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投稿 联系微信 GHZ080119 古玩收藏类 文体不限 故事 小说 杂文等等皆可
所谓母钱,就是用雕母翻铸的钱币,这点稍懂点钱币常识的泉友都知道。它是古时候翻铸大量钱币之前,朝廷和地方官府所制作的标准样板钱。
相关资料显示:母钱的具体制作过程如下:首先,手工雕刻一枚钱币作为样板,即"祖钱",又称雕母。材质有很多种,比如木、牙、锡、铜等等。木雕母和牙雕母主要用于制作样钱,供呈请最高统治者选审之用;铜雕母和锡雕母则主要用于翻铸铸母经过审核通过后,通过翻砂铸造出更多的母钱。这些母钱再被用来大量铸造子钱,即大量流通的普通钱币。
母钱在收藏市场上具有很高的价值,由于其制作精良,而且由于其特殊性,极少会混入子钱参与流通遗落民间,具有稀缺性。所以它当仁不让自然而然成为了收藏爱好者们(实力藏家为主)竞相追逐的宠儿。
以清代母钱为类,通常以白铜或精黄铜铸造,也有少量用铜铅合金或精良红铜铸制,材质较子钱精良很多。形制规范完整,字口清晰深峻,绝无笔划粘连、断缺和模糊现象,并具有拔模的斜度(必不可少的条件)。
母钱的钱体直径和厚度,均大于、厚于同版的子钱。这也是区别母钱真伪的依据之一,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拿普通子钱加刀而成的"母钱",泛滥成灾,直径就是它们的致命破绽之一。
它的穿口内郭比较纤细,立体感很强,比较光滑,部分还有锉痕。内郭线齐整划一,立体感非常强,横平竖直深峻有力。母钱必须修穿,穿口的修法是从背面四角下刀。
泉界有个共识:除同治钱外,其它的清代母钱都不修文字。为了能够铸出高质量的子钱,铸工们在字根修整时会去除掉粘连流铜,加深字根挺拔度,从而突出文字效果。据相关文献记载,清代母钱不修地章,所有修过的都可以基本认定为后加刀,没有任何意义。不是所有的母钱都修鱼脊背,鱼脊背普遍存在小型母钱身上,如果不是特意查阅资料,笔者也一直认为母钱必须都是鱼脊背。由此可见,做到老,学到老,非常有必要。
不同朝代和同一朝代不同时期的母钱风格也各有特色,乾隆通宝的文字扁平工整,光绪的锋利如刃;清三代(顺康雍)文字方正规矩……
此次泓盛秋拍中,有一枚宝苏局海洲版咸丰当五十母钱。这个版式是所有苏五十版别中铸量最多的,也是最普通的苏五十版式,位立顾玉生老师总结的《苏五十13太保》中第十三,也就是老幺。说实话,泓盛秋拍中的这枚苏五十母钱,如果是笔者在一线碰到,绝对不敢往母钱上想。至多观其字口比较深峻,铜质比较细腻,品相比较漂亮,会往头版头模上想。
这是因为我们身处一线,碰到和过手母钱的机会,微乎其微,对母钱的认知比较模糊欠缺。笔者这样的古泉爱好者不是个类,没有上手过母钱的泉友,并不在少数。普通古泉爱好者,绝大多数人都停留在玩玩普通子钱的范围内。见到有泉友在网络上或市场上,花很少的钱,捡漏到母钱,然后送评入盒,卖上高价,一本万利,总是令笔者羡慕不已。卖家肯定是当普通子钱卖掉的,这也很正常,每个人只能赚到自己认知以内的钱,这没办法。
有句话说的好,知识就是力量,在收藏圈,认知即是金钱。一线也不是碰不到母钱,虽然凤毛麟角机会难得,但还是会碰到的。但是即使有缘相遇了,你认不认识它,能不能抓住机遇,就两说了。笔者曾在一线碰到过两次母钱,说来惭愧,一次都没把握住。蓦然回首,全是泪呀。
一是那年初夏在苏州古镇震泽乡下花二十元人民币铲到的雍正河样钱母钱,我当时只以为是试铸样钱,字口纤细挺拔,钱体直径硕大,达29.3毫米。只卖了二万六,后来据说经某钱币专家鉴定,定性为样钱母,目前孤品,估价小几十万,已被某实力大藏家收入囊中。这件事使我深陷某些同行的笑谈中好一阵子,可当初我没出手时,他们一个个都装孙子。等出手了,又纷纷出来当事后诸葛亮,令人无语,呵呵!
还有一次,我在一位泉友处见到一枚宝苏南局苏十,直径比同版的要大一点,特别厚实,字口非常干净挺拔,品相也非常精美。我当时对之爱不释手,可宝主朋友咬死一千五,少一分不卖。当时同版普通苏十,也就卖一百五左右,我犹豫不决。后来我发图请问一位资深老玩家,他说就是漂亮点的普通钱币。经他这么一说,我思虑再三,还是放弃了。后来这枚钱币被这位老藏家卖走了(我在交谈中无意中透露了宝主姓名),后来入了某评级,定性为母,拍出了很高的价格。
这两件事,让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知识储备的严重不足。但提高认知不是光光看书和研究泉谱就可以的,还要有机会经常上手实物,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缓慢过程,急不得的。某某因评判出很多的母钱,被泉友们戏谑的送了一个"母爹"的雅号。但有一点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他之所以能够做出我们百分之九十泉友都做不到的成就,成为当今玩家金字塔塔尖上的人物之一,肯定是有其过人之处的。虽然也会有失误,但人非圣贤,也很正常。我们与其去无聊的纠缠那些毫无意义的事,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学习,提高提高自己。时间诚可贵,认知价更高,谨以此文,与师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