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53期
专题研究 |
书法艺术的百年回顾与展望
(专题策划:孙稼阜)
书法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呈现——以儒家与周易哲学为例
崔树强
中国书法在西方的传播:历史经验与未来发展
毕 罗
近百年书法三代论
徐建融
书法学科研究生培养“分类发展”的格局性变化——兼论高校专业学位书法人才培养现状、问题与思考
解小青
书法国际传播的新样态——以海外“兰亭书法学堂”为例
王子金 葛华灵
百年书法批评对书法发展的作用及展望
卜德慧 杨吉平
史论新探 |
国内外明清瓷器研究范式综述
刘 凡 王华民 赵先萌
艺科融合 |
基于游戏化有形交互的儿童就医等候空间设计
王红江 范希嘉
国际互鉴 |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 研究在德国的“世界性”——以1912—1943年《东亚杂志》为中心的观察
赵 娟
“美学在进步,艺术在改变”——论塔塔尔凯维奇的美学观、艺术观及折衷立场
王齐飞
批评在场 |
乡村再造:艺术介入乡村的内在机理与创新路径
田智文
01
书法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呈现——以儒家与周易哲学为例
崔树强
摘要: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书法不仅与汉字实用书写相形相依,而且与中国传统哲学之间有着内在的、深刻的同构性。书法的创作原理和审美观念中蕴含着独特的中国文化精神和东方智慧。本文从书法与儒家哲学、周易哲学两个方面出发探讨和梳理中国哲学如何渗透和影响中国书法,并对书法的本质、创作、鉴赏、批评以及书法家个人心性修养和人格完善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试图发掘中国书法中所呈现的中国人独特的人文价值。
关键词:书法;儒家;周易;中国传统哲学
作者简介:崔树强,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书法美学、书法史论。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汉字书法美学理论体系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2&ZD049)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书法美学通史(四卷本)”(项目编号:21AF008)的阶段性成果。
02
中国书法在西方的传播:历史经验与未来发展
[意]毕罗
摘要:中国书法对外传播的问题,不仅是美术交流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中西文明对话平台和视角的问题。在今天的世界文化体系中,中国书法担任非常奇特的角色:它既是传统文化宝藏,又是一门前卫的艺术;一方面能够体现中国文明的悠久传统,另一方面可以给拥有其他艺术传统的国家提供新鲜的审美营养。其实,通过客观对待中外交流史以及系统地挖掘相关史料和实物可知,近代以及古代的对外书法传播情况比我们想象的更为丰富多彩,不仅是古代文明交流史的灿烂篇章,而且是当今全球化的世界应该参考的历史经验。通过历史材料的梳理和当代学术现状的分析,本篇拟对将来的书法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中西交流;书法传播;审美标准;书法鉴赏;中外翻译
作者简介:毕罗,意大利汉学家,中国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书法学、铭刻与写本学、美术文献研究与翻译、中国古代诗歌。
03
近百年书法三代论
徐建融
摘要:本文将近百年的书法分成三代,分别从三代不同的文化背景来分析相应时代书家的书法功力以及才情、器识和书法成就;尤对近三十年来行政化的评比机制对书法生态的意义提出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近百年书法;“第一口奶”;功力;才情;器识;评奖
作者简介:徐建融,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第九届、十届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研究方向为中国美术史与国学艺术。
04
书法学科研究生培养“分类发展”的格局性变化——兼论高校专业学位书法人才培养现状、问题与思考
解小青
摘要:202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强化“学术创新型人才”和“实践创新型人才”的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分类保障,完善“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类学位的设置、布局、规模和结构,更加明确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融通创新的长效机制。本文在梳理书法学科专业发展的基础上,探索完善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之间互通学习的“立交桥”,同时针对当前高校“专业学位”书法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从教学方法、专业指标等方面展开思考分析。
关键词:书法;教育;分类培养;专业学位;学术学位
作者简介:解小青,中央美术学院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审定委员,教育部中国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高教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研究方向为书法史论与创作研究。
05
书法国际传播的新样态——以海外“兰亭书法学堂”为例
王子金 葛华灵
