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百年校庆获总书记回信的最高礼遇和青岛期待
财富
2024-10-25 13:48
山东
10月24日上午,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在青岛开幕。除了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勇和马尔代夫人民议会副议长纳齐姆两位国家领导人,到场的正部级官员就有山东省委书记林武,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冯正霖、易纲,山东省长周乃翔等。紧接着,10月25日,海大百年校庆举行,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海洋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在中国海洋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致以祝贺。这里有个有意思的安排,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和海大百年校庆前后脚举行,似乎是刻意为之。中国海洋领域的领军人才和相关部门的官员,相当一部分就是出自海大。
这也是中国海洋大学作为全国唯一以海洋为特色的985高校的价值所在,也是总书记给海大师生回信的意义所在。就在10月23日,山东省海洋高质量发展大会在青岛召开,山东党政一把手齐出席。从更高层面看,在当下整个山东都将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的大背景下,总书记在海大百年校庆之时给海大师生回信中提出的具体要求也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简单说就是,未来海洋强国建设需要什么,海大就应该提供什么。对于海大所在的山东、青岛更是如此。相应地,山东和青岛也应该全力支持海大的发展。在给海大师生的回信中,既点出了海大的两大优势,也围绕海大的优势提出了更高期待:
海大在海洋科技攻关的强项其实主要体现在跟海水养殖产业密切相关的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领域,这一领域也贡献了多位院士。这些领域也跟当下大食物观、蓝色种业等战略安全密切相关。迄今为止,新中国海水养殖共经历了“藻、虾、贝、鱼、海珍品”等多次海水养殖产业浪潮,每一次浪潮均从青岛发端,且与中国海洋大学密切相关,进而推广至全国。此外,以海洋观测预测等为代表的理学学科也是海大的优势。李华军教授在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后,也让外界看到了海大在海洋工程领域的研究实力。在关于海大未来发展的更高期待方面,回信中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点,“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这里的“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具体到海洋领域的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方向,可能有几个点。比如,跟海洋命运共同体相关的海洋文化、国际交流等人才,跟深海开发相关的新理科、新工科人才,再就是比较具体的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物联网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实际上,回信对海大“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更高期待,也是海大所在的青岛的真实心声。作为全省乃至全国海洋产业高地、海洋科研高地,青岛肩负着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排头兵”的重任。今年以来,青岛从城市定位、产业体系、落地推进等各个层面明确了海洋特色的发展重点。 这段时间,青岛市委海洋发展委员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工作专班等多个机构密集亮相。其中,青岛市委海洋发展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分别由市委书记曾赞荣、市长赵豪志担任,另有多位是市委常委、副市长等市级领导担任副主任。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工作专班作则由市委书记曾赞荣、市长赵豪志担任“双组长”,市政协主席孟庆斌担任执行组长。在产业体系构建层面,今年青岛首次提出建立“4+2+4”海洋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海洋装备、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深海开发、海洋电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巩固提升现代渔业、海洋化工、港口航运、海洋文旅等优势产业。但这些产业所需的海洋工程、海洋信息、海洋国际交流等人才培养和科创平台支撑,还存在明显的缺口。与此同时,青岛从高校科研到产业落地之间,也存在科技成果转化不高等诸多问题。由此导致青岛海洋产业还不够强,缺少比较知名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针对这些问题,青岛这几年明显加大了高能级科创平台引进、海洋关键技术攻关、顶尖科研人才和高端产业人才引进力度。今年7月,在2021年“海创计划1.0”基础上,青岛发布深入实施“海创计划”加快打造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行动方案(2024—2026年),明确提出建立完善崂山实验室引领的四级实验室体系,突破100项以上海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集聚一批海洋领域顶尖人才、高端产业人才及青年人才,加快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等具体目标。站在百年校庆的新起点,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国海洋大学等青岛本地已有的海洋科研资源,尤其是跟青岛海洋产业集群发展更好融合,与城市发展更好融合,是海大和青岛共同面对的课题。从全国看,中国海洋大学三亚研究院、深圳研究院等都受到了当地足够的重视。
此外,筹建中的深圳海洋大学效率惊人,根据最新进展,学校计划在2025年一期校园建设完成后,正式独立招生办学。此前依托南方科技大学,深圳海洋大学已于2022年开始培养学生。而且,深圳是三位一体推进“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馆”的建设。对于海大和青岛来说,一方面双方需要在海工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港口航运等已有一定基础、可以快速形成更大规模产业集群的领域加大科创平台和人才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等加大合作力度,另一方面则需要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物联网、深海开发、蓝色种业等新兴产业和具有战略价值的领域共同争取更多支持。此外,在海洋命运共同体、海洋国际交流等跟城市软实力联系密切的领域,海大独具中国特色的综合性涉海学科体系也可以发挥更大贡献。这几年,随着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崛起的愈加紧密,城市与高校的关系也再次成为关注焦点,典型的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合肥。对于青岛来说,青岛希望达到的高度也应该是海大的高度,只有让中国海洋大学真正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水准,青岛也才有真正成为一流城市的底气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