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力作/宝泉局大型光绪通宝钱略谱(一) 作者/边昱

文摘   2024-08-29 17:12   江苏  

      古代各朝铸币皆有定制,清朝概莫能外,清军入关伊始, “置宝泉局于户部,宝源局于工部,各鼓铸钱文”,因循规制,各省在向中央奏请开炉鼓铸时,同样依照规制,严格审定。

      

但这所谓的“定制”属相对稳定,随着形势的发展屡有更改,“定制”内容之一的户部宝泉局制钱形制自顺治时期初定,随着五厂制的确立至嘉庆时期才正式定型,由于勤炉、俸炉、恩炉等名目及其他种种原因,宝泉局制钱的形制之后虽然偶有变化,但大体稳定。尤其宝泉局特为内廷所铸大型钱更是严格按照定制铸造,可称为厂属版式识别的标准器。

       

终清一代,制钱的发展大概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顺治元年(1644)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这是清朝制钱体系的初创和探索时期。这一阶段铸钱局很多,铸币管理十分混乱。第二个阶段自雍正元年(1723)至咸丰三年(1853),雍正时期的改革使不仅实现了铸钱局的整齐划一,政府更是在雍正十二年(1734)推定制钱一钱二分重的制式标准,制钱的重量维持在了一个最为合理的数值,这百余年间的铜货币都是小平钱式,偶有违式者基本属于试铸性质,第二个时期是清朝制钱稳定的巅峰时期。第三个时期是咸丰三年(1853)到清末,这是制钱系统的衰亡、崩溃时期。

     

清朝各时期制钱的铸造都离不开“识记”,在清朝的史料中,“识记”即是以固定的标记来识别各作厂、批次铸币的方法,仅就中央局铸币而言,“宝泉局四厂匠役逐日工作,铸成之钱,每月分限运局,报部候提,实无收买制钱充数交库……嗣后著兼管钱法侍郎,不时到局严密稽查,如该厂钱文有识记搀杂,质色残旧等弊,即将该员匠等,分别重罚,以维圜法而资整顿”。通过“识记”这种识别各厂钱文样式的记号即可对各厂所铸之钱实行有效的监管。

      

从雍正四年(1726)分设四厂开始,到中字长通宝时期是制钱的版式合用阶段,宝泉局各作厂采用相同的钱文样式鼓铸,没有明确的厂式分类。

      

乾隆时期,社会经济和人口生产不断发展,市场对制钱的需求急剧增加,铸钱局只有提升产量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刚性需求。铸造量增加意味着工作量加大,同时铸币金属配比的变化势必导致制钱质量下降,尤其乾隆通宝中字版式钱之后的制钱质量下降明显。按照定例,宝泉局东南西北四厂所铸制钱需统一运往中厂库房储备,如果出现问题铸币即难以追责,为了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明确责任,每个铸币厂都必须都采用不同的厂类识记标注产品,基于此背景,中央局在钱文样式上实行厂类识记管理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宝泉局的厂式分类改革初期以方头和角头通五版以供选择,最终角头通版式试铸后未被选用,宝泉局制钱进入方头通阶段。这一阶段又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东南西北四厂背面统一采用清文出头宝版式,正面东厂“方头通开口贝”、西厂“方头贯通”、南厂“方头通斜十乾”、北厂“方头通长耳隆”。后期正面东厂“方头通开口贝”、西厂“方头贯通”、南厂“方头通斜十乾”、北厂“方头通长耳隆”,但币背全部为清文不出头宝,而且长耳隆的耳部缩短,清文泉字从斜泉变为直泉。

    

方头通阶段中央局厂式分类的探索期,之后宝泉局进行了更加成熟的厂式改革,奠定了乾隆通宝制钱“东、南、西、北”四厂的样式格局,确立了宝泉局“乾”全部采用小乙,宝源局全部采用大乙的定制,直至嘉庆六年(1801)乾隆制钱停铸。处于这一关键变革期的乾隆制钱即草泉系列。草泉系列制钱的厂式分类在方头时代的基础上更加规范,东厂依旧沿用方头通“开口贝”版式特征,但是“乾”字从直十乾变为了斜十乾,南厂则弃用“斜十乾”,固定使用“直十乾”,西厂也从方头贯通转变成“角头通”,但其通字用内的一竖,依旧保持着与头部相连接的特征,北厂依旧沿用着之前“长耳隆”,只是其耳部进一步缩短。

    

宝泉局四厂的钱文成为定式,即东厂“开口贝”,南厂“直十乾”,西厂“角头通”,北厂“出耳隆”。草泉阶段之后是方字阶段,这一阶段仅是清文泉字变化,清文宝出头。

     

乾隆朝后期,宝泉局识记之法运用成熟后,宝源局随之在方字阶段开始实行厂式分类,中央局制钱的厂式分类进一步发展成熟,由于宝泉局识记的成熟经验,宝源局的识记设计很快趋于定式,至嘉庆时期基本定型,这一过程大致历时三、四十年。