摘要:本文从书法国际教育实践出发,对海外“兰亭书法学堂”中三所高校的书法教学进行比较研究。从施教者与受教者特点、课程安排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多维性三个角度分析海外高校书法教学现状,结合当前海外书法教育的整体情况总结归纳存在问题,并提出以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师资培养为核心的海外学堂教学体系完善措施。文章进一步以海外“兰亭书法学堂”为书法国际传播的样本,探讨文化自信背景下书法国际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挖掘海外“兰亭书法学堂”的亮点与优势,为今后书法海外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海外“兰亭书法学堂”;中国书法;书法国际教育;书法美育;书法海外传播
作者简介:王子金,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书法教育、书法海外传播;葛华灵,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明清美术、中西艺术交流。
本文为上海市哲社青年项目“上海近现代书法美育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023EWY008)阶段性成果。
06
百年书法批评对书法发展的作用及展望
卜德慧 杨吉平
摘要:书法艺术批评构成了创作活动的深化与发展,其在现有的语言框架内拓展了审美价值的深度,引导读者在作品的二次创造中洞察更加丰厚的审美意蕴与艺术深度。作为书法领域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书法批评有助于揭示该艺术形式的进展法则及其根本属性,为艺术创作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并确立了评价准则。因此,在当代语境下,书法批评显得尤为重要且必不可少。
关键词:书法批评;书法理论;深度;语境
作者简介:卜德慧,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山西师范大学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书法批评;杨吉平,山西师范大学书法学院教授,中国书协评论与传播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书法批评和书法史。
07
国内外明清瓷器研究范式综述
刘凡 王华民 赵先萌
摘要:明清时期(14至19世纪)是中国瓷器发展史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瓷器因其精湛的工艺、丰富的品种和广泛的影响力而在全球享有盛誉。尽管有关这一时期瓷器的研究成果丰富,但在成果分享和观点交流方面,研究呈现出分散和断裂的现象。因此,本综述旨在对明清瓷器的研究现状进行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研究涵盖了中外以明清瓷器为研究对象的158篇核心文献。研究发现,中外在明清瓷器研究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国外研究倾向于关注瓷器的化学成分或溯源问题,而中文文献则更侧重于纹饰研究。此外,地域偏向也是一个显著特点,几乎所有技术实证性研究都以景德镇瓷器为对象其他地区的研究较少,且以青花瓷为主要研究对象。最后,瓷器研究普遍采用传统方法,而在文物修复和GIS地域分析等领域的应用则相对较少。
关键词:明清瓷器;外销瓷;纹样研究;溯源研究
作者简介:刘凡,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设计理论与实践;王华民、赵先萌,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6—19世纪中国瓷器在墨西哥的传播与影响”(项目号:23BG113)阶段性研究成果。
08
基于游戏化有形交互的儿童就医等候空间设计
王红江 范希嘉
摘要:游戏化有形交互空间所具有的内容开放性、空间沉浸性和媒介丰富性符号特征,与儿童疗愈关键要素中的“积极分散与干预”和“物理空间友好化”原则高度契合,有利于触发儿童就医等候时的积极社交,减缓患儿负面情绪,进而缓解陪护家属和医护人员压力。基于定性研究方法的松江泗泾医院儿科等候区建成环境研究表明,游戏化的空间有形交互设计,对改善患者和陪护家属的就医体验有非常正面的积极作用。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关理论探索和设计原则。
关键词:游戏化;有形交互;儿童疗愈空间;就医等候
作者简介:王红江,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上海大学设计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艺术疗愈、环境交互设计;范希嘉,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上海大学设计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艺术疗愈、设计伦理。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儿童艺术治疗的交互设计”(课题编号:20BG107)研究成果。
09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研究在德国的“世界性”——以1912—1943年《东亚杂志》为中心的观察
赵娟
摘要: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艺术品的大规模外流,围绕着收藏、展览和研究,中国艺术知识也随之不断迁移到西方知识体系之中,并带动着新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此一进程中,在艺术收藏和展示的博物馆空间之外,专业期刊成为知识生产和传播最重要的阵地。论及中国艺术研究,德国柏林的《东亚杂志》尤为重要:它是欧美最早专门致力于东亚艺术研究的学术杂志,从诞生之初便汇聚着来自不同文化、国别和学科背景的学者,连接着不同社会机构和组织,在20世纪上半叶欧洲中国艺术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聚焦1912—1943年《东亚杂志》创办的历史语境、发行出版、组织形态和学术视野,试图揭示20世纪上半叶以德国为引领的欧洲中国艺术研究,其学术化和制度化过程中的“世界性”特征,进而指出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艺术及其研究在形成之际便置身于“世界艺术史”概念的整体视域之中,这或许能为今天在“全球艺术史”或者“世界艺术史”中思考中国艺术提供另外一个起点。
