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小青 | 书法学科研究生培养“分类发展”的格局性变化——兼论高校“专业学位”书法人才培养现状、问题与思考

文化   2024-12-11 08:33   重庆  

引用格式:

[1]解小青:《书法学科研究生培养“分类发展”的格局性变化——兼论高校专业学位书法人才培养现状、问题与思考》,《当代美术家》2024年第6期,第41—48页。(《CY/T 121-2015 学术出版规范 注释》格式)

[2]解小青.书法学科研究生培养“分类发展”的格局性变化——兼论高校专业学位书法人才培养现状、问题与思考[J].当代美术家,2024,(06):41-48.(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专题研究 | 

Special Topics

书法艺术的百年回顾与展望



书法学科研究生培养“分类发展”的格局性变化——兼论高校专业学位书法人才培养现状、问题与思考

解小青



摘要:202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强化“学术创新型人才”和“实践创新型人才”的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分类保障,完善“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类学位的设置、布局、规模和结构,更加明确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融通创新的长效机制。本文在梳理书法学科专业发展的基础上,探索完善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之间互通学习的“立交桥”,同时针对当前高校“专业学位”书法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从教学方法、专业指标等方面展开思考分析。


关键词:书法;教育;分类培养;专业学位;学术学位



“分类发展”作为研究生培养主题的首次明确,见于2023年11月24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培养“学术创新型人才”和“实践创新型人才”的格局性变化与差异化要求;明确“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分类保障;强化两者在定位、标准、招生、培养、评价、师资等环节的重点布局方向;对两类学位的考核重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考核方式与评价改革,具体到学位论文基本要求、评阅标准及核查办法等等都列出了实施细则,提升加强人才培养的全链条、各环节改革措施的衔接配合。《意见》同时对培养单位提出要求,完善推动两类学位分类发展的政策举措和质量保障体系,健全单位内部覆盖机构、人员、制度、经费等要素的治理体系和运行管理机制,成体系地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分类发展、融通创新,健全中国特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


一、“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规模快速扩大


从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的角度看,“学术学位”主要培养学术创新型人才,重在面向知识创新发展,需具备较高学术素养、较强原创精神和扎实科研能力;“专业学位”主要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重在面向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导向,需具备扎实系统专业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和较高职业素养。“学术学位”依托一级学科培养并按门类授予学位,一级学科设置主要依据知识体系划分,相对宽泛和稳定;“专业学位”类别设置主要依据行业产业人才需求为培养导向,依托的学科平台相对灵活。

近年来国家一直在调整高校人才培养结构模式,快速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在研究生阶段主要增加的规模放在了“专业学位”方向,进一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比例。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专业学位硕士招生人数,2022年已近70万人,占比达到总数的60%以上。国家还将逐步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占比。

在今后的发展当中,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也将以“专业学位”为主;同时具有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领域也将侧重布局“专业学位”授权点。聚焦国家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培养实践型、应用型的高端人才,尤其是紧缺型、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到 “十四五”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将扩大到硕士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同时大幅度提高博士研究生“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数量。

近两年博士生的招生规模增加比例明显较快,“专业学位”博士招生已经达到2.5万人,整体提升了高等教育的层次和质量。从2023年公布的博士生招生简章看,很多高校已经在专业学位博士培养方面明显有了新增方向,使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与目标区别更加分明。这两类学位培养模式越来越鲜明的区别,也使从“艺术”到“美术”再到“书法”的本体研究构成发生变化,直接关系到“美术与书法”一级学科建设理念与教学实践。置身现实需求的新形势语境,立足中国书法自身的发展规律,促使我们探讨艺术学科建设时需要激扬创造力,激发创新活力,深入思考新时代书法高等教育的方向、格局和内涵。

书法,长期以来在学科建制上处于从属地位,各校书法专业的归属领域也不同,或文学,或艺术,或历史等,这也导致学科定位、教学实践、师资配置等各种不同。由于隶属不同的学科领域,书法研究的有些方向与别的学科发生重叠交叉,使书法自身的研究界定与深度广度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取得的成果也多是所属学科的分支成果。

随着“美术与书法”学科升级建设,需要我们理顺学科内部结构关系,对应人才培养模式的细化调整,与哲学、历史、文学等学科融通的同时,构建书法之独有学科,以此区别于其他领域的研究方法或视角来阐释书法问题,以自身的话语体系成为今后书法学科发展目标,真正培养出具有深入传统的理性自觉、兼具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素养的新时代高素质书法专业人才。

书法博士研究生“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开启,是新形势下书法学科专业体系建设的发展需要。开好“专业博士”培养的新局面、走好第一步,直接影响着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我们聚焦其中制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推进对策,如博士专业学位的定位与性质,是否是硕士专业学位在专业能力方面的简单递进,其培养的目标重点如何设定;博士专业学位标准除了考查专业能力之外,是否还要考核实践创新能力,考核的重点应是什么;博士专业学位不同于学术型,其创新成果、学位论文与学术型博士成果的区别如何界定;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必备申请条件应有哪些等,上述这些问题也是各高校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关系到专业学位的根本性质与可持续发展。面对这种现实需求,《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的颁布,可以说是切时如需。


