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早读丨《中国字 中国人》:兴
民生
2025-02-02 07:43
山东
![]()
![]()
看到“兴”字,兴致、兴奋、兴隆、兴复、逸兴遄飞、兴利除弊、兴邦定国等词语就会在人们的脑海中浮现。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兴”字常常关联着奋发鼓舞的情绪状态,体现着协同合作、共举大事的担当精神。 “兴”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的“兴”字,形似四人用手共举一物,金文字形加了“口”,到了小篆,共举之物与“口”合并为“同”。“兴”字的这种构形及演变究竟何指,学界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众手托举着一个大盘,描摹的是众人协同劳动的场面;一是众手托举着一种道具,展现的是一种宗教仪式。不过,无论是劳动场面还是宗教仪式,都强调了“兴”是在众人共同参与的活动中萌生的一种情绪状态,这正如《说文解字》中的解释:“起也。从舁,从同。同力也。” “兴”字在先秦典籍中已被频繁使用,古人多取兴起、振兴义,表达一种奋发、勤勉的态度与实干、担当的精神。《尚书》中用“怵惕惟厉,中夜以兴,思免厥愆”形容人臣的坚守职责、惕厉自省,《诗经》中用“夙兴夜寐”刻画女子理家的勤勉,《左传》中用“夙兴夜寐,朝夕临政”形容君主的励精图治。《周礼》中的“进贤兴功,以作邦国”,《论语》中的“一言而兴邦”,彰显了儒家的担当意识与安邦定国的情怀;墨子则有“兴天下之大利,除天下之大害”的倡导,激励并培育了后世士大夫的正义感、担当意识与改革精神。 “兴”字的另一个义项是与性情相关的“兴发”义。考察字源可知,“兴”可能与古代的仪式活动相关。作为教育家的孔子,首次将仪式活动之“兴”与诗教联系起来,将之抽象为一个具有哲学与文学意味的概念。在孔子看来,教育体现着人格养成的过程,即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人格养成的第一步,就是通过《诗》的陶冶,“兴发”出美好的性情,培养出“好善”而“恶恶”的道德情感。 与诗教的“兴发”相关,“兴”还是古代诗歌创作的传统手法,与“比”合称为“比兴”。“比”即比喻,是用某些有类似特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明的事物,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即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来引出所要歌咏的内容,强调的是情感上的相通。《诗经》首篇《关雎》中,君子见雎鸠鸣唱而兴起思念淑女之情;李白名篇《静夜思》中,诗人见明月而兴起思乡之情,体现的都是情感的相通。“兴”不仅是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也是一种传情达意的方式:作者起兴,静待读者“知音”,读者能否借助作者描摹的物象,萌生类似的情感,就得看读者的理解水平了。可见,“兴”蕴含着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情感沟通方式。 在诗歌创作领域,“兴”还融入了文人的情怀,有了浪漫主义精神,从而引申出兴致、豪兴、逸兴等义。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个“雪夜访戴”的小故事,表现了东晋文人脱俗的意趣与率真的情怀。故事的主角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第五子、东晋名士王徽之。王徽之住在山阴县(今属浙江绍兴),大雪之夜,徽之于梦中醒来,见雪后初霁,四望皎然,突然萌生出拜访好友戴逵的念头。当时戴逵远在剡县(今浙江嵊州),徽之不顾夜深路遥,雇船前往。经宿方至,却造门不前而返。见别人不解,他说:“我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又何必非见到戴逵不可呢?” 这个故事折射出中国古人的一种不问结果但求过程的生活哲学: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过程,只要享受了过程,结果便不重要了。如果一味追求结果,那么无论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最终都难免一死,结果又有什么差别呢?所以,人生中最重要的是生命在每一刻的绽放,以及那种绽放当下所能体验到的美好。 中国的士大夫有着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洒脱,更有着兴国安邦的情怀。《诗经·小雅·天保》中的“天保定尔,以莫不兴”,表达了周臣对周王的祝颂。蜀汉丞相诸葛亮《前出师表》中“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豪迈宣言,是现代常用词语“复兴”的渊源。北宋改革家王安石面对政敌司马光的质疑,发出的“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答司马谏议书》)之批驳,是“兴利除弊”这一成语的最早出处。明清之际的大儒顾炎武面对明清易代的困局,在复明无望、痛定思痛之后,做出了“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分,指出明清的“易姓改号”只是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才是“亡天下”。在顾炎武看来,“保国”只是“肉食者谋之”,而保天下则“匹夫之贱”亦有责任。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据此提炼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激发着后世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热忱。 对今天的中国来说,“兴”字启发了国人共谋复兴大业、共圆中国梦的热切理想。“兴”者,“起也”,“同力也”,我们今日的复兴,需要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行业的凝心聚力,需要国家层面“兴国安邦”的顶层设计。“多难兴邦”“实干兴邦”,在经历了近现代以来的诸多挫折与不懈探索之后,我们明白,中国人需要以实干精神来兴家、兴业、兴国,共创一个美好的未来。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的复兴是科教兴国,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发展。中国不会搞军事扩张、资源掠夺、争霸称霸,而是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改革创新,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所以,我们的复兴,是和平与“绿色”的复兴,将为建构新的世界文明秩序提供宝贵的经验。 (《中国字 中国人》编委会 编著)
内容来源:第六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优秀读物《中国字 中国人》(山东友谊出版社)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