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格式:
[1]王红江、范希嘉:《基于游戏化有形交互的儿童就医等候空间设计》,《当代美术家》2024年第6期,第93—102页。(《CY/T 121-2015 学术出版规范 注释》格式)
[2]王红江,范希嘉.基于游戏化有形交互的儿童就医等候空间设计[J].当代美术家,2024,(06):93-102.(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基于游戏化有形交互的儿童就医等候空间设计
王红江 范希嘉
摘要:游戏化有形交互空间所具有的内容开放性、空间沉浸性和媒介丰富性等符号特征,与儿童疗愈关键要素中的“积极分散与干预”和“物理空间友好化”原则高度契合,有利于触发儿童就医等候时的积极社交,减缓患儿负面情绪,进而缓解陪护家属和医护人员压力。基于定性研究方法的松江泗泾医院儿科等候区建成环境研究表明,游戏化的空间有形交互设计,对改善患者和陪护家属的就医体验有非常正面的积极作用。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关理论探索和设计原则。
关键词:游戏化;有形交互;儿童疗愈空间;就医等候
一、研究背景
二、实证研究
图1.泗泾医院儿科空间叙事原创角色和图标,设计:胡青岩团队。
图2.泗泾医院儿科空间叙事序列和交互节点,王红江绘。
图3.儿科入口的树洞探秘,王红江摄。
图4.儿科入口的树洞探秘,王红江摄。
图5.染色立体花卉交互流程和建成实景,王红江摄。
2.空间交互设计特点分析
空间游戏设计混合了智能交互和非智能交互两种方式。
(1)图2中的节点2、4属于非智能交互,主要交互方式如下:
节点2——树洞探秘:透过入口左右抽象树干上的万花筒观察孔,可以看到树洞内置的3D打印立体吉祥物“泾泾”;
节点4——发现愤怒小鸟:护士台下方三个玻璃半球内,放置三个“愤怒的小鸟”公仔布偶,小朋友可以蹲下抚摸观看。护士台电视机后面,还藏着两只好奇探头的兔子在和小朋友打招呼。
(2)图2中节点1、5、6属于智能交互,主要交互方式如下:
节点1——灯光感应蘑菇和草坪:位于入口外走廊,人走进微波感应区,卡通蘑菇内藏灯打开20秒后关闭,草坪灯常亮;
节点5——智能花朵染色:位于和主通道垂直的消防疏散通道内,是一个狭长型空间。观者进入通道口,顶面LED彩色射灯和花朵轮廓灯自动开启,将墙面立体花卉壁画染色,模拟出花朵绽放的意境。暗藏在花蕊中的扩香机启动后可以按固定频率自动扩散甜橙香薰,花蕊中暗藏的平板电脑自动播放3分钟原创儿科知识宣教视频(图5);
节点6——交互游戏室:通过三个独立的空间交互小游戏,为等候区患儿和家长构建复合的减压放松环境,并附带儿科知识宣教功能。
游戏一:为地面交互游戏,游戏分为“踩病毒”和“物理降温”两个模块(图6),“踩病毒”模块参与者通过脚踩的方式消灭LED地面屏幕随机出现的新冠病毒,当病毒全部被踩掉爆炸后,屏幕左边状态栏的哭脸变笑脸; “物理降温”模块初始状态为40度红色体温计,屏幕随机出现5种物理降温手段,每踩中一个,降温0.5度,体温计下降到36.5度的绿色区间时,屏幕左边状态栏的哭脸变笑脸,游戏循环到开始的踩病毒初始状态。在LED地面屏外围,有5个配合屏幕游戏的压力感应地灯,贴有预防新冠肺炎的措施图标,脚踩后呈现彩色灯光效果(图7)。
图6.等候区游戏一交互设计逻辑结构图,制图:王红江,程序设计:木巾团队。
图7.等候区游戏室的多重空间交互流程和建成实景,王红江摄。
游戏二:为声控变光鸟巢,通过呼唤“小爱同学”激活空间中的小米智能音箱,控制墙面鸟巢内的七彩智能变光灯泡。参与者可以说出开灯、关灯、红色灯光、蓝色灯光等指令,无需任何触碰即可完成。
游戏三:为电子绘画投射系统,嵌在白色桌面内的2台平板电脑预装了Sketch book软件,可以直接用手指头作为画笔。两个患儿可单独绘画,也可以在父母或志愿者指导下绘画,2台平板电脑画面被无线投屏到对应的2台50寸的智能电视机上,等候区的家属可以欣赏绘画过程。
(一)建成环境的用户研究
1.研究目的、方法和步骤
(1)目的:重点研究多功能交互游戏室对缓解就医负面情绪的积极作用;同时验证交互装置对儿科知识宣教的积极作用。
(2)方法:环境行为观察法、李克特五级量表访谈法、半结构问卷访谈法。
(3)步骤:
调查A——首先在工作日和双休日分4次对多功能游戏室进行非介入观察,时间取样点为上午10:00—11:00和下午1:30—2:30。
调查B——选择20组参与家庭做行为观察记录,同时等他们结束游戏时做李克特五级量表环境喜好度测评。
调查C——对调研B中的20组家庭做半结构深度访谈,3个主要问题为:
Q1:您和孩子是否从空间交互游戏中获得预防疾病知识?
