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书院·学术午餐会」回顾|甘雨梅、Greiffenhagen:录像民族志与人机交互

教育   2024-12-12 09:00   肯尼亚  

12月6日,“清新书院·学术午餐会”活动在清华大学未来媒体实验室举行。本次午餐会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新闻与传播系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甘雨梅和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研究生项目主任Greiffenhagen,作题为《录像民族志与人机交互》的学术讲座。甘雨梅副教授深入剖析了录像民族志方法的原理及优势,结合自身录像民族志的研究经验,通过农村留守儿童、远程医疗和智能咖啡厅等案例,展示了数字技术如何深刻影响社会行为与交流模式。Greiffenhagen副教授探讨了智能技术,尤其是面部识别技术在服务行业中的应用及其对顾客角色的深远影响。他们呼吁年轻学者探索新方法以推动学术跨界融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蒋俏蕾老师出席并主持本次午餐会。


蒋俏蕾老师做开场介绍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甘雨梅副教授分享了如何在人工智能与人机交互领域运用录像民族志这一创新方法开展研究。首先,甘雨梅副教授指出,近年来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对多个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传播学领域,学者们逐渐意识到需要更多关注多模态研究。甘雨梅副教授提出,传统的民族志研究强调通过参与观察与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而录像民族志则将录像作为研究的核心工具,记录下参与者的自然行为,尤其是他们与技术、机器的互动过程。录像民族志是一种在传统民族志研究基础上引入录像技术的新型方法,目的是通过视频资料来记录和分析人与人、人与技术之间的互动


甘雨梅副教授分享


接着,甘雨梅副教授分享了自己在多个不同场景下应用录像民族志方法的研究经验。在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时,她关注到视频通话在亲子关系中的作用;在关于远程医疗的研究中,她展示了通过视频连接的医疗服务如何帮助偏远地区的患者得到城市专家的远程诊断。她强调,录像不仅能够捕捉到场景中的细节,还能揭示普通人如何通过数字技术应对日常生活中的挑战。在针对无人咖啡厅中消费者与机器互动的研究中,录像分析揭示了看似简单的设计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及互动体验。她指出,虽然智能化技术旨在提高效率,但在某些情况下,过于复杂的设计可能增加消费者的心理负担,造成新的数字鸿沟,尤其是对老年人和技术使用不熟练的群体。


甘雨梅副教授分享


最后,甘雨梅副教授谈论到录像田野分析如何从微观中破土,探讨了媒介技术如何介入并变革中国家庭亲情关系的动态过程。从方法论角度进行思考,录像民族志是传统民族志与录像分析的结合,录像把人与技术、人与机器交互的过程视为一种“成就”(achievement)。甘雨梅副教授强调在研究中注重本土文化特性与经验导向,特别是中国日常人机交互过程中丰富的文化性,推动更具本土性的录像研究


Greiffenhagen副教授分享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Greiffenhagen副教授基于以面部识别技术为主要服务方式的全自动化机器人酒店为核心案例,通过观察和分析酒店大厅中的顾客行为,揭示了智能技术如何重新定义顾客的参与方式,并提出了“顾客角色转变”的理论框架


Greiffenhagen副教授分享


首先,Greiffenhagen副教授指出,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传统由服务人员完成的工作正在转移到顾客身上。在这一过程中,顾客的“劳动”不仅体现在操作上,还体现在如何配合机器完成交互。面部识别技术对顾客的身体提出了特定要求。在与面部识别设备的交互中,顾客需要调整自己的站姿、面部角度,甚至摘下眼镜或帽子,以确保被设备识别。这种行为不仅将顾客的身体作为完成任务的“工具”,更将其转化为技术识别的“对象”。


同学们认真听讲


接着,Greiffenhagen副教授通过视频案例展示了顾客如何在与面部识别设备的交互中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表现。这种“行为升级”显示了顾客在技术面前的适应性。技术交互对顾客行为进行了“纪律化”。机器通过重复指令和反馈机制,要求顾客按照特定方式调整行为。相比于人类服务场景中的灵活性,机器交互具有绝对的刚性,无法通过协商改变。这种单向的控制关系,使得顾客完全被机器所支配。

最后,Greiffenhagen副教授强调,尽管智能技术的目的是提升服务质量,但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往往需要主动适应机器,而非机器理解人类。这种适应性反映了人类与技术关系的深刻变化,即从技术为人服务的理想转向人类为适应技术所付出的努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同学们与老师们提问交流


讲座的交流与分享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与两位老师交流,讨论了录像分析的伦理问题、数据量的适配性问题,以及如何将这一方法与访谈等传统民族志方法结合等,两位老师也对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思考。


午餐会合影




“清新书院 · 学术午餐会”是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研究生工作组主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分会承办的学术交流活动。午餐会以新闻传播学为讨论内容,同时鼓励相关交叉学科的学术交流。每次午餐会由一位主讲嘉宾分享相关研究的选题过程、领域概况、研究方法和创新性结论等。在汇报分享过程中,主讲嘉宾及同学们可同时免费享用举办方提供的午餐,并展开深度交流。





文字|张琪云

版|张琪云

摄影|缪伊婷

审核| 黄一洋 雷凌雯

清华传媒评论
清华传媒评论(Tsinghua Communication Review),关注业界动态,观察学界前沿,从新闻传播读懂中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