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奉公是《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的党员必须履行的一项义务:“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它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本色和风格。在这方面,朱德时时事事以身作则,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
朱德的廉洁奉公意识,首先来源于他能够正确地对待名利。朱德提倡新英雄主义,反对旧英雄主义。他说:“新的英雄和英雄事业,是产生于广大群众的共同行动、共同斗争中,为群众所赏识,为群众所称颂,而不是自封的,高高站在群众头上的;新的英雄们也知道自己是群众中的一员,是群众力量中的一点滴,不轻视较自己稍为落后的人,不嫉妒较自己更为前进的人,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真正做到‘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大家’的集体主义精神,这就是新英雄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的严格区别。旧式的个人英雄主义,是把个人的名利放在第一位,而不去首先分辨革命与反革命的严格界限,是一人至上,个人突出,轻视与脱离群众,甚至愚弄与奴役群众,其结局必然为群众所唾弃,为历史所嘲笑。”在朱德看来,“革命的英雄主义,是视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对革命事业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先革命之忧而忧,后革命之乐而乐,赤胆忠心,终生为革命事业而奋斗,而不是斤斤作个人打算的;为了革命的利益和需要,不仅可以牺牲自己的某些利益,而且可以毫不犹豫地贡献出自己的生命。”“群众的英雄主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作所为,都是为群众的利益,而个人的利益应该无条件地服从群众的利益;一是相信群众力量、集体力量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伟大力量,个人的力量只是这个伟大力量中的‘沧海一粟’。”朱德的上述论述反映出他的集体主义原则,即对于一个共产党员来说,个人与集体是统一的,集体利益要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
朱德常说:“共产主义者应当是没有私心的人,为了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我们没有任何东西不可以牺牲。”1937年,在抗日前线,朱德在给老家亲人的信中说:“那些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如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劳苦之人无妨多来。我们的军队是一律平等待遇,我与战士同甘共苦已十几年,愉快非常。因此,无论什么事都可办好。”朱德认为,人们应该和“自己脑子里非革命的自私的意识思想做斗争”。他还经常向后代讲述其苦难的童年和革命经历,告诫孩子们革命不是为了个人的享受,因而不要去追逐个人的名利。他常对孩子们说:“我是无产阶级,我死后,你们没有什么可继承。房子、家具都是国家的,我所用的东西都上交国家。我最珍贵的,就是屋里挂的那张毛主席像,你们可以继承。我的那些书籍你们可以留着读。”在临终前,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有2万元的存款,这笔钱,不要分给孩子们,不要动用,告诉康克清同志,把它交给组织,作为我的党费。”这两万元钱,是朱德二十多年省吃俭用积累下来的,他的夫人康克清按照朱德嘱咐,将这些钱全部交给了党组织。
在朱德身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西有同志来北京时,顺便给朱德捎来了几筐冬笋。朱德知道后说:“下面的同志往中央送东西,这个风不好,不能提倡。咱们不能白吃下面同志送来的东西。这些冬笋都要送到机关供应站去,让大家按市价买,谁吃谁掏钱。我们要吃,也拿钱去买,把收的钱交给江西的同志。”
朱德到各地视察时,也从不接受下面的礼物。1959年,朱德去山东视察工作,地方上的干部因为知道朱德对莱阳梨赞赏有加,就装了两筐打算让他带回北京吃,并在朱德离开时悄悄将梨抬到了火车上。火车开动后,朱德发现了这两筐梨,他马上叫来随行的工作人员说:“这两筐梨一个都不能动,到下一站火车停住,就把梨抬下车,派人送回去。”在朱德的要求下,工作人员照他的意见处理了这两筐梨。
1974年,88岁的朱德到秦皇岛贝壳厂视察,他到各车间向职工们问好,并热心地询问生产情况。广大职工很受鼓舞,决定将他们精心制作的一幅名为《山峡夜航》的贝雕画送给朱德。他们把画悄悄放在警卫员的车座下。但第二天,朱德却派康克清专程把这幅画送回厂里。工人们见此情况,恳切地说:“这幅画是我们亲手创制的,是向委员长作汇报的,还是请您劝委员长收下吧!”康克清亲切地说:“老总一再说了,这是人民的财产,应该拿去换外汇,支援国家建设。大家的心意,老总已经收下了,谢谢大家。可是这幅画坚决不能收,我看还是按老总的意见办吧!”