    

方字阶段后是中央局制钱的扁字阶段,也是乾隆朝制钱最后阶段,四厂的识记为东厂“开口贝”、南厂“直十乾”、西厂“角头通”、北厂“出耳隆”,背面清文为出头宝。宝源局制钱同样具备了扁字形态,旧厂“方头通”、旧厂勤炉“单点通”、新厂“角头通”。

    

清朝制钱中通宝二字和背面满文可以不变,但年号则会改变,“乾隆”二字可以用直十、斜十、耳部是否出头等分类,后续年号则会出现问题,如果换一个年号就要更改一次识记体系则违背了厂式识记分类的初衷,不利于对各厂制钱的监管,有鉴于此中央局在嘉庆时期在原有识记体系基础上用“通、宝”二字加清文宝字(“出头宝”为北厂的固定识记)构成识记体系予以传承,东厂“宝”字“开口贝”,西厂“字”“贝”“八”足,南厂“方头通”,北厂清文出头宝字,同时,“通”字“车”部单点、双点固定搭配。

   

乾隆末嘉庆初始形成东厂㇇贝宝、南厂方头、西厂八贝宝、北厂清文出头宝的基本模式。源局在旧厂之外设新厂,方头单点通钱为旧厂铸造、角头单点通钱为新厂铸造、勤炉用方头单点通版式。虽称定制,也有变化,甚至一朝中也不能完全统一。

    

至咸丰朝,币制混乱,纲法不稳,至同光时期尤其是光绪时期识记有所变化,虽然经大力整顿,钱制较咸丰时期为规整,但由于内外部因素的影响,钱制繁杂多变,至光绪朝后期形成宝泉局东厂㇇贝宝双点通、南厂方头双点通、西厂八贝宝单点通、北厂双点通清文出头宝,源局旧厂方头单点通、新厂角头单点通模式,角头单点通清文出头宝钱定为勤炉铸造。

    

这一时期,不但私钱泛滥,连官局都在大量私铸牟利。为此,政府制定了详细的防范措施,不断加强对钱局的监管。各钱局设有监铸官一员,专司监督鼓铸并一切季报奏销等务,如监督钱局按照规定的铜铅比例配铸,亲临现场秤兑配搭,监视落炉,防止炉头尅减铜铅,额外多铸,致有低薄小钱偷运出局。铸出钱文一一过秤验收,对重量不够,成色不足,边沿不整,字迹模糊的铜钱必需检出重铸。如发现所铸铜钱重量“轻短过多,即属炉匠偷盗,除着落赔外,”必将“审拟治罪”。督促钱局每月按卯数交钱,即便是各炉座所铸补牌绳钱,也需核点清楚,登记在册,一一奏报。为防止局员作弊,各省藩臬二司甚至督抚大员经常亲赴钱局查验铸出钱文,监督解贮蕃库验发。同时,钱局还设立总理官一员,管理稽查钱局内外一切事务。设立内巡查官一员,看守库藏门户,稽查匠役偷盗夹带等情弊。对于局内匠役人工出入要“逐细搜查,如有私带钱文,不拘多寡,即行举究”,可谓防范严密。

    

即便如此,清朝官炉私铸仍屡有发生,因其数量大,较之民间私铸,坏乱钱法为害更大。

    

唯有宝泉局为内廷所铸大型光绪通宝钱恪守旧制,恰如湖南桂阳县知县陈玉垣称“惟内廷颁赏太监之钱,俗曰‘老公钱’斤两足而铜质稍佳,有谓之‘老公钱’其余皆松脆,…民生拮据”。各厂版式以内廷钱为标准物,内廷钱亦有称宫钱,顾名思义此类钱为内廷皇宫所用,但清朝内廷钱只户部宝泉局铸造,工部宝源局无此类铸造任务,存世可见的宝源局大钱虽属进呈宫中之物,其实意义有所不同。

                         

                            图1

        不同版式的大型宝泉局光绪通宝


                            图2

              普通宝泉局光绪通宝制钱

 至宣统时期泉源局裁撤至仅留宝泉局两厂铸钱,宣统制钱以清文宝出头汉字双点通与清文宝不出头汉字单点通两种版式大量存世,但可见㇇贝宝和方头通版式钱及混配钱和大量局私钱。



编者按:本文《宝泉局大型光绪通宝钱略谱》,为当代钱币专家边昱老师最新力作。全文共分两个部分,分别为考略与简谱。因文章篇幅过长,拟分两期发表,以便师友们阅读学习。本期文章为前者考略部分,下一期文章为简谱部分,全文学术性强、考证详实,为不可多得的宝泉局光绪铸币学习资料,敬请期待!


           

                            


顾会忠
一线古玩地皮客,给您讲述亲身经历的小故事,希望您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