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人为何至今感念俞正声?

财富   2024-10-31 20:16   山东  


青岛人一直有“俞正声”情结。

青岛人感念俞正声,其实是在怀念那个朝气蓬勃、敢于创新、城市向上的时代。

那个时代对城市的塑造至今还让无数青岛人受益。

比如,以市政府东迁为标志的东部大开发;

再比如,以五朵金花为代表的制造业品牌崛起;

但这里面,每一项成绩的突破都不是一蹴而就,都是有很多开天下之先的创新举措。

比如,以市政府搬迁为标志的东部大开发,通过“以土为本,以地生财,以财招商”策略,让青岛的地价曾一度比肩上海浦东;

再比如,五朵金花的培育,并不是喊喊口号、做个样子、发发名单草草了事,而是有实打实的支持举措。

也因此,青岛城市发展中的每一次挫折每一次低谷,都会让人想起90年代的思想解放,想起那股遇到问题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敢于往前一步的精气神。

(欢迎关注青记智库视频号,关注“青岛人为何至今感念俞正声”话题)

以下文章原标题《东部大开发30年后,青岛再次站在历史当口》,发布于2022年7月1日的青记公众号:

始于1992年的东部大开发,是青岛百卅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这是青岛城区第一次大的轮廓变化,也在延续原有城市特点的同时为青岛注入了新的时代基因。

轰轰烈烈的东部大开发,不仅仅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让外界看到了青岛大发展的决心和信心,看到了青岛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热情。

此后,以“大企业、大品牌、大产业”为特色的“群象经济”模式和以“五朵金花”为代表的制造业品牌建设战略,让青岛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成为彼时当之无愧的明星城市。

20世纪最后一个十年在城市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培育上的努力,也为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青岛GDP排名跃居全国前十,2008年创下了最高纪录的第九名。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以东部大开发为标志,这一时期也成为青岛人最为怀念的黄金时代。

以后青岛城市发展中的每一次挫折每一次反思,都会让人想起90年代这次城市建设伴随的思想解放。

站在新的历史当口,再回首“东部大开发”这段奋斗史,仍能感受到当年青岛大地上的激情澎湃,对当下也有颇多启发。

1

一直以来,山东路被看作是青岛老城与新城的分水岭。

那个“宁要西镇一张床,不要东部一套房”的年代,在青岛人的心里,过了湛山再往东,基本上算是出了“青岛市”。

青岛市政府东迁前的东部景象(王群摄影)
1992年前的青岛东部,长期处于未开发状态,满目荒凉。
那时候青岛的“城区”,基本是沿着胶济铁路展开,呈南北狭长的“带”状布局。
当时,青岛大多数工业企业集中在城区北部,而多数的市民居住在城区南部。
1981年通过的《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曾提出,把大麦岛以东、以北规划为海洋科研区和高教区,新辟山东路和浮山所至惜福镇的交通干道,在市区东侧由南向北开发建设新的居住区。
紧邻山东路的亢家庄旧影一角(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1983年6月,中央领导人陪同外国政要到青岛参观考察时提出,看到市区内的建设拥挤状况,提出"青岛要向外发展,向东发展"。
同年9月,山东路建成,至此打通了东部地区的南北通道,成为城市东移的开端。
改造后的山东路(臧磊摄影)
1984年,青岛大学在大麦岛以北建立,为高教区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奠定了基础。东部开发在这一时期似乎渐露端倪。
但随着青岛经济发展重心转向老市区的经济体制改革和黄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部开发的脚步又戛然而止。
随后的六七年里,青岛经历了一场“大起大落”。
先是1986年成为计划单列市,青岛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飞跃发展时期,1985-1988年,全市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0%左右。
然而,进入1989年后,青岛的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断崖式”下降。至1991年,青岛平均每年社会总产值增长12%,国民生产总值增长8%。
不仅与同为沿海开放城市的广州、大连相差甚远,在利用外资方面甚至还赶不上同省的烟台。
于是,东部开发被重新提上了议程。
1991年3月发布的《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的报告》提出,要加快老市区向东部拓展的步伐,逐步改变南北狭长的带状密集型布局。
1992年4月6日,在全市建设工作会议上,时任青岛市委书记俞正声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批评青岛得了“红瓦绿树综合症”

“青岛最大的问题就是思想不解放。青岛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却发挥不出来,为什么?因为青岛人陷入自我欣赏、自我满足的盲目状态,不能自拔。”

也是在这一次会议上,俞正声要求全市破除"红瓦绿树综合症",并提出了开发市区东部的发展战略:

“青岛建设要向东部发展,现在已经具备了客观条件。”

