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蛇欢腾启新程
民生
2025-01-29 21:12
山东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发展谋划之年,时点关键、年份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谈到,“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踏上新程,更当在蛇文化中涵养浩然之气,以坚定信念之态笃定而行,以改革创新之举克难而上,以顺势应变之姿挺膺担当,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勇毅前行。由图腾崇拜到不断被赋予人格特征,勤劳、智慧、勇敢的华夏儿女以旺盛创造力,不断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与讴歌,蛇文化始终应时而变、与时偕行,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同向同行。蛇的形象在中华千年文化中的演变不是简单的文化现象,而是随着中华文明演进历程,不断由落后愚昧走向复兴文明,由受打压迫害走向反抗解放,中华民族始终生生不息,不断革故鼎新、守正出新的进化表现。蛇,读作shé或yí,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为身体圆细而长、有鳞无爪的动物,《说文解字》记载:“蛇,它或从虫。”引申义集中见于多音字“yí”中,表贴着地面蜿蜒前行,引申出“事物行动踪迹”“蜿蜒”“曲折”“自得”“顺应”等义,《诗经·召南·羔羊》有云:“退食自公,委蛇委蛇。”“蛇”组词背后,蕴含着人类情感倾向和价值观的意识形态演变。形容人的外表时,可用“膝语蛇行”等,形容本性有“佛口蛇心”等,形容心理状态有“杯弓蛇影”等。此外,“笔走龙蛇”“龙蛇飞舞”等常表示书法风格洒脱,笔势遒劲生动。蛇的歇后语含义较为多元。比喻说话做事必须抓住主要环节,谓之“打蛇打七寸”,比喻做事没有带头人就做不成,可说“蛇无头而不行,鸟无翅而不飞”,比喻危急时,果断行事,不因小失大,有“蝮蛇螫手,壮士解其腕”等。作为一种古老生物,蛇起源于早白垩纪,距今已有1.3亿年。在中国猿人化石的产地,曾经发现了蛇的遗骸。从古到今,蛇的形象与寓意一直处于变动演化中,其内涵无疑是丰富的、动态的、重要的。 在中国早期人类的图腾崇拜中,蛇图腾崇拜占有重要地位。据《山海经》记载,中国古代有58个信奉图腾的部落,其中有8个是以蛇为图腾。考古挖掘出的祭祀器具的花纹上,蛇的形象或出现在上古天神手中,抑或成为其身体的一部分。作为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我国文献记载最早的创世神——女娲、伏羲,相传都是蛇身人首的形象。《帝王世纪》有云:“燧人之世……生伏羲……蛇身人首。”除女娲、伏羲外,共工、烛龙等上古神祇同是蛇身人首。足见,蛇在古代先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远古先民运用抽象、拟人等方法,把蛇等有形的动物创造成拥有超自然力量的图腾加以崇拜,以希冀获取神力,改变生存环境,繁衍生息。“蛇”的意象常常与权力绑定。龙作为华夏先民创造的神物,是华夏民族的共同图腾。但龙是由蛇而来,龙的主体——龙颈、龙身,与蛇高度重合,蛇常被称为“小龙”。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者,夏启,相传他“乘龙”与“珥蛇”。后来,“斩蛇”的举动与英勇风范、掌握权力逐渐挂钩。《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从此,汉高祖“斩蛇起义”建立汉朝的传奇流传千年。我国古代官服上按等级绣蟒,宰相、侯以下、文七品分别绣九蟒、八蟒、五蟒,显然,蛇的纹饰成为封建王朝巩固皇权的现实标识。“击蛇”的行为,在古代官员的政绩中,常映射为身先士卒,在宋人王辟之著《渑水燕谈录》记载,孙公道辅,祥符中进士及第,补宁州推官。道士治真武像,有蛇数出像前,人以为神。州将率其属往拜之,蛇果出,公即举笏击杀之,众大惊服。蛇的意象在古代民间经历了人格化的演变过程。魏晋时期,蛇的形象初现拟人化。如,志怪小说《搜神记》名篇《李寄斩蛇》中的大蛇专吃女童,《华佗医疮》《华佗治咽痰》《蛇入人脑》等故事中,蛇危害人的身体健康。蛇的出现或是看到蛇被认为是形势变化的征兆,如《蛇斗国门》有提到,鲁严公时,有内蛇与外蛇斗郑南门中,内蛇死。到了唐朝,蛇出现拟人化、妖怪化。志怪小说集《博异志》中记载蛇妖幻化人形的怪谈故事,被收录在宋朝《太平广记》中的《李黄》篇目。蛇在民间多了负面的含义,如“蛇蝎心肠”“牛鬼蛇神”等。蛇的意象常与水元素相关联,如雨师妾和四海海神。蛇的形象与水的关联揭示了其在自然界和神话中的多重寓意:既是生命之源,也是变化的预兆。后到明清封建社会末期,市民意识觉醒,对人性解放的呼声日益高涨,市井文学作品中闪现出反抗封建伦理道德的光亮。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所作《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白娘子与凡人许仙结为秦晋之好,且忠贞不渝。蛇的形象终于得以刺穿千年根深蒂固的偏见,演化成了人。《白蛇传》借神话故事讴歌敢于违背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的市井女性,表达出超脱人世的强烈愿望和对黑暗现实的不屈反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的意向具有多面性、复杂性并持续演变,这不仅体现了文化的发展,也揭示了人类对于自然界和精神世界的不断探索和理解表达。如今,我们要能够从蛇文化中反复汲取智慧养分、全面辩证学习借鉴。涵养“稳”的定力与韧性,锚定最远大目标、向最高处攀登。蛇类作为变温动物,“冬眠”的习性,是为降低自身的新陈代谢水平,减少能量消耗,以待来年。当前经济运行面临一些新情况,有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挑战,有新旧动能转换的压力,但这些经过努力是可以克服的。我们应充满信心,视野要更广阔、思考要更深远、定位要更长远,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以“进”的信心和决心,直面最深处改革、向最难处攻坚。“蛇行”意指伏在地上,爬着前进。事物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总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党员干部应当既敢闯敢试、又稳扎稳打,全力攻克前行路上的艰难险阻,不断实现新的更大跃升。立足发展所需,解放思想,有敢闯敢干的大格局,久久为功,勇当改革探路先锋,有善作善成的大毅力,以量的点滴积累孕育发展质的飞跃,迎着焦点上、盯着难点攻。适应形势变化,不断提升多维度的工作能力和本领,发现解决问题,不断提升事业的整体质效、运行效能。用“干”的劲头和奔头,汇聚最广泛力量,向最远处奋进。先民时期,蛇图腾作为广泛信仰,凝聚共识、积聚力量、获取生存,发挥过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众力并则万钧举,人心齐则泰山移。亿万人民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交织交融、交相辉映,以点点星火汇聚成炬。宏大如国家复兴,细微如个人幸福,每一个梦想的实现,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也都凝结着无数人的努力奋斗,唯有团结一心,全力以赴,方能抵御飓风骤雨,跨越山岳江海,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奋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