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早读丨《中国字 中国人》:敏
民生
2025-02-05 07:17
山东
![]()
![]()
“敏”是会意兼形声字。从字形看,甲骨文的“敏”字由“每”和“又”(或“攴”)构成,形似一只手在整理头发。从字义看,“敏”字本指动作快捷,如《诗经·小雅·甫田》中的“曾孙不怒,农夫克敏”,西周早期大盂鼎铭文中也有“敏谏罚讼”之语,后引申出勤勉努力、头脑灵活等含义。 我们常说,放言易,敏行难。言与行是个体生命活动的两个重要维度,中国先哲一贯强调要维持好二者之间的平衡,做到知行合一。《论语》曰:“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讷言”是将言语向内收摄,使其成为行动的内驱力,以免无法践诺,难以收场;“敏行”是主体向外付诸实践,使思想外显出来,但这实践并非迅速却莽撞的行动,而是思虑之后的稳妥之行。不过,无论是“讷言”还是“敏行”,其共同旨归都是少说话多做事、少空谈多实干。 孔子在回答学生子张的问题时,将恭、宽、信、敏、惠并举,认为此五者共同构成了“成仁”的美德。在孔子看来,行动是最好的语言,一旦有了成熟的想法,就要尽快用行动来使自己的理念与思想落地,而不是空口白话、光说不练。 孔子曾发出感叹:“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上天从不表达什么,可四时在有条不紊地交替,万物也在自然地生发。可见,天是在用具体的“行”来启发人们领悟宇宙的奥妙,用无言的“行”来引导人们培养讷言敏行、自强不息的文化品格,实在堪称“敏则有功”的典范。 因此,就君子自身的德性修养而言,敏行需要个体迅速行动起来,撸起袖子加油干,以求更快地实现知行合一;就治国理政来说,敏行则需要执政者勤于政事、率先垂范,以期更好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代清官海瑞,受命巡抚应天(今江苏南京)。应天府虽为鱼米之乡,但乡官私占土地,推行苛政,百姓生活艰难。海瑞上任后,无数百姓到官府状告乡官的诸多恶行。海瑞当机立断,朝过夕改。他先是兴修水利,以工代赈,让百姓能够自食其力,从而稳定了民众情绪;然后回应百姓的呼声,收回曾对他有救命之恩的徐阶所侵占的大量田产,解散徐阶的数千名家仆,并依法惩办了徐阶三个作恶多端的儿子。由于海瑞不徇私情、迅敏执法,当地风气焕然一新,百姓安居乐业,人们用古语“勤则不匮”“敏则有功”来称赞海瑞。 我们形容一个人聪明的时候,一般会说他“聪敏”。聪敏容易,但想要“聪敏过人”,仅仅依靠天赋就不够了,还需付诸勤勉的行动。子贡曾问孔子,为什么卫国大夫孔圉会被谥为“文”,孔子回答说,因为这个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这就是说,一个人若想成为饱学之士,单靠天资聪敏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勤而不辍、学而不厌的劲头,需要有反求诸己的觉悟,甚至需要有向地位、学识、能力不及自己的人请教的胸襟。 晋朝的孙康自幼聪敏、勤奋好学,但家境贫寒,没钱买灯油。他只好白天多挤出点时间看书,晚上则躺在床上反复默诵。一个冬夜,孙康蜷缩在床角背书,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蓦地,他发现窗外一片光亮,遂披衣出门。原来是一场大雪让大地银装素裹,月光照在积雪上,反射出幽幽的光。孙康欣喜若狂,赶紧拿起书借着雪光读起来……自此之后,每逢下雪的夜晚,他都会就着雪光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最终学有大成,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中国人重实干,提倡“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认为“干一寸胜过说一尺”;中国人重敏行,故而“不待扬鞭自奋蹄”“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中国人重敏达,由此“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敏于应对”。面对复杂多变的境况,中国人在做出敏捷反应的同时,也不失内敛敦厚的文化品格、宽和通达的民族心性。
内容来源:第六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优秀读物《中国字 中国人》(山东友谊出版社)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