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早读丨《中国字 中国人》:宁

民生   2025-02-03 08:04   山东  




共建共享篇


  《説文解字》:“寜,願詞也。从丂,寍聲。”


  “宁”字,从“丂”,“寍”声。甲骨文中的“宁”皆作“安”的意思讲,为“寍”字的初文,如《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之“宁”即为安宁之义。西周早期盂爵铭文“王令盂宁邓伯”之“宁”为安抚、慰问之义。后来“宁”字单独发展出愿词的意义,用来表示人的意愿。现代汉语中,“宁”字兼具“安”与“意愿”两个义项,譬如心绪不宁、宁愿等。

  虽然“安”与“意愿”含义差别较大,但共同结合在“宁”字身上却并非没有道理。在需要做出道德抉择时,中国人总喜欢问一句话:“你的良心安不安?”如果“安”,那就大胆去做;如果“不安”,那就不要做。这一“安”与“不安”的追问,本质上是一种自我叩问,问的是行为者的“愿”与“不愿”。

  进一步说,这“安”与“不安”之问,本质上叩问的是:作为一个人,我设定的自我本质是什么?儒家讲“人禽之辨”,强调的正是道德良知作为人之本质的可贵,因为禽兽只知利己,但人会叩问自己这样做对不对、是不是自己“真的所愿”。人可以从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中超越出来,为自己创造一个人性的世界。所以,一旦发现自己的行为有悖于道德良知等人性要求,我们就会感到不安——既由于我们的行为与我们的意愿相悖,又因为我们的行为与我们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认知相悖。正是在后者的意义上,任何道德层面上的触动与叩问,都使我们辗转反侧、痛苦不安。

  宰我与孔子有过这样一段对话。宰我说:“父母去世,守孝三年为期太久了。君子三年不习礼仪,礼仪一定会废弃;三年不奏音乐,音乐一定会失传。陈谷既已吃完,新谷又已登场,打火用的燧木也经过了一个轮回,所以服丧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说:“父母去世仅一年,你就吃着精米、穿着锦缎,你心安吗?”宰我说:“我心安。”孔子说:“君子守丧,本应睡不安寝、食不知味,你若心安,那就去做吧!”宰我走后,孔子感慨道:“宰我真不仁啊!小孩子生下来,三年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所以我们要守三年的丧礼。宰我难道就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三年的爱护吗?”

  孔子之所以愤怒地说宰我是不仁之人,是因为宰我缺少自我的道德叩问,进而大言不惭地说出那句“我心安”。不知道德叩问的人,自然也就没有心灵上的安与不安。孟子曾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告子上》)意谓生命和仁义都是我想要的,但如果二者不能兼得,那么我只能舍生取义。因为生命虽然可贵,但还有比它更可贵的东西,死亡虽令人厌恶,但还有比它更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我不会为了求生而做出没有道德底线的事。这里的“甚于生者”“甚于死者”,就指向人性的自我叩问。

  “宁”在汉语中常常被用为副词,进而构成表示选择关系的关联句,如“宁愿……也不……”“宁为……不为……”“宁可……不可……”等。人们在强烈的爱憎对比中,做出让自己心安理得的抉择,而这种抉择往往折射着一个人的德性光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么一句简单的话,却反映了中国人对一味追求物质享受的鄙薄和对高雅生活的向往。“宁为太平犬,莫做离乱人”,亦流露出中国人对和平的向往与对战争的厌恶。宋末元初的诗人、画家郑思肖在《寒菊》一诗中,吟出了“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名句,彰显出中国士大夫宁折不弯的气节。郑思肖在元军南下、宋廷覆亡之后隐居不出,誓不与元人交接,他在诗中以菊花不惧严寒、不肯零落于北风之中的坚贞形象,来表达自己忠于故国、誓不向新朝俯首称臣的高贵气节。

  最为中国人称颂也最能体现中国人坚毅品格的一句话,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公元550年,东魏丞相高洋逼迫孝静帝元善见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随即杀死了孝静帝,孝静帝的儿子和宗室近亲也无一幸免。见高洋欲将东魏皇室斩草除根,元景安惶惶不安,准备改为高姓,其堂兄元景皓怒斥道:“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虽然元景皓最终被高洋杀害了,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大丈夫气概震烁千古,彰显了千千万万重气节、讲道义的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中国人祈盼安宁,不仅追求内心的宁静,更向往天下太平。但显然,在欲望日趋膨胀的现代社会,许多人的内心世界已变得躁动不安,如何使人重获内心的安宁与平静已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利用传统智慧资源,尤其是儒家文化中的“致良知”思想,去安抚现代人的心灵,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我们需要从抽象的规则回归人之为人的真实存在,将现代世界的规则体系于日常生活中转化为更具道德互动意义的交往过程。只有在价值上肯定每一个人的道德性,才能帮助人们在追问“自我是什么”的时候,明确自己内心有关良知的感触是真实可贵并且为整个社会所看重的。如此一来,价值虚无主义与极端功利主义才有可能被扫除,这将是中华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的有益贡献。

  (《中国字 中国人》编委会 编著)






为您推荐

内容来源:第六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优秀读物《中国字 中国人》(山东友谊出版社)
编辑:王菲菲   校对:刘彬
编审:刘贤慧

灯塔党建在线
党建宣传“新窗口”,服务党员“微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