Q2:您孩子是否愿意在本游戏中和陌生人一起参与交互项目?
Q3:您和孩子认为本游戏室是否缓解了就医等候焦虑和无聊情绪?
调查D——医护人员线上问卷调研(问卷星)。
2.数据
(1)调查 A 数据
参与度:通过现场和摄像机观察到周日、周一、周二、周三4天内,等候区的空间使用人数共计182人,其中家长102人,患儿80人。主动参与空间交互游戏的患儿人数72人,占比90%;主动参与的家长36人,占比35%;围观患儿8人,占比10%;围观家长52人,占比 51%。20组观察对象平均体验时间为11分钟(图8)。
图8.游戏室的患儿和家长行为记录,制表:王红江、倪润琪。
(2)调查B数据
喜好度:N=24,李克特五级量表访谈显示,患儿和家长都普遍喜欢游戏室,且患儿比家长的喜好度更高(图9)。
图9.游戏室的环境喜好度测评,制图:王红江、倪润琪。
(3)调查C数据
Q1宣教效果:对20位患儿和家长的半结构访谈中,16组家庭认为可以从交互游戏中获取预防疾病知识,占比80%。证明交互空间游戏可以和医学知识宣教有机结合起来。
Q2社交促发效果:80位患儿中共促发陌生人之间的社交行为(凑近观看和交谈、合作等)38次,占比参与孩子数量的52%。在对20位患儿的半结构访谈中,14位愿意与不认识的小朋友一起共同参与交互,占比70%。证明交互空间游戏能有效促发积极社交。
Q3负面情绪缓解效果:对20位患儿家庭的半结构访谈结果表明,17位患儿和14位家属认为本多功能交互游戏室能有效缓解等候时的无聊和焦虑等负面情绪,分别占患儿的85% 和家长的70%。显示交互叙事空间对缓解就医负面情绪的有效性。
(4)调查D数据
因为本疗愈机构整体团队人员较少,从回收到的10份问卷看:
Q1:改造后新环境能否缓解自己工作压力?——有效6人,不确定3人,无效1人;
Q2:您认为空间交互游戏对缓解患儿就医负面情绪是否有效?——有效7人,不确定3人;
Q3:您认为空间交互游戏对缓解家长就医负面情绪是否有效?——有效7人,不确定3人。
3.结论
调查A、B、C、D数据显示,泗泾医院儿科交互游戏等候区得到很高的用户关注度和参与度,能触发陌生人之间的积极社交活动;24组家庭中,患儿喜好度最高(喜欢和非常喜欢占比100%),其次是家长(喜欢和非常喜欢占比88%)和医护人员(喜欢和非常喜欢占比60%),都超过了一半;多数家长和患儿认为本空间能缓解就医负面情绪,提高儿科知识宣教效果,触发积极社交活动;在医护人员中,60%的医护人员认为空间交互叙事游戏对缓解自己工作的负面情绪有效。部分管理医护人员提出了应减少复杂的电子交互,多一些免维护的非智能交互的建议,也是未来设计中应该关注的。
三、相关理论总结
(一)游戏化的空间有形交互可以缓解患儿负面情绪
和数字世界无形的和短暂的虚拟交互不同,空间中的有形交互是一种融合了数字空间和物理空间的交互方式,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搭建了一个“混合现实”。麻省理工的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是环境有形交互研究的先驱。早在1995年,石井(Hiroshi Ishii)就在MIT媒体实验室建立了“有形交互媒介(Tangible Media)”研究所。在1997年CHI论坛的一篇开创性论文中,石井和乌尔默(Brygg Ullmer)设想了一种有形用户界面(TUI),通过让数字信息有形化,搭建横跨信息空间和物理空间鸿沟的桥梁。他们称之为 “有形比特(Tangible bits)”,一种比特与可抓取物理对象之间的耦合。这种将物理数据和数字数据结合在一起的有形接口,可以物理地表示信息数据,由于有形物体的物理状态体现了基础计算的数字状态,数据可以被直接感知和物理操作。无缝连接的交互行为因此可以变得更自动化、潜意识和直觉化[3]。在有形交互模式中,信息被无所不在的有形物体承载,信息交互可以脱离电子屏幕进行。该理论为在儿童疗愈空间中缓解患儿负面情绪提供了新思路(图10)。
图10.数字空间和物理空间相互渗透模式,王红江绘。
患儿在医院面临许多心理挑战:受限的自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信任冲突、痛苦的治疗过程,所有这些都发生在陌生的环境中。有限的认知发展可能会限制孩子处理这些压力的内在应对技能。[4]使用空间有形交互叙事的艺术疗愈手段,可以从心理层面满足患儿的人性化关怀,成为增强型护理的重要手段。
大量循证疗愈理论已经证明缓解患儿负面情绪有利于提高患儿治疗和康复效果。儿童就医时的负面情绪属于心理活动,包括无聊、沮丧、恐惧、焦虑、绝望等,而压力是导致负面情绪的关键因素,缓解患儿负面情绪有效的办法之一是“积极性分散(Positive Distraction)”,而游戏是很好的积极分散手段。
基于物体和空间的有形交互,近年来在儿童叙事性疗愈环境中逐步体现出独特的应用优势。要打开孩子的心门,“故事”和“游戏”是最好的钥匙。孩子的感知和心灵会因为一个美好故事而被打开、被理解。但每个个体都具有独特的经历和知识,每个儿童内心都有充满生命温度的珍贵故事。儿童叙事取向的治疗方式强调看见儿童的天赋和美好,支持儿童成为自己的主人,让儿童获得尊重与力量。叙事治疗如同疗愈心灵的温泉,能让孩子在面对患病、创伤等生命困顿的时候,被温暖的善意所包围。儿童叙事治疗需要激发患儿自己写自己的故事,鼓励患儿聆听他人的故事,同时也需要好玩又自由的空间,来创造患儿的叙事陪伴场景,相比纯屏幕交互,可以沉浸式参与的有形交互成为最佳选择之一。
(二)游戏化空间有形交互的符号特征总结
游戏化空间有形交互具有叙事空间沉浸性、叙事内容开放性、叙事媒介丰富性三个特点,很符合儿童认知特点,是儿童就医等候空间的优良符号载体。
1.叙事空间沉浸性
