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是形声字,本义为房屋宽敞、面积大。后引申为富裕、有余,之后又进一步引申为一种宽厚、大度、随和的美德。
在儒家典籍中,“宽”逐渐有了两个层面的含义。
在个人的德性修养层面,儒家提倡宽德,要求个体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宽以待人、宽厚爱人、宽宏大量。儒家甚至将“宽”与“不宽”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使“宽”逐渐发展成个体爱人、行恕的基本工夫。在待人态度上,君子应“宽兮绰兮”(《诗经·卫风·淇奥》),“宽而不僈”(《荀子·不苟》),做到宽容、温和,不怠慢、不轻视别人;在行为方式上,“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开道人”(《荀子·不苟》),有才能的君子,可以宽宏大量、平易正直地启发引导别人;在理想旨归上,君子“克宽克仁,彰信兆民”(《尚书·仲虺之诰》),做到以自己的宽仁之心来取信于民。
“宽”的工夫在内证,不在外得。它既体现为心态的豁达、认知的超越,又体现为一种对他人最基本的尊重。宽容是尽可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心胸豁达、宽以待人。每个人只有从自身的德性修养着手,常思己过,严于律己,才能做到宽以待人。
东汉时期的名臣刘宽任南阳太守时,有一次乘坐牛车到乡下视察,路遇一个老汉。老汉认定给刘宽驾车的牛是他前两天丢的,执意要把牛牵回家。刘宽没有阻拦指责,而是让随行人员把牛交给了老汉,自己步行返回。老汉牵牛回家之后,发现自己丢失的牛正在旁边地里吃草,顿感羞愧,赶忙把牛送还给刘宽,还叩头道歉:“我愧对您啊,甘愿接受处罚!”刘宽非但没有怪罪老汉,反而扶起他,安慰道:“人非圣贤,哪有不犯错的?我还得感谢你亲自把牛送回来呢,你又何必道歉呢?”这件事流传开来,当地百姓都为刘宽的宽容厚德所折服。
在治国理政层面,儒家提倡宽政,要求当政者居上以宽、为政以德、宽猛相济、待民宽厚。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如果将个人内在德性修养中的宽德应用到政治实践中,将会事半功倍。孔子则将“宽”与“恭”“信”“敏”“惠”,一并作为“成仁”的五要素,认为“宽则得众”(《论语·阳货》),当政者宽厚行事,就会得民心、受拥护;而“居上不宽,为礼不敬”(《论语·八佾》),则会失民心、惹民怨。
“宽猛相济”的治国之道,就是利用儒家的中道思想来平衡与调节政治。当政者居尊位,要爱人如己,始终把宽厚作为治国的重要理念和原则,但也不能过度宽容,比如在面对不仁不义、大奸大恶时,就不能只讲宽容不讲法度、只谈仁义不谈惩戒。“过宽杀人,过美杀身”(《呻吟语》),凡事过犹不及,无原则的宽容会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
如果能做到宽严相济、张弛有度,那就是执政的高手。唐朝时,万泉县丞唐临就深谙此道。有年春天,雨水充沛,正是耕地插秧的好时节。唐临想到监狱里有很多因未交赋税而被关押的囚犯,就打算将这些犯人暂时放出,让他们各自回家耕种,农忙过后再继续服刑。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说如果犯人们到时候回不来,唐临可是要丢乌纱帽的。唐临则镇定自若,说如果到时候犯人不回来,责任全由他来承担。
放犯人走之前,唐临来到监狱,叮嘱他们说:“我可是给你们争取了一次既能减刑又能帮助家里耕种的好机会,你们要好好把握,不要辜负我的期望。”农耕过后,犯人们果然全部如约回到了监狱。有人问唐临当时为什么那么自信,唐临说:“犯人们的刑期都不短,而且他们也已悔不当初。如果我们能适时给他们点儿宽慰,并实施一些减刑政策,他们就会感念朝廷的恩典,更加反思己过。”
“宽”是中国人崇尚的一种美德。天地宽广,可使自然万物共生共荣;人心宽宏,可使人与人和睦相处;国家宽容,可使国与国互信互惠。“宽”还是中国人崇尚的一种生存智慧,通过对遗憾之事的接纳、对他人错误的原宥以及心理层面上的共情,我们可以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焕发内在的仁爱光辉,更好地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这份“心底无私天地宽”的从容、自信和超然,让人类更为诗意、坦荡地共同栖居。
(《中国字 中国人》编委会 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