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做人的善良和正直,得遇良师,一生所幸,感念师恩,师恩难忘!

作者简介赵志杰,男,1969年生人,渠口镇小七里村人,现任职于渠口镇政府。年少时与书结缘,长大后因为爱书,所以买书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深受文学的启迪,近年来时常有感而发涂鸦一些小文。




香河人身边的便民服务专家













潮白摄影
文化香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