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郝爷好多年了,他虽然年龄比我小几岁,但论起在一线铲地皮的资历,我得尊称他一声师兄。郝爷多才多艺,口才文采都很出众,人也很豪爽,很对我的路子,所以我们自然而然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还在工厂打螺丝的时候,他就已经是久经沙场的老地皮了。那时候我常常花个三瓜两枣的,从他手里买点原汁原味的小清钱、小铜板啥的。看他整天骑着辆大摩托走乡串户跑地皮,挺自由,我也萌生了铲地皮的想法。在做准备工作的时候,我没少跟他讨觅宝经验,他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记得我下乡摆摊的第一张广告布,还是他免费赠送给我的,虽然是旧的,但我已经很感激了,现在这社会,肯帮你的人,少之又少,都是贵人。
在我跑一线地皮刚上劲的时候,郝爷就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转型。记得他当时跟我说,一线资源枯竭了,跑地皮已经很难维持了,毕竟开门数样事,处处要花钱,咱都是有家有室的人,肩上的担子都不轻松啊。郝爷在铲地皮的时侯,从网上认识了几位北京报国寺的币商朋友。走投无路的郝爷,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跑北京去了,在朋友的帮助下,于报国寺开了家小小的古玩店,经营钱币为主。折腾了两年,没有起色,听他自己说,没赚到钱,反而亏了不少本。后来实在做不下去了,他又回到南阳老家,在著名的南阳石佛寺,开了家古玩店,名曰聚蚨庄。这时候的郝爷,兴趣开始慢慢向杂项转移,但主要经营范围,还是以普通古钱币为主。过了不久,南阳的店,也关闭了。主要原因是没有什么生意,无力维持房租及各项费用开支。
再次关掉店铺生意的郝爷,开始了他的第二次转型:跑全国各地的古玩市场,摆地摊。主营还是以普通古钱币为主,兼营一些杂项。你还别说,全国古玩市场连轴转摆摊,让他逐步慢慢积累了很多"黄金客户"。这里所说的黄金客户,并非土豪客戶,而是那些介于入门与非入门之间的客户,这些人水平比小白强点,但也强不到哪里去,但买东西比较随性,肯花钱买货。做古玩生意的人都很喜欢这样的客户,而那些在古玩行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油条",最难伺候,无利润可图,还很挑剔,属于垃圾型客户。呵呵,戏说而已,大家别对号入座呀。
记得他刚跑市场的时候,特别节省,出行乘的是慢悠悠的绿皮火车,吃饭也是以快餐盒饭为主。记得那年他来苏州的艺都古玩城摆地摊,我正好在苏州铲地皮,晚上去看他。他就住在老街巷内的一家极其简陋的小旅馆,还是上下铺,二十元一晚。这也许是全苏州城最便宜的旅馆了。后来我接他到我租住的小屋挤了一晚,并为他接风洗尘。本来是我请客的,可我兄弟蔡总抢着买了单。岁月如梭,一晃好多年又过去了。当时郝爷对自己节俭到近乎变态,但我非常能够理解他当时的做法。挣钱那么难,两个孩子开销又挺大,作为人父,对自己狠点,尽量多省点钱,少委屈一点孩子,我想,这是所有有责任心的父亲共同的心声。
随着客户积累到某个量级,郝爷开始了他的第三次转型。这一次,他不再摆地摊,而是开启了地摊买货网上卖货的模式。钱币被彻底放弃,古玩杂项成为经营主角。他这次转型,无疑是成功的,堪称华丽转身。如今的郝爷,出行不是高铁就是飞机,住宿都是星级酒店,吃的自然也是全国各地美食。只是郝爷变得更忙了,信息常常不回,偶尔聊几句,也找不到以前的频道了。我还是我,郝爷还是那个郝爷,都没有改变,只是身价变了,共同的语言也就少了。三国里曹阿瞒与许攸本是发小,从小光屁股玩到大的好友,可后来阿瞒成了丞相、魏王,许攸仍是一介布衣。许攸不知进退,仍一口一个"阿瞒",结果成了刀下之鬼。康熙大帝的两个儿子四爷与十三爷,好得跟一个人似的,可后来四爷成皇上,十三爷也变得谨小慎微起来,再也没有了当初拼命十三郎的豪气。发小甚至亲兄弟都如此,何况朋友?呵呵,以后得自觉点,少发信息少联系了,心里掂记着,就行了(玩笑话。哈哈)。
其实,郝爷的成功也是被逼的,人与人的差别就是,有的人被逼上绝路,跳楼轻生了;而有的人被逼上绝路,背水一战,大获成功了。郝爷显然属于后者,成为凤毛麟角的强者,这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祝福郝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