关键词:《东亚杂志》;中国艺术;全球艺术史;“世界性”;跨文化美术史;跨学科
作者简介:赵娟,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中国美学、跨文化美术史。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德语世界中国艺术的收藏、展览与研究(1860—1949)”(项目编号:2019BF090)的阶段性成果。本课题的研究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员”的资助。
10
“美学在进步,艺术在改变”—论塔塔尔凯维奇的美学观、艺术观及折衷立场
王齐飞
摘要:塔塔尔凯维奇的美学观与艺术观可以用“美学在进步,艺术在改变”来概括。“美学在进步”意味着在塔氏那里有着基础地位的“古典理论”的不断深化;“艺术在改变”是塔氏在面对多变的艺术样态时作出的一种具有相对性的总体概括。本文将分别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对塔氏的美学观与艺术观进行探讨,进一步分析塔氏美学思想中“美学本质主义与艺术自由主义”的折衷立场及其表现,并指出这种立场对于认识美学和艺术相关问题的积极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塔塔尔凯维奇;美学观;艺术观;折衷立场
作者简介:王齐飞,文艺学博士,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比较文学、游戏研究。
本文为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历史主义美学视域下太行精神文艺阐释研究”(项目编号:2023YJ115)研究成果。
11
乡村再造:艺术介入乡村的内在机理与创新路径
田智文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艺术介人乡村的重要性与意义日益凸显。艺术不仅能为乡村带来物质和经济的增长,更能深刻影响乡村社会和文化的全面振兴,推动乡村再造过程。然而,在目前的乡村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艺术介人乡村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同质化严重、资本过度介入和乡村文化内核的缺失等问题。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发挥艺术的作用,克服当前面临的问题,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是研究的重点。为此,本文通过深入探讨艺术介入乡村的内在机理和创新路径发现,艺术介入乡村需要注重审美引领的多元化建设,通过美学思维创新乡村旅游模式,利用艺术场景焕新乡村风貌,并融入艺术元素丰富乡村节庆活动。这些措施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乡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还能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现乡村物质、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振兴,推动乡村再造,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艺术介入;乡村再造;内在机理;创新路径
作者简介:田智文,长春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空间形态研究、文旅融合。
本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地方高校环境设计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H23150)研究成果。
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学术”获得《当代美术家》学术分享群入群二维码,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当代美术家》
创刊于1984年,四川美术学院学报,AMI扩展期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全文收录于:
《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万方)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知网)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维普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全文收录
长江文库全文收录
主要栏目:专题研究、史论新探、国际互鉴、艺科融合、批评在场。
主编:黄宗贤
执行主编:韩晶
中文编辑:李一白
英文编辑:胡莉
新媒体编辑:李微
电话:023-6592 0210
地址:重庆市高新区大学城四川美术学院虎溪公社A118《当代美术家》杂志社 401331
E-Mail: contemporaryart@vip.126.com
线上投稿通道已开通 欢迎投稿
来稿请通过《当代美术家》在线投审稿系统上传,网址:https://journal.portal.founderss.cn
更多往期内容可登录当代美术家网站:
https://www.scfai.edu.cn/xbbjb/lscx.htm
欢迎订阅《当代美术家》
编辑:李微
排版:王颖 覃怡
校对:陈含嫣
初审:李一白
复审:胡莉
终审:黄宗贤 韩晶
关于当代艺术现场更多资讯
欢迎关注订阅《当代美术家》公众号
或扫码订阅电子版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