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 | “中国艺术学研究现状与前沿话题”暨四川美术学院学报2025年选题研讨会

文化   2024-11-24 17:34   重庆  

2024年11月23日,由四川美术学院主办,四川美术学院创作科研处、《当代美术家》编辑部、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重大课题培育中心承办的“中国艺术学研究现状与前沿话题”暨四川美术学院学报2025年选题研讨会在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举办。


来自不同高校、期刊的专家学者们围绕“中国当代艺术的理论与话语体系建构”“中国美术研究的现状与前沿话题”“艺术研究与艺术学科建设”“艺术学院学报如何助力学校学科与专业建设”四项议题,结合各自研究,提出新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01 - 开幕 -

 

开幕现场

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有: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焦兴涛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彭锋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艺术学界》主编  龙迪勇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装饰》杂志主编 方晓风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长江学者”  张法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陈平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学报《艺术工作》原主编 杨振国

《中国书法》杂志副编审、山东艺术学院书法学院 刘照剑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创意设计与艺术管理系主任 祝帅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鲁明军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吴雪杉

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漓江画派学院院长 、《艺术探索》杂志原执行主编 李永强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 范白丁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副研究馆员、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 丁澜翔


以及,本次研讨会的召集人,四川美术学院学报《当代美术家》主编、艺术人文学院学术院长、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首席专家  黄宗贤

学报《当代美术家》的学术委员,四川美术学院视觉艺术研究院院长  李敏敏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  王天祥

四川美术学院创作科研处副处长  李竹

四川美术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任  韩晶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焦兴涛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在欢迎辞中介绍了四川美术学院在学科建设、艺术创作、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同时也对学报的未来目标提出新要求。

他谈到,对“艺术学”进行学理性、时代性、民族性的阐释和研究,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构建中国特色艺术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新时代赋予艺术学领域的重要使命,也是四川美术学院在当下的重要课题。而理论话语如何与艺术实践产生深刻互动,需从自身主体性和自发性出发。正如洪堡大学的校训也是马克思的墓志铭所言:“哲学家应该改变世界而不只是思考世界。”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彭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彭锋教授,代表与会嘉宾致辞。

在致辞中,他谈到中国当代艺术的理论与话语体系的建构是我们这一代人肩上重要的责任和任务,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主攻艺术学理论研究,但也期待和四川美术学院这样有着丰富艺术实践精神和艺术创作案例的高校,展开更深入的互动。让艺术理论的研究,是基于艺术实践之上而展开、不仅仅是纸上谈兵。并期待本次研讨会各位专家的分享能为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的建设碰撞出更多火花。


《当代美术家》主编、四川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学术院长 黄宗贤

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首席专家、四川美术学院学报《当代美术家》主编、四川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学术院长黄宗贤教授,代表本次会议的组委会致辞。

他在致辞中谈到: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建构中国式当代艺术学科体系是中国艺术界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此研讨会旨在分享各位专家对于艺术学研究的现状与前沿问题、艺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的内在关系,以及学术平台建设在助力学科建设方面的意义、作用等方面的思考与见解。相信借助各位专家的智力与灵光,能推动四川美术学院的艺术研究迈上新台阶,使学科与专业建设获得更好的发展。这需要川美艺术研究者、师生的不断努力,也必须与中国艺术学界的同仁们有更多的对话与交流,更需要学界同仁们的关心、帮扶与支持。这是举办这次研讨会的初衷,也是我们今后必须持续开展此类活动的决心所在。


《当代美术家》执行主编 韩晶

四川美术学院学报《当代美术家》执行主编韩晶担任开幕式主持。

她希望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加速学报的转型和发展。

今年正好是四川美术学院学报《当代美术家》创刊40周年。在40年的历程中,《当代美术家》作为学报记录和呈现了四川美术学院师生创作、教学、科研的发展脉络;同时它的媒体属性,也让它见证了艺术与时代同行的步伐。但在当下“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伴随着四川美术学院“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学报《当代美术家》将不仅是一本出版物,更应该是一个包容、开放、多元的学术平台,参与到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历程中。


