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早读丨《中国字 中国人》:福

民生   2025-01-29 08:07   山东  




共建共享篇


  《説文解字》:“福,祐也。从示,畐聲。”


  “福”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在《尚书》《诗经》《易经》《道德经》等文献中多次出现。甲骨文的“福”字,左边上部是“酉”,表示酒樽,左边下部是两只手,右边是“示”,表示祭祀的对象或祭台,整个字的形态就像一个人双手高举酒樽献祭、祈祷。金文、小篆中的“福”,字形不断变化,最后形成了左“示”右“畐”的结构。《说文解字》中说:“福,祐也。”可见,“福”字最基本的含义是“保佑”,进而引申出福气、幸福等义。

  “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字,中国人创造了许多带有“福”字的成语,像福星高照、五福临门、福寿延年、福寿康宁、福如东海、有福同享等,这些成语都带有吉祥如意的寓意,寄托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幸福的追求。

  什么是“福”呢?早在《尚书·洪范》中就有了“五福”的说法:“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用今天的话说,“五福”就是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长寿即寿命绵长,富贵即财富充足、身份尊贵,康宁即身体健康、心灵宁静,好德即生性仁厚、乐于助人,善终即临终平静、没有痛苦。汉代的桓谭在《新论》中阐释了他所理解的五福:“寿、富、贵、安乐、子孙多。”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理性智慧的民族,人们对“福”的理解,并不只是停留于表面,而是富有深刻的辩证思考。中国人认为,与“五福”相对的是“六极”,即短命、疾病、忧虑、贫困、凶险、衰弱六种极凶恶之事。而且,“福”与“祸”是相生相依、相互转化的。《道德经》中就曾说“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祸可以转化为福,福也可以转化为祸,祸福相依。《淮南子》中“塞翁失马”的故事,就主要说明了这一道理。

  靠近边塞的地方,有一位精通术数的老人,有一天,他家的马无缘无故地跑到胡人那里去了,邻居们听说之后,都来安慰他。老人说:“这怎么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带着一匹胡人的骏马回来了。邻居们听说了以后,又都来祝贺他。老人说:“这怎么不是一件坏事呢?”因为家中有好马,老人的儿子又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腿。邻居们听说了以后,又来安慰他。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又过了一年,胡人侵犯边境,壮年男子都被征召参军作战。靠近边塞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战死了,只有老人的儿子因为腿瘸而免于参战,父子性命得以保全。故事中的“塞翁”,真可谓深谙吉凶祸福之道,他从“祸”中看到了“福”,又从“福”中看到了“祸”,明白祸福相依之理。

  《论语·颜渊》记载,孔子的弟子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在儒家看来,人的生死与富贵是由天命决定的,不是人的意志所能左右的。那么,天依据什么来降下祸福呢?“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卦·文言》),天依据人之善恶来决定降福或降祸,对于积善之人,天必降福以示奖励,对于积恶之人,天必降祸以示惩罚,这就是“祸福自招”与“福由德致”的道理。

  在中国传统善恶报应观念的影响下,儒家一直坚信“德福一致”,认为有德者必有福。《中庸》中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道德高尚的人,一定会得尊位,一定会得厚禄,一定会得高名,一定会得长寿。按照儒家这一理论,人要获福,必须修德。儒家经典中经常举大舜和周武王的事例来说明“福由德致”的道理。大舜贵为天子,拥有天下,上能享受宗庙祭祀,下有子孙继承其事业。他之所以能够享受这些福佑,正是因为他有圣人之德,以孝著称于天下,被尧赏识并禅位于他。周武王之所以能贵为天子,拥有天下,声名显赫,享受祭祀,并有周公辅佐周成王继承、发展其事业,也是太王、王季、文王等祖父辈世代积善积德的结果。

  通过大舜和周武王的例子可以看出,若想求福,必先求德,福是通过德来获取的,但这个德不能只是个人的品德。大舜和周武王不仅拥有良好的个人品德,而且有功于天下,造福于百姓,立下了不朽功业,正是因为这一点,他们才可以享受“齐天洪福”。从这一意义上讲,我们不能只是追求个人之福,还要追求他人之福、大众之福,甚至要努力为天下人谋福祉。

  (《中国字 中国人》编委会 编著)






为您推荐

内容来源:第六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优秀读物《中国字 中国人》(山东友谊出版社)
编辑:王菲菲   校对:刘彬
编审:刘贤慧

灯塔党建在线
党建宣传“新窗口”,服务党员“微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