二、书法专业研究生教育分类培养的学科依据


回溯书法学科的发展历程,与“艺术学”在学科专业目录中经历的大调整直接相关。1992年颁布的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中,“艺术学”成为一级学科;2011年“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单列为门类,成为第13个学科门类,“美术学”成为一级学科;2022年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书法与美术并列,“美术与书法”成为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书法在上述学科设置中的升级调整,和其特殊的艺术属性有关,更和多年高校实践亟待解决的人才培养现实问题密切相关。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在1992年版学科专业目录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将“艺术学”单列为一个门类,设置了美术学、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设计学5个一级学科,书法学成为“美术学”下的二级学科。从学科专业设置看,原来的艺术学门类下有5个一级学科、1个专业学位类别,这是应培养大批注重艺术实践创新高层次艺术人才的时代文化迫切需求做出的调整,着实有力地促进了艺术领域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但在十多年的实践中也遇到了现实难题,学科设置不利于实践创新专业型人才培养的弊端逐渐显现,如从艺术类院校近几年选聘师资情况看,新进校的博士层次师资艺术实践能力不够,艺术专硕又达不到教师选聘条件等等,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应用型高层次人才需求和培养之间产生了明显错位。

为解决以上问题,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这是我国第5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对艺术学门类的学科专业做出较大调整。在原有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基础上,整合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等学科,调整为“艺术学”1个一级学科;将原有艺术专业学位类别调整为音乐、舞蹈、戏剧与影视、戏曲与曲艺、美术与书法、设计等6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为高层次艺术创作型人才培养提供“直通道”。

书法学科在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中的变革升级,体现出当代高等书法教育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不仅需要理论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学术型人才,更需要新时代高素质书法创作专业型人才的全面培养。国家对于“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重视,也促使我们深化两类学位的培养“学理路径”,在教学体系化、学科方法论、专业指标评估、学科课程设置、专业教材编写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加强国际合作等等方面,都存在深入探讨和拓展的教育空间。

围绕“美术与书法”正式成为一级学科的建设目标任务,全国高等院校组织研讨,深化理解,共话发展。2023年4月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召开“构建当代书法学科专业体系:全国高等院校书法学科升级建设研讨会”,立足“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会专家对学科整合创建的“专业学位”发展模式进行前沿思考,探索新时代高素质书法专业人才培养。遵循高等书法教育发展规律,与会专家从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炼新的学科发展形态出发,深入探讨书法专业能力层级评议、创新实践考量及创作理论研究、人才培养与职业趋向、学科交叉深化与产教融合、书法当代应用场景与媒体平台数据建设等方面,审视并展望“美术与书法”专业学位的定位与发展。这是疫情之后全国高校第一次大型线下研讨,30多所院校的百名学者专家线上线下同时展开互动。中央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将此次研讨会上专家形成的新论断、新观点、新建议,集中发表于《构建当代书法学科专业体系:全国高等院校书法学科升级建设研讨会学术论文集》(荣宝斋出版社,2024)。

跳出单一学科专业,站在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维度,研究讨论新学科目录下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书法专业硕士博士人才培养实施构想与质量标准及未来发展路径、跨学科复合型书法人才培养等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各高校尤其专业院校艺术类学科关注与改革的重点。


三、书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问题与思考


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的分类发展,细化体现为人才培养的类型、定位、目标、要求、途径、规格等种种不同。围绕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紧扣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艺术类研究生的分类培养过程也是研究重大艺术理论问题和进行重要艺术创作的过程。深化新时代书法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坚持“艺理融通”与“知行会通”,提炼书法专业学位培养的教育教学规律与方法,强化学科专业能力层级指标体系。

高校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有别于社会组织培训等各类活动,它设有系统课程循序渐进,并有完整学时保质保量,更有毕业创作的“专业评价标准”与学位论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重要求。高校书法专业人才培养有其独特性,但其过程又不是独立的,受到当代整个艺术生态的影响与渗透。从当代视角审视书法的古代传统与现代变革,会发现在艺术观念、造型基础、品鉴标准、笔墨语言、传播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个性化、社会性、实验性的探索途径也更加多元;另一方面,这也集中反映出当代书坛发展面临的现实困惑,影响并折射出高等书法专业教育现状。

2024年初的数据统计显示,全国开设“书法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有150多所,有110多所院校招收书法硕士研究生,有近30所院校招收书法博士研究生,全国高等书法教育态势与规模越来越壮观。从1963年至今高等书法教育已经走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带动书法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丰硕成果;通过经验总结与实践反思,我们有必要从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师资水平、生源素质、创作质量等方面对其现状与存在问题保持明确清醒的认知。

