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文解字》:“睦,目順也。从目,坴聲。一曰敬和也。”
“睦”为形声字,从“目”,“坴”声,本义为目顺,引申指敬和,如讲信修睦、敦亲睦邻等。“睦”字代表着中国人对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尚书·尧典》有所谓“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睦”既是一种美德的外在表现,如《礼记》所言“睦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也是古代读书人在家治家、在乡治乡的社会责任,如唐代欧阳詹就认为,士人“游于乡,可以睦闾里而宁讼争”。
与他人和睦相处有三种不同的层次。
第一种是自然情感的和睦,指的是人天生就有一种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情感能力。每个人都期望与他人和谐共处,而不是充满敌意地争斗。近至父子之间的血缘亲情,远至陌生人之间初次相遇便报以微笑,和睦都代表着我们生来就有的与人为善的意愿。
第二种是遵守规则的和睦,指的是通过遵守规则来共同参与公共生活,在公共生活中实现人与人的和睦相处。规则体系划定了人的行为边界,建构了两种不同的生活领域,一种是由规则维系的公共生活,另一种是由个人意愿维系的私人生活。在前者中,人应遵守公德,在后者中,人应遵守私德,二者不可分割。公德表现为公序良俗,私德则为个人修养,公序良俗既要依靠个人来践行,又可以反过来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
第三种是人性至上的和睦,指的是人们在情感与理性的基础上对和睦相处的进一步追求。虽然迎合情感冲动与遵守理性规则之间经常发生冲突,但尊重人、尊重人性是“天理”所在,也是自己的良心所命。譬如路遇老人跌倒,尽管外在法律乃至规则体系没有要求我们必须去帮助他,但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道德出发,从自己良心安与不安的自我道德律令出发,或者说从人性本善的主流观念出发,我们必须要对老人施以援手,这样才能实现个人内心的和睦。每个道德意识觉醒了的人,都会认为内心的和睦是最大的幸福,而内心的挣扎与煎熬是最大的痛苦。
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为了一些小事而发生争执乃至闹上公堂,这样的事既可能发生在家庭内部,也可能发生于邻里之间,甚至发生在素昧平生、擦肩而过的行人之间。明代时,有一对父子反目,官司打到王阳明那里。王阳明对他们说:“舜是天下最不孝的儿子,而瞽叟是天下最慈爱的父亲。”父子二人听了这话,竟然抱头痛哭起来,再也不提打官司的事了。王阳明这句话的奥秘在哪儿呢?大家都知道,舜是著名的孝子,位列“二十四孝”之首。舜娶了尧的女儿做妻子后,他的父亲瞽叟就不再喜欢他,甚至三番五次想要害死他,但是舜并没有与父亲反目成仇,而是一如既往地尽孝。舜明明是天下最孝顺的儿子,瞽叟可以说是天下最恶劣的父亲,可是王阳明为什么要反着说呢?其实,他是想让来打官司的这对父子醒悟:舜之所以一如既往地尽孝,是因为他总担心自己不够孝顺;瞽叟总认为自己是慈爱的,反而做出许多恶事。因此,对来打官司的这对父子来说,儿子只要想一想自己是否像舜那样担心自己不够孝顺,父亲只要想一想自己是否像瞽叟那样自以为足够慈爱,大概两个人就都会感到惭愧了。这种惭愧就是人性的流露。
如果没有主动的反省,这对父子可能永远无法意识到人性的重要。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人性虽然是人天生具备的东西,但它在社会中的呈现却是一个需要反躬自省的创造活动。本着人性对和睦的追求,我们需要用理性的思考,制定出能够彰显人性光辉的制度规范。
中国向来强调家庭、邻里、民族、邦国之间的和睦,并由此发展出一套完备的礼仪制度,其主体思路在于求同存异,一方面用礼仪区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一方面又以和睦相处的愿景来引领人与人之间的共存。譬如,在中国的待客之道中,无论来者的身份是高贵还是卑贱,只要他是客人,主人便有义务款待他,而客人即使不适应主人的接待方式,也应该尊重主人的待客之道,这就叫“客随主便”。所以在主人、客人的相处过程中,人们共同遵循的是主客之礼,而不是各自的秉性与喜好。生活中,我们经常说“这个人没有礼貌”,表达的其实就是对双方无法和睦相处的不满。所以,和睦在中国社会中的外在表现应该就是礼。
睦,“敬和也”,体现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在天人之间,中国人追求人与自然和睦相处,这种“和睦”不体现为征服自然,而体现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乃至效法自然,从而实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在国与国之间,中国人追求睦邻友好,厚往薄来,和平共处,最终实现协和万邦的目标。“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而不是出兵以讨之,这体现了以德服人的“王道”理想。打着“仁义”的幌子,却以武力征服他国的方式来实现自己战略目标的“霸道”,是我们无法认同的。
在基层治理中,中国人追求邻里和睦。从孟子对“亲睦”的追求,到北宋时期中国首部乡约文书《吕氏乡约》的产生,再到明代朱元璋“圣谕六条”的颁布,无不表现出基层治理要以和睦为目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表达出孟子的社会理想;“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寄托着北宋蓝田吕大临兄弟对基层治理的希冀;而大量的家训、家规、家礼、家书等,亦彰显出中国人对家庭和睦的向往。总之,“睦”是中华美德体系中的要目,亲睦、和睦也是中国人恒久的追求。
(《中国字 中国人》编委会 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