空间有形交互媒介和后期植入疗愈空间的绘画和雕塑等软装艺术品不同,具有很强的空间体验感和沉浸性,并成为场所精神塑造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环境行为学研究中的“相互渗透论”认为,人和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人在感知、解释和使用环境的同时,也在适应和改变环境,从而构成人与环境相互渗透的系统。
2.叙事内容开放性
叙事权开放:传统文学作品中,作者控制了叙事权,读者是受述者。而在交互型叙事空间中,超文本的阅读者被更大赋权,他们通过改变故事的输入端,成为故事建构者之一。在空间有形交互构建的混合叙事中,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的综合应用,使叙事者和受述者融合成为可能。
故事脚本开放:空间有形交互既可以在叙事治疗的自由书写和空间公共叙事之间找到结合点,也可以在艺术治疗的绘画治疗、表演治疗和空间公共叙事之间找到结合点,这是一种设计师和用户共同参与的开放式设计路径。交互叙事的艺术家将是一位富有想象力的 “程序作家”,他像上帝一样定义行为规则,而不是决定行为本身。
交互式叙事提供了戏剧性和情感复杂性[5],但过于复杂的互动会让参与讲故事的人无法掌控局势,而太强调单向叙述,则会限制参与者的互动行为[6],平衡好“讲述”和“互动”是设计重点也是难点。
3.叙事媒介丰富性
空间有形交互具有典型的富媒体特征。空间界面和家具等实物媒介,视觉艺术中的图片、视频、动画、文字,表演艺术的音乐和舞蹈媒介,都可以通过信息化多媒体脚本生动地串联起来。
表演艺术和视觉艺术相互配合,可以有效弥补空间叙事时间性不足的短板。表演艺术侧重过程表达,属于行为叙事类型。其表达模式具有较强的时间属性,如疗愈空间中的音乐、舞蹈、戏剧和角色扮演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空间有形交互的物质载体也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特点。从传统的非智能机械式交互,到后来的屏幕交互,以及未来基于泛在计算物联网的空间智能交互,空间交互物质载体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三)空间智能交互和非智能交互的组合策略
对于游戏化叙事空间而言,无论哪种交互方式,都以空间体验者行为为交互触点。智能交互在人、空间、物体和信息之间,建立“输入—处理—输出”的交互关系,叙事构成了四要素互动的内核(图11)。非智能交互方式自古就有,不需要复杂的智能信息处理和反馈后台,人、物体和空间三者之间直接互动,因此建设成本相对更低,维护也更方便(图12)。但智能交互由于引入了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因此在叙事的多样化和富媒体化方面,远胜非智能交互。智能交互与非智能交互各有优缺点,设计师根据具体要求组合使用,将给儿童就医等候空间带来更丰富的交互叙事手段。
图11.智能交互模式,王红江绘。
图12.非智能交互模式,王红江绘。
(四)总结
基于文献和泗泾医院儿科等候区实践研究表明,游戏化空间中的有形交互触发的积极社交和故事联想,能积极分散注意力,有效为患儿心理减压。游戏化有形交互空间是缓解患儿就医等候负面情绪的有效手段。同时,患儿情绪改善正向传导给陪护家长和医护人员,间接促进了儿童就医等候整体环境体验的提升。但在建造落地和后期使用环节中,控制造价和方便维护,也是游戏化有形交互空间设计的关键因素。
The Design of Children’s Medical Waiting Space Based on Gamified Tangible Interaction
WANG Hongjiang FAN Xijia
Abstract: The openness of content, spatial immersion, and richness of media symbols of tangible interaction in gamified space are highly compatibl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active distraction and intervention” and “physical space friendliness” in the key elements of children’s healing, which are conducive to triggering positive socialization while children are waiting for medical treatment and alleviating their negative emotions, and then relieving the negative emotions of the accompanying caregivers. This is conduciv to triggering positive socialization when children are waiting for medical treatment, alleviating the negative emotions of the children, and thus relieving the pressure of accompanying family members and medical staff. Based on a qualitative study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of the pediatric waiting area in Songjiang Sijing Hospital, it is shown that the physical interaction design of the gamified space has a very positive effe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edical experience of the patients and their accompanying family members.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relevant theoretical explorations and design principles.