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决定其与“传统”无法割舍,这也容易造成在书法专业教学中以陈旧的学习观念当作因循路径,出现相对封闭落后的教学循环。本文写作时,正值每年高校书法专业毕业展旺季,绝大多数的毕业作品中规中矩、面孔稚嫩,激动人心、灵光闪耀的作品极其罕见,带有青春朝气的艺术探索与敏锐的艺术火花很难显现出来。大多数的毕业作品一看便知作者长期沉浸并习惯于“临摹”的惰性书写当中,不懂也不能达到独立创作的要求,这背后实则暴露出对于“传统”理解不深的学习盲区甚或误区。

书法是古老的、传统的,书法学科建设却是新生的;艺术需要创造力,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同样需要创造力,艺术学科建设更需要我们激扬创造力。从当代视角切入历史观照, 以创新思维作为动力,需要发挥出积极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意识”,展现出书法学科建设的方向性、统合性和创新性。传统,不是静止的,是不断创新的,在历史传承中具有“时代性”特征。从古到今、从质到文、从朴到妍,每一次超越连缀的书法轨迹,都是时代变化铸就的书法新变,我们要在动态视域中对于传统有综合认知。对于历史上的经典书作,今天的我们不再是“看什么”,而是“怎么看”,这也决定了在创作中“怎么学”“怎么用”,怎么使“传统”得以“活化”,真正成为创作的活水源头。

结合自己从学生到教师的成长历程与实践体验,特别是自己在从师范院校到专业院校的日常教学中面对的学生现状,对于当前高校书法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一些常见共性问题 作出思考,愿与同道共勉。

(一)精准的学习方法,明确的专业指标体系

书法教学,无论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方法”。书法,不同于其他任何学科,无论古今,只有“临摹”这一种学习方法。不夸张地说,临摹的成败,决定着一个人的书法生命。

书法史上优秀的传世书作,没有以“像”为标准的。临摹作为书法学习方法,只是一种途径、津梁,重要的是将临摹对象消化吸收,接收到古人书迹中传递的强烈“讯息”,并能自如地转化为自己的书法创作元素,提升从古代经典中开出新境的创作转化能力。“创作”的单薄拘谨,暴露的正是“临摹”存在的问题。打个比喻,眼球可以做得逼真,但是视力却不能移植;只集字不消化,即使铢而较、寸而合,笔下的字也难以“复明”。长期沉溺于追摹古人,会在简单模仿的惰性中渐渐消磨,一旦创作,便会出现字形造作、形式浅薄等各种杂症。

任何“学”的手段都是为了“用”;“用”是检验“学”的最好标准;要带着“用” 的眼光来审视“教”和“学”的成效。当前我们身处全媒体时代,随着人工智能发展,手机app等学习手段越来越丰富,仿真印刷、高清放大、扫描喷绘等科技进步带来学习便利,但也带来两难之惑。当什么都尽在眼中,所有细节毫发毕现时,其实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反而会受到阻碍和制约,经典需要的不是“复制”而是“再生”。寻流溯源,学古知新,有意识地提炼方法,从传统中生发的主动创作意识才能逐渐清晰。

书法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需要有正确的观念、精准的方法、专业的标准,还要有创作练习的氛围激励,尤其是发自内心的那种“爱写字”的艺术热情与创作冲动。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书法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缺乏明确的实践成果考量方式与执行标准,学生们作为专业选手,却只在象牙塔里安身立命,把文凭当作水平。设置并突出专业实践课程的升级指数即“层级”指标要求,对于书法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譬如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甚至更往前推,初学书法就开始临摹颜真卿,如何衡量在少年宫写颜和作为专业博士的写颜水平,怎样建构层级专业指标体系,如何从基础要求到深刻高级的表现形式,其中不能以“见仁见智”的主观性为由而失去其衡量专业标准的客观性。

(二)关注新见文字材料,打开创作视野,动态理解传统脉络

随着所见新出土文字资料日益增多,我们在接触新材料的同时,也见识到了与前代不同的艺术造型,除了带来从“文献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作为“研究材料”的范围拓展,更发掘了与前代不同的“感受方式”与“创作运用”。

从新出土文字材料入手,打开新的创作视野,丰富创作手段和面貌,有助于突破书写中出现的同质化现象。以篆刻为例,这些年新出土的秦印特别多,提供的样式、模板、模式不断新见,各种出其不意的巧思奇构,好玩儿的字形、趣味的开发越来越让人欣喜,创作者可资借鉴的新营养不断供给。从古文字学角度讲,战国时期的诸侯方国虽然多,但是文字实际上就是两大系:“秦系”与“非秦系”。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非秦系”文字也归入“秦系”,发展影响至今,足见“秦系”文字生命力的强大统贯,无论从文字学研究还是创作取法角度都值得深入挖掘研究。

材料与载体的丰富,图像信息表达的多元触角,还原出对于古人技艺的正确打开渠道,为今天的创作提供了较前人更加多样探索的实践路径。晚清以来,陆续出土的秦权、量,日本藤井有邻馆所藏大型秦铁权,上贴有一世、二世诏,另有大型铜权