嘉宾合影



#02 - 研讨会回顾 -





议题一:中国当代艺术的理论与话语体系建构

王天祥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本次研讨会第一个议题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理论与话语体系建构”,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教授王天祥担任本场会议的学术主持。


彭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发言题目:《艺术学中的门类艺术研究与跨门类艺术研究》

彭锋教授谈到自己从哲学转向艺术学理论的学术历程,他从“写意绘画”中“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特质展开哲学分析,将绘画的题材或绘画对象与语言、媒介之间的美学关系拓展到更具有普遍性的“写意戏剧”“写意音乐”“写意园林”等不同门类艺术的媒介特质研究,展开跨门类艺术研究中艺术学理论和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一种具有启发性的研究范式。


黄宗贤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学术院长、教授(二级),四川美术学院学报《当代美术家》主编,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首席专家

发言题目:《在承继中创新中国艺术的理论与话语体系》

黄宗贤教授在发言中谈到,如何建构创新自主的中国艺术的理论与话语体系是艺术界应该回答和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也是艺术院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与使命担当。他从“创新艺术理论与话语体系的历史之脉”“新时代艺术理论与话语体系建构的新景象”“创新艺术理论与话语体系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三个方面回应了这个时代之问。他强调,文化自信自强,是创新中国当代艺术的理论与话语体系的重要前提。


陈平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

发言题目:《艺术史学与艺术学学科建设》

陈平教授分享了西方艺术理论翻译引进国内的学术历程,这些翻译工作也渐渐成就了一些独立的学术研究,它们与中国美术史领域的研究交相辉映,促进了东西方的文明互鉴,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宇宙。他谈到与川美的渊源,并惊喜于川美这些年在艺术学学科建设上取得的成果,相信在更多年轻力量的加入后,川美的艺术学学科建设将迸发出全新的活力。


张法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发言题目:《在文明互鉴中思考中国美术的境界开拓——以20世纪以来的西方美术演进为例》

张法教授的发言从文明互鉴的角度,以“世界体系中的后艺术时代的西方美术”“文明互动在美术上的展开”“西方因与非西方互动而生的艺术世界”展开对中国美术如何实现境界开拓的思考。他谈到,中国美术开阔需要世界眼光,植根于世界各个文化中生长出来的最新、最好的时代艺术,既是时代的,又是具有世界性的,能够建立新的宇宙观和人类共感。


方晓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长聘教授,《装饰》杂志社主编、编委

评议人方晓风教授总结到:几位专家的发言各有侧重,都谈到了一种话语的焦虑,即“中国当代艺术作为自主话语体系建立的焦虑”。在文明互鉴的背景下,建构自主话语体系的目的在于发展新的思想,形成经受得起检验的理论体系,以作用于更广泛、更普遍的生产和实践。专家们从自己的角度回应了这个时代之问,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启发。






议题二:中国美术研究的现状与前沿话题

李竹 四川美术学院创作科研处副处长

本次研讨会第二个议题为:“中国美术研究的现状与前沿话题”,四川美术学院创作科研处副处长李竹担任本场会议的学术主持。


龙迪勇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首席教授,二级教授,《艺术学界》主编

发言题目:《“画意摄影”的跨媒介叙事论析》

龙迪勇教授从“作为‘艺术’的画意摄影”“拼贴与扮演:画意摄影跨媒介叙事的主要方式”“作为‘时期’与‘风格’的画意摄影”展开对“画意摄影”这一跨媒介案例的深入分析,强调“画意摄影”不仅是视觉艺术的表达媒介,还通过绘画、文学等其他媒介的对话,延续了他一直以来对“空间叙事”和“跨媒介”的深入研究。


