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一号产业蓄势待发

财富   2024-10-30 20:56   山东  

青岛一号产业的布局,逐渐清晰。

前段时间在青岛举行的电博会(2024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上,有几个有意思的变化。

一是除了传统的家电企业,还来了不少国内头部的低空飞行器和人形机器人企业。

再就是全球家电和汽车巨头都在跨界。

其中,传统家电企业,纷纷布局汽车产业。

海信将汽车电子作为第二曲线;松下青岛的汽车开关、抵抗膜触摸屏、静电容量触摸屏等,是松下集团在华重要的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

汽车企业则跨入更上游、更前沿的领域。

特斯拉在电博会上展示了最新人形机器人Optimus,小鹏汽车则带来了飞行汽车。

这也是当前全球产业变革的很重要趋势:

消费电子行业正在打破行业边界,加速深度融合渗透。

这背后的产业逻辑是,这些前沿产业的底层技术和关键的智能硬件都是相通的。

比如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马斯克一开始的设想就是“与车同源”,关键技术就是来自汽车的FSD系统和电机。

再比如,当前火热的固态电池技术,除了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应用场景其实是在低空飞行器、海工装备等领域,这些领域都是青岛当前产业布局的重点。

而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芯片制造、软件操作等前沿技术的成熟,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互相之间的融合与渗透还将进一步提速,一个大消费电子时代已经来临。

(欢迎关注青记智库视频号,关注“青岛一号产业蓄势待发”话题)

 

这进一步凸显了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型显示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整个产业体系的牵引和支撑作用。

这里有一组数据:

深圳和苏州等制造业强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均超过了万亿级。

深圳过去三年(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新增的119家境内上市公司,仅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便有54家,占比近半,包括中科飞测、力合微电子、中微半导体等11家半导体公司。

苏州新增的93家境内上市公司,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有23家,占比接近1/4,包括包括长光华芯、国芯科技、纳芯微等8家半导体公司。此外,还包括9家新材料企业,7家生物医药企业。

青岛也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高度,由市委书记担任集成电路产业链链长,市长担任人工智能产业链链长。

但作为工业强市以及消费电子重镇的青岛(2023年,青岛消费电子主要产品产量达6380万台、约占全国总产量的9.6%,消费电子制造业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这些年却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既没有形成比较高的产业规模,也没有培育出有竞争力的企业。

究其根本在于,从一座城市产业体系顶层设计的角度来看,青岛一直有两大致命短板。

一是产业规划变更频繁,政策连续性有待提高。

过去五年,青岛关于产业集群的顶层设计变了三次:2018年提出塑造“956”产业体系,2020年是13个产业专班, 2022 年又成了 24 条重点产业链……

这种顶层设计的连续不足,会导致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之前下大力气引入的资源过几年可能因为班子变更而闲置,这也是青岛一直以来主导产业和优势科研力量、创新资源、金融资本之间存在严重资源错配的部分原因所在。

二是青岛产业体系的设计过于分散,缺乏科学和专业,由此导致在实际工作中,既没有企业之间的上下游协同,也没有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更缺少区市之间的协同。

比如,在集成电路产业布局中,面向家电领域的功率半导体企业,如何在场景端向新能源汽车领域延伸,同时如何跟晶圆制造企业芯恩、封测企业富士康,形成设计到制造再到封测的产业链联动,晶圆制造企业芯恩如何跟前道的设备企业如离子注入机生产商四方思锐等联动,都缺乏有效牵引。

再比如,当前火热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和青岛的工业电影、虚拟现实产业之间的联动,尤其是AI大模型生成式视频技术,一方面可以与青岛已成规模的工业电影优势深度融合,另一方面AIGC可以全面丰富3D数字内容生态和用户元宇宙体验,今年以来一个明显的趋势,受益于AIGC的爆发,全球消费电子巨头在围绕元宇宙入口的XR设备加速布局。

以此为突破,青岛可以加大招引更多生成式视频制作产业链企业汇聚青岛,同时这些内容制作企业,既可以不断提高工业电影、3A游戏等制作水准,还与虚拟现实、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软硬件领域互为上下游,帮助青岛新兴产业迅速起势。

但显然,青岛在这些领域都缺乏有效行动。

其实这两个问题本质是一个问题,就是:

青岛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各自为战、一直缺少大产业体系的系统谋划。

对比看,苏州长期以来就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主导产业,然后每个主导产业下面再去细分赛道。而且苏州近几届班子都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全市倾力打造的“一号产业”。

对于青岛来说,青记一直建议,针对青岛产业规划顶层设计连续性不足和过于分散等问题,把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四大新兴产业融合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大类,作为牵引全市产业发展的一号产业、基石产业,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智能家电等传统优势产业形成互为上下游的一盘棋思维,一张蓝图绘到底。

这里面也要有树立鲜明的目标导向和集中的支持措施。

比如,可以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筛选出虚拟现实、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几个重点赛道,通过三到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形成千亿级、五百亿级的梯队产业体系。同时,在企业培育方面,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等硬指标作为考核目标。

然后围绕这些目标,在土地要素保障、财政资金投入、科创平台引进等层面出台相关配套支持。

(延伸阅读:
欢迎关注青记智库视频号,关注“青岛人为何至今感念俞正声”话题)
 

青记
产业视角下的城市观察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