Keywords: gamification; tangible interaction; children’s healing space; medical waiting space
注释
[1]转引自《“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2016年10月25日印发。
[2]转引自《关于印发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家卫计委,2016年5月18日发布。
[3]Hiroshi Ishii, Brygg Ullmer, "Tangible bits: towards seamless interfaces between people, bits and atom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fo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Atlanta, Georgia, March22-27, 1997), pp.234-241.
[4] Oksala R, Merenmies J ., "Children's human needs in intensive care, " Intensive Care Nursing, vol.5, no.4(1989) : 155-158.
[5]Chris Crawford, Chris Crawford on Interactive Storytelling(Hoboken: New Riders, 2004), p59.
[6]Marie-Laure Ryan, "Narrative and the Split Condition of Digital Textuality, " in Videogame, player, text, ed. Barry Atkins and Tanya Krzywinska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7), p88.
原文载于《当代美术家》2024年第6期(总第153期)第93—102页
往期相关推荐
黄梦君 吴泓璟 张杨 | 文献计量视角下我国博物馆文创产品研究的演进路径与趋势探索
徐轩露 | 弥散与重生——高校艺术博物馆数字隐蔽工程探究
冯鸣阳 王雯蓉 吴亮 | AIGC语境下高校设计学院艺术史论课教学模式及评价改革——以东华大学为例
杨红 马冉冉 | 博物馆社会责任在展览策划中的体现与运用--以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展览“气候行动:激发改变”为研究个案
赵诗嘉 李敏敏 | 家、空间与女性身份认同辨析——对法兰克福厨房的设计人类学考察
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学术”获得《当代美术家》学术分享群入群二维码,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当代美术家》
创刊于1984年,四川美术学院学报,AMI扩展期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全文收录于:
《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万方)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知网)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维普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
长江文库
主要栏目:聚焦前沿、专题研究、史论新探、当代评论。
主编:黄宗贤
执行主编:韩晶
中文编辑:李一白
英文编辑:胡莉
新媒体编辑:李微
电话:023-6592 0210
地址:重庆市高新区大学城四川美术学院虎溪公社A118《当代美术家》杂志社 401331
E-Mail: contemporaryart@vip.126.com
线上投稿通道已开通 欢迎投稿
来稿请通过《当代美术家》在线投审稿系统上传,网址:https://ddmsj.portal.founderss.cn
更多往期内容可登录当代美术家网站:
https://www.scfai.edu.cn/xbbjb/lscx.htm
欢迎订阅《当代美术家》
编辑:李微
排版:王颖 覃怡
校对:陈含嫣
初审:李一白
复审:胡莉
终审:黄宗贤 韩晶
关于当代艺术现场更多资讯
欢迎关注订阅《当代美术家》公众号
或扫码订阅电子版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