朱德廉洁奉公的高尚人格,还体现在他严格管好亲属和“身边人”方面。他对于自己的亲朋好友始终保持着严格要求,不徇私情。如在汽车的使用上,朱德明确告诫家人:“汽车是国家给我办公用的,不准孩子们坐我的汽车上学,不准因私事用我的公车,必要时用车一定要交费。”有时女儿朱敏身体不好,需要坐车,朱德就嘱咐秘书扣付汽油费。他解释说:“第一,汽车是因为工作需要为我准备的,你们没有权利坐;第二,现在一般家庭没有小汽车,你们常坐,就会觉得自己比别人特殊。特殊化,这可要不得。”朱德常对亲人们说:“你们不要总想着我这个家的生活、吃住都有组织来管,条件比大家好得多,这些是党和人民给的待遇,可你们不能享受。你们在节假日里来这住几天是可以的,但不能常住。生活上要自力更生,不要依靠我;工作上也不要靠我去当官,共产党不是凭哪一个人就可以做官,而是靠自己的本领,能干什么就干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家乡仪陇的父老乡亲有几十人要上北京。朱德得知消息后,立即告诉重庆的负责干部做好工作,动员他们尽快回去生产劳动,一个也不要来。朱德强调,他们中要来参加工作的,也要根据党的政策量才录用。朱德有个侄孙不太安心在农村工作,曾几次写信给朱德,请求朱德调他到北京,但朱德都拒绝了。之后,这个侄孙参了军,在临近复员前,他到北京请求朱德帮忙在城里找个工作,没想到朱德却劝他安心回原籍服从组织的安排。
朱德的儿子朱琦因病去世后,有关部门考虑到朱德年事已高,几个亲人都在外地工作,身边应该有人照顾,于是决定把在青岛海军服役的孙子调回北京。朱德得知消息后,特地找来海军领导人了解孙子调回北京的情况。尽管此时孙子的调令已经下来,但朱德仍劝说孙子立即赶回部队过春节。
1953年,朱敏从苏联学成回国,被分配至北京师范大学当教师。朱德要她搬到学校去住单身宿舍,嘱咐她每个星期天才能回家,而且只能坐公共汽车回来,要她好好工作,同群众打成一片。当时朱敏已经结婚,但学校的新宿舍还没有建起来,她就在单身宿舍里住了4年。朱德为了让朱敏一心一意地投入到工作中,便和康克清将朱敏的第一个孩子带到身边亲自照料。朱敏想孩子时也不能随时回家看望,必须在星期天休息时才能看到孩子。朱敏在莫斯科读书时,因常年是供给制,她从不知道该怎样花钱。在北京师范大学,她却要自己管理生活,结果每月工资发下来后却不会计划着用,老是一个月的工资半个月就花光了。没有办法,她只好去找父亲。朱德见她衣兜里只剩几个硬币,不由得笑了起来:“怎么?老师同志,成了穷光蛋了,工资一个人花还不够?别人一大家子的日子怎么过呀?照你这个花法,不是要把家人的脖子都扎起来了。你的毛病是没有计划性,以后爹爹帮你制订开支计划,要养成良好的用钱习惯。”后来,朱德还真的给朱敏制定了详细的开支表,朱敏以后就按照这个开支表用钱,再也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情况。
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朱德不但克己奉公,不让亲属和“身边人”得到哪怕一丁点的特殊照顾,而且要求干部廉洁从政,应具有廉洁奉公的公仆精神。他强调全党同志“要正派,要奉公守法,以身作则,使自己成为遵守纪律、服从组织、团结群众的模范”。针对下基层调研时有工作人员收取礼品的情况,他着重指出:“我们下来是工作的,不是来搜刮的,怎么能随便收下面的礼呢?今后订下一条,下来工作,不许接受礼物。”他的心里装着的始终是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和普通劳动者。
一切腐败都滋生于贪婪、堕落和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官僚作风,而朱德的所作所为却与之相反。朱德在波澜壮阔的一生中,始终把自己和家人置于普通民众的位置,展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