吴雪杉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发言题目:《从美术史到图像史》

吴雪杉教授从巫鸿《图像的转译与美术的释读》中的观点展开,通过生动的案例阐释了对美术史与图象史关系的探讨。他提出作品与图像存在的辩证法关系:“作品与图像的关系,类同于黑格尔‘主奴’关系的辩证法。在一定程度上,图像控制了作品。美术史和图像史也呈现为类似的、相互颠倒的关系。”


刘照剑 《中国书法》杂志副编审,山东艺术学院书法学院兼职教授

发言题目:《书法研究的现状与前沿话题》

刘照剑教授从“汉字的起源与构造”“文字学基础对书法创作的影响”“书法创作中的文字问题”展开了对近40年书法研究的理论背景和前沿话题的回顾与分享。作为艺术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代书法研究面临着一些困境与挑战,还需新一代学者共同努力面对。


张法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评议人张法教授总结道:龙迪勇教授以“画意摄影”作为“跨媒介叙事”研究的切入点,为青年学者们提供了可供进入的研究路径;吴雪衫教授从将“美术”作为整体性概念介入图象史研究,为艺术史学者启发了新的研究范式;刘照剑教授全面介绍了书法研究的现状与前沿话题,为大家拓展眼界、打开思路。






议题三艺术学院学报如何助力学校学科与专业建设

李敏敏 四川美术学院视觉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

本次研讨会第三个议题为:“艺术学院学报如何助力学校学科与专业建设”,四川美术学院视觉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李敏敏担任本场会议的学术主持。


方晓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长聘教授,《装饰》杂志社主编、编委

发言题目:《〈装饰〉与设计学学科建设的互动

方晓风教授回顾分享了《装饰》杂志近十几年为了回应“期刊与学科建设的互动”所作出的调整与创新。他强调,人文学科研究注重规范方法,偏重逻辑演绎,体现着价值理性。在这样的定位指导下,《装饰》杂志通过专题策划、跨界合作、工作坊活动等方式提升刊物学术质量,扩大专业影响力。他期待更多期刊加入学科期刊共同体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共同发展。


李永强 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 漓江画派学院院长、教授

发言题目:《艺术类院校学报的困境与突破》

李永强教授从自身经验出发,分享了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学术资源、学术平台和期刊评价体系方面的困境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和心得体会。


杨振国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原鲁迅美术学院学报《美苑》《艺术工作》主编

发言题目:《艺术期刊与艺术学话语体系建构》

杨振国教授分析了国内外十几种著名艺术类期刊的基本情况,他强调,艺术期刊具有学术研究、课题策划、论文发表、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的功能,这决定了艺术期刊在艺术学知识体系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为川美学报提出了具体的选题建议。他谈到,作为美术学院的学报,是承担表美术教学、创作和研究成果的学术性媒介,应发挥主动性,共同构建中国艺术学知识体系。


祝帅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创意设计与艺术管理系主任、研究员

发言题目:《史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学科间性视角下的设计学研究方法

祝帅研究员分享了曾经在《美术观察》杂志工作的心得体会。他谈到,当前设计学科不断调整的背景下,体现出交叉学科的研究特质和范式要求,这种学科间性需要设计学研究者体现出更加综合的跨学科研究能力,同时对学术期刊平台也是一种新的挑战。


吴雪杉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评议人吴雪杉教授总结到:方晓风教授分享《装饰》杂志这些年积极推进学术研究所作的工作让他感到很振奋;李永强教授分享的学术期刊突围思路很有可行性和启发性;杨振国教授知识渊博,对主要期刊的分析增长拓宽了视野;祝帅研究员结合自身在刊物工作的经验,从学者的角度探讨学术期刊发展下新方向,为学术期刊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





议题四:艺术研究与艺术学科建设

陈平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

本次研讨会第四个议题为:“艺术研究与艺术学科建设”,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陈平担任本场会议的学术主持。