5月3日,青岛向东部发展的蓝图,在《关于加快市区东部开发建设的决定》中得以呈现:
近期,确定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市区东部西起山东路,东至燕儿岛路,北自闽江路,南到海岸,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建成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区。远期,向东、向北扩展到小白干路、错埠岭、浮山以南,石老人旅游开发区以西,全部占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
东部大开发之前辛家庄片区
以城市建设为契机,青岛还在城市整体发展思路上谋划新篇章。
5月4日至6日,青岛召开“6000人大会”——全市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会议研究确定了加快青岛市对外开放的奋斗目标、布局、重点和措施。
5月7日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的决定》,正式在全市掀起新一轮城市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高潮。
8月7日,东部开发建设的第一个标志性建筑92-001工程——市级机关办公大楼工程正式动工。
东部开发奠基仪式(张岩摄影)
随后,在不到22个月的时间内,政府大楼以“三天一层的青岛速度”在这片荒凉之地拔地而起。
1994年4月,国务院批复山东省政府,同意青岛市调整市区行政区划。青岛就此跳出老城区92平方公里的狭小“围城”,城市面积扩大到1100多平方公里。
1996年正在建设的五四广场(张岩摄影)
两个月后,6月5日,青岛市级机关办公大楼通过竣工验收,青岛市政府从西部老城区的德国总督府大楼搬迁到如今的五四广场,实现了全市政治中心的东移,大踏步地走出原来的框架。
这是一场更精彩大发展的开端。
2
新生的东部,带来的不仅是新的建筑,还有新的思想,新的节奏和新的生活方式。
但是,向东部发展,青岛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资金不足”的巨大挑战。
在政府不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钱从哪里来?
青岛给出的应对策略是“以土为本,以地生财,以财招商”。
谁能想到,青岛才是土地财政的鼻祖,而且地价一度比肩上海浦东。
1992年4月14日,在山东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青岛宣布:将出让处于黄金地段的市委、市人大、市政协和市纪委的办公楼,吸引外商投资开发房地产和发展第三产业。
这一大胆而创新的举动迅速为青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1994年前后湛流干路、香港中路(孟庆林提供)
时任青岛市东部地区开发指挥部总指挥、青岛市副市长闵祥超在口述这段回忆时说到:

“当时市委市政府以出让老市区中心市四大机关办公楼用地为契机,迅速果断地与一批国内有影响、有实力的外商签订了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又抓住‘青交会’和赴香港、新加坡招商的时机,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增进了海外对青岛的了解,扩大了东部的影响,掀起了一次次土地出让的高潮。由于措施得当,东部成为国内外客商竟相投资的‘热点’,仅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吸引了200多个团组前来洽谈投资建议,地价由最初的每亩40多万元升至200多万元仍供不应求,以惊人的速度使东部可供出让的土地基本出让完毕,为东部的开发建设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建设资金。在满足东部资金需要的同时,还先后拿出2.7亿元支援了市重点项目和旧城改造等工程的建设。通过土地的有偿出让和招商引资实现东部开发建设的大梦想。”

如今回过头看,除了魄力,青岛当时的确有不少实实在在的创新举措。
比如,青岛没有采用当时国内常见的“包片开发”,而是把准备出让的土地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切块分割,小的只有五亩,大的二十几亩,并规定外商只能受让一块地。
至1994年,东部地区开发指挥部与外商签订土地使用权合同31份,合同出让金达13.86亿元。
而此前,青岛东部地区的地价历史上一直不高。1992年以前,每亩地的价格大约是20万元。一开始,市政府要求东部土地出让价格不得低于每亩46万元。
而东部开发指挥部经过精心测算之后,推出的地价是每亩不低于100万元,这个价格比上海浦东地价略低,但比当时北方城市平均地价翻了好几番。
东部实施开发后,整片土地平均出让价格已经达到了每亩165万元。
同时,为了吸引外商投资开发房地产和发展第三产业,青岛在1992年迅速出台了放开和发展房地产市场的十条政策,确立了全面放开市场,吸引外资参与的大原则。
诸如银都、金都等大批优秀地产企业也是在此时入驻青岛,并带来了当时国内先进的开发理念和运作模式。
金都花园工地现场(青岛档案信息网)
高起点出发的青岛房地产市场,仅用了一年时间,房地产注册企业从24家猛增至300多家,投资总额从过去的1个多亿快速攀升至8个多亿。
青岛市委党校教授程国有曾分析:

“东部新区房地产开发吸引了老城区居民购买,形成了房地产开发与居民东迁的良性循环,进而又带动了东部商贸、旅游项目的开发,这些开发不仅吸引本地企业的参与,同时还吸引了大量外地资金的投入,最终使整个东部开发呈现良性循环发展状态,进而成功地推动了青岛市区的扩大和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

