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会现场
在上半场,同学们分享了关于媒介与空间研究领域整体图景、棕地景观美学、跨文化城市传播、旅游地形象研究等话题。首先,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届博士生(现为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毛万熙与其硕士生张茹彤以综述的形式系统梳理了媒介与空间研究的理论源流、研究路径和研究问题。随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博士生刘洁琛汇报了最新的研究《从隐蔽到流行:棕地景观成为“网红”》,探讨已经被污染、废弃的土地进行再生利用,并塑造成“网红”打卡地的传播机制。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阎庆宜在线上对《复合城市景观:中介化视角下的跨文化城市传播路径》进行了分享,从城市景观的角度探讨跨文化传播中如何建构起人们中国文化的认同。最后,建筑学院景观学系硕士生隋琛以首钢园的改造为例,探讨UGC视角下钢铁类后工业景观公园旅游地的形象建构。
上半场的分享同学:张茹彤(左上),刘洁琛(右上),阎庆宜(左下),隋琛(右下)
下半场的报告涉及污染场地植物园设计、地方经验的平台建构、国家公园外围矿山生态修复的治理困境、流动摊贩的数字化空间实践等内容。首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硕士生朱芷萱从环境工程的角度论证了如何将污染场地与植物展示结合,将工业遗址改造为植物园的可行性。接下来,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王畅结合自己建筑学本科背景,从物流媒体的视角讨论《平台驱动的日常经验:物流媒体视角下“附近”的重构》。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博士生王明睿的报告题为《岭南国家公园‘地-人-矿’冲突调研报告》。最后,远在德国慕尼黑大学进行交流的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杨家睿在线分享了《“我在线上摆摊”:流动摊贩的空间生产实践》。这些报告虽然从不同角度探讨空间,但是都“将空间作为方法来分析其中自然与社会资源的流动,也都是广泛意义上传播学和媒介研究所探讨的经典议题。” 在分享中,吴璟薇副教授结合新闻传播学与风景园林专业及建筑大类两个学科群的交叉点进行了总结。
下半场的分享同学:朱芷萱(左上),王畅(右上),王明睿(左下),杨家睿(右下)
上下两个半场的报告后各有一次集中交流环节,现场师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不仅就研究的具体操作方法与路径进行交流,也针对“媒介”与“空间”两个概念本身的概念边界、定义范畴、分析视角等问题进行了不同学科视角间的对话与探讨。同学们都表示,在交流中对既有研究对象、领域有了新的认识与启发,期待更多交流。
现场交流环节
组会尾声,两位老师对大家的分享进行了总结。吴璟薇副教授回溯了媒介与传播研究中关键概念“communication”的变迁及其与自然环境、物质资源的关联。吴璟薇指出,大家的研究涉及不同主题,以多元研究方法和视角切入,但都分享了一致的对象,例如人类如何通过与自然的交流以及空间中的物资的调动来改造生活。
郑晓笛教授指出,在探讨过程中浮现出的概念界定问题,也让大家意识到两个学科本身的研究对象、定位也在不断转化,这取决于我们看待它的视角;而不同学科之间,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交叉。因而,研究生们不应过多受到学科的限制,因为我们的世界本身就不是按照学科划分的。真正重要的应当是我们关心的、要回答的研究问题是什么。因而,跨学科的交流和碰撞,是极其有意义的。
两位老师进行总结
当下媒介与空间研究的兴起,吸引了来自传播学、建筑学、地理学等不同学科的广泛讨论。通过本次联合组会,不同学院、专业的师生们基于对“媒介与空间”领域的共同关注,展开了跨学科、多视角的交流与碰撞,拓宽了彼此的理论和研究视野,也为日后的跨学科合作,开启了交流的媒介、对话的空间。
会后师生合影
文字|宋思静
编辑|张 夕
照片|朱芷萱 刘洁琛 刘 静
审核|吴璟薇 郑晓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