鲁明军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研院邀访学者

发言题目:《算法—艺术:技术、媒介与跨物种生态学》

鲁明军教授以“焦土资本主义”的预警展开讨论,从“‘信息’:从机器到电子”“‘非物质’与‘非人’的人”“AI:‘非人’及其创造力”逐步提出“算法”作为主体所衍生的一种全新的“跨物种生态学”,一种更为复杂和迫切的生态转向。他提出:“AI可能今天已经成为我们思考所有问题的前提。”


范白丁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发言题目:《经典与经验:学科建设框架下关于艺术史教研的思考》

范白丁副教授的发言以专业美术院校中艺术教学和艺术学学科建设为切入点,从“学科与学术”“经典与经验”“传统与转化”的角度展开讨论。


丁澜翔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副研究馆员、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发言题目:《统觉的召唤——艺术史研究中的视觉与身体

丁澜翔研究员回顾了李琦《主席走遍全国》和十三陵水库建设的时代背景,探讨了知识分子如何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刺激“重塑一种工农阶级通感的身体”,以及李琦《主席走遍全国》如何通过“流汗”的触动,完成从“身体回到视觉”,达到“统觉”召唤的目的,从全新的角度理解了这件经典作品的真正深意。


李永强 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 漓江画派学院院长、教授

评议人李永强总结到:鲁明军教授的选题探讨了算法对艺术媒介的拓展和冲击对艺术学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范白丁副教授的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贯通古今中外,体现中国美院的前沿研究范式;丁澜翔研究员对经典作品的重新思考颠覆了以往的认知,为美术史个案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三位专家虽然研究领域不同,但都展现出了当代学术研究最前沿的状态。




#03 - 总结 -

贤 四川美术学院学报《当代美术家》主编、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学术院长

黄宗贤教授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发言。纵观四个议题的讨论,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多元视角、多重维度;第二,话题前沿、问题意识突出;第三,跨媒介视野、跨文化特征;第四,体现对学术研究与平台学科建设的关系问题的思考。本次研讨会内容丰富、话语前沿,极富学术含量,对在场的学生来说更是收获满满。

黄宗贤提出:“通过此次研讨会,我坚信学术共同体在当今很重要;学术共同体的对话交流更为重要;一个学院、一个平台在推进实践形态和理论形态同频共振中有重要的角色,一个学院、一个平台融入学术共同体更为重要。”


 

研讨会现场




#04 - 组织 -

主办单位

四川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

四川美术学院创作科研处

《当代美术家》编辑部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重大课题培育中心

学术顾问

唐青阳 焦兴涛

学术策划

黄宗贤

项目执行

胡莉 李一白 李微 许经伟 陈含嫣 王颖

视觉设计

陈含嫣


END





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学术”获得《当代美术家》学术分享群入群二维码,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当代美术家》


刊于1984年,四川美术学院学报,AMI扩展期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全文收录于:

《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万方)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知网)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维普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

长江文库


主要栏目:专题研究、史论新探、国际互鉴、艺科融合、批评在场。


主编:黄宗贤

执行主编:韩晶

中文编辑:李一白

英文编辑:胡莉

新媒体编辑:李微


电话:023-6592 0210

地址:重庆市高新区大学城四川美术学院虎溪公社A118《当代美术家》杂志社 401331

E-Mail: contemporaryart@vip.126.com


线上投稿通道已开通 欢迎投稿



来稿请通过《当代美术家》在线投审稿系统上传,网址:https://ddmsj.portal.founderss.cn

更多往期内容可登录当代美术家网站:

https://www.scfai.edu.cn/xbbjb/lscx.htm

欢迎订阅《当代美术家



编辑:李微

排版:王颖

校对:许经伟 陈含嫣

初审:李一白

复审:胡莉

终审:黄宗贤 韩晶

关于当代艺术现场更多资讯

欢迎关注订阅《当代美术家》公众号

或扫码订阅电子版期刊




当代美术家
《当代美术家》创刊于1984年。是一本具有实验性、学术性、文献性的专业艺术期刊。依托于四川美术学院的高校教育体系,是青年艺术生态孵化、国际艺术资讯传播、艺术史梳理与艺术批评交流的公共平台,敬请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