《解放日报》也曾对青岛“东迁”作出评论:“此举具有‘一石数鸟’的效应:一是成功地树立了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形象;二是对加快开发建设市区东部起到了鼓舞、示范作用;三是对繁华地段的利用和对新区的建设都有经济上的实际意义……”
3
城市扩张与产业升级向来是共生的。
1992年5月4日举行的“6000人大会”上,制定了“到20世纪末,把青岛建设成山东乃至沿黄区域最大的对外经贸、金融、信息中心和对外交通枢纽,初步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城市雏形”的目标。
此时还进一步明确了青岛调整对外开放布局的总体思路——以“一园(青岛市高科技工业园)、三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保税区和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三线(烟青、济青、环海三条主要公路)”为重点,加上乡镇企业利用外资、老企业嫁接改造、东部新区开发和第三产业发展这四个“轮子”,使青岛的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一个各有侧重、优势互补、梯次拓展、合力并进的新局面。
1992年11月,高科园、保税区相继获准成立。
1992年青岛高科技工业园成立
据统计,高科园开园当年,审批各类企业235个,总投资额26.82亿元,进园从事高新技术领域开发的企业达24家。海尔工业园、美国惠普公司和AT&T(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或投产,初步形成了以计算机通讯、医疗器械、生物化学工程和家用电器为骨干的四大支柱产业。到1999年,高科园已经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53个高新区中列第四位。
与此同时,将高科园、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和青岛科技街包含在内的青岛高新区也在11月获准成立,并逐步确定了“一区多园”的格局。
也是在这一阶段,青岛的“五朵金花”开始崛起。
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H种股票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首家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
1993年青岛啤酒H种股票上市
1992年海尔在青岛高科园征地53.3公顷,建立了海尔工业园。随后几年,海尔迅速扩张。这个时期,海尔先后兼并了18家亏损企业,使海尔企业的规模得到了空前的扩张,并开展了多元化经营,使海尔从一个冰箱企业变成了生产各类家电产品的企业。1999年,海尔在美国建厂,之后在全球近百个国家都设立了经销公司,海尔产品进入100多个国家的市场。
同样以家电制造著称的海信则以ISO9001体系认证为突破口,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将研究所改为“技术中心”。1995年,海信建立了国内唯一的无纸化开发系统和64台CAD工作站,实现了218台开发用微机等设备全部联网,并在北京、西安和美国设立3个开发分中心。1995年底,海信通过ISO9001中国质协和德国莱茵公司双认证,并在以后3年连获“全国畅销国产商品金桥奖”。
不仅如此,随着城市行政中心东移,青岛商业也形成了崭新格局。
短短几年时间里,五四广场成为青岛的新地标,市政府大楼周围,成群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新商圈就此崛起。
此时的东部,已成为青岛市的“核心”地段,是青岛经济版图上成为最具活力、最具特色的“板块”之一。
据统计,青岛经济在经历了1990-1991年“断崖式”下滑后,在1992年-1995年这段时间,青岛GDP出现一个飙升的“高光时刻”,甚至在此后的十年里,青岛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状态,2005年,青岛GDP排名进入全国十强,2008年更是一度排到第9位。
可以说,这一次“东迁”,成功推动了青岛市区的扩大和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
4
某种意义上,30年前的东部开发,本身就是一项解放思想的过程,也是一次勇于实践的过程。
一本记录东部开发的文学作品《东部热土》这样评价“东迁”——“东部开发的源头建设,给人这样一个强烈的印象,他们知道自己的局限性,但他们千方百计地在努力突破自己的局限性。”
比如让青岛人引以为傲的建设速度。
当时青岛建设的东部速度,可以说是按天计算。
“东迁”决策在1992年4月初推出,4月下旬,东部开发指挥部已经进入工作状态。
1992年4月21日,市区东部保险公司大楼门口便挂出了一块崭新的牌子——青岛市东部地区开发指挥部。
东部开发指挥部做到了一天组建,一天挂牌上班,一天去谈判、签合同。
不仅如此,东部开发指挥部里汇集了跟客商有关的所有行政部门的职能,“一站式”服务在当时已经显现雏形。
据媒体报道,当时李嘉诚在东部投资建设的“太平洋中心”,是东部客商中有分量的项目,也是李嘉诚在国内北方地区的第一处投资。
由于种种原因,这家公司临近要举行奠基仪式时工商营业执照却没有办妥。东部地区开发指挥部的人员为了让“太平洋中心”的奠基如期举行,特事特办,在40分钟内把所有手续办完,将工商营业执照交到了前来主持奠基的李嘉诚之子李泽楷的手上。
回到香港以后,李氏父子把青岛人40分钟内办妥营业执照的事告诉了位居香港富豪头三名之一的大财雄郭鹤年。
郭鹤年是全球性酒店集团“香格里拉”的老板,听了李氏父子的见闻后,遂起意在青岛东部地区建一座香格里拉饭店。
之后,郭鹤年又与李嘉诚一起联合引进了美国可口可乐项目,在青岛高科园受让了70亩土地,进行了巨额投资建设。
据说,青岛当时一位市领导在向中央汇报建设情况,被问及新的市级机关办公大楼为何选择8月7日动工时,脱口而出“我们想拔地而起”。
当时有媒体报道深圳创造了三天半一层的建设速度,很快《青岛日报》就刊登了三天一层的“青岛速度”。
福泰广场项目建设参与者曾回忆道:

“那时我们总在比较着建筑的高度、建设的速度、装修的精美程度、开发商的来头和知名度,谈论的多是哪里的待遇好、哪个开发商的项目多。人们都是忙忙碌碌的,有些人边吃饭边干活,在路上也常能看到边赶路边吃饭的,每个人都兴冲冲的,眼睛里总闪着光彩,仿佛心中都有梦。”

正在建设的福泰广场
在青岛东部开发的过程中,青岛干部挑战自我、展示自我、推销自我的勇气与魄力,放在当下依旧闪闪发光。
2018年,青岛被批“小富即安”后,立即作出反思——
一些干部受惠于“老天爷”的恩赐和“老前辈”们写下的功劳簿,总是自我感觉良好、自我陶醉,要么发现不了问题,要么发现了问题也没有动力和魄力去解决。
“发现问题,没有动力和魄力去解决”,直指青岛当下经济社会发展中触及灵魂的根本问题。
这同样也是青岛市政府东迁前困扰青岛发展的问题根本。
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青岛主要领导就提出过出让市委机关办公楼,筹集资金到东部建新楼的想法。
但在机关内部征求意见时,绝大多数人想不通。
停留在纸面的想法一直到了1991年年底。
面对全国加快对外开放的大环境、大趋势,青岛市委、市政府开始做起各方面的工作,要说服市民,要迅速决策,要马上行动……
最终在俞正声任青岛市委书记、市长后,拍板敲定了东部大开发的工作。 
其实,无论30年前还是30年后,城市发展的关键在“人”,特别是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图片来源:青岛城市档案论坛

参考资料

1.《青岛东部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共青岛历史网,中共青岛市委党史研究院

http://dsyj.qingdao.gov.cn/n28356085/n32568343/n32568368/191204095305868785.html

2.《改革开放胆子大一些 东部开发:"下"活青岛"一盘棋"》  青岛日报2004-06-04

https://www.qingdaonews.com/content/2004-06/04/content_3207564.htm

3.《改革开放40年大事记:1992年东部开发拉开序幕》  青岛早报 2018-11-26

https://house.qingdaonews.com/wap/2018-11/26/content_20248363.htm

4.《突破老城区"围城" 青岛政治中心东迁拉开新百年大幕》 半岛都市报 2018-05-31

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1805/20180531/news_20180531_2834637.shtml

5.《实施东部开发战略》,青岛市情网http://qdsq.qingdao.gov.cn/n15752132/n32573241/n30400816/n20551440/n26245844/190227103640097036.html

6.《青岛高科园成立》,青岛市情网http://qdsq.qingdao.gov.cn/n15752132/n32573241/n30400816/n20551440/n26245844/190227110206753000.html

7.《青岛高新区形成“一区多园”的格局》,青岛市情网

http://qdsq.qingdao.gov.cn/n15752132/n32573241/n30400816/n20551440/n26245844/190227110206581313.html

8.《海信技术创造“中国芯”》,青岛市情网

http://qdsq.qingdao.gov.cn/n15752132/n32573241/n30400816/n20551440/n26245844/190227110204831726.html

9.《海尔跃居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青岛市情网

http://qdsq.qingdao.gov.cn/n15752132/n32573241/n30400816/n20551440/n26245844/190227110205175877.html

10.《青岛啤酒H种股票在香港联交所上市》,青岛市情网

http://qdsq.qingdao.gov.cn/n15752132/n32573241/n30400816/n20551440/n26245844/190227110204518408.html

11.《青岛东部开发管窥》,青岛故事

https://mp.weixin.qq.com/s/narCSaegdR7iQW_tGLvdwg


青记
产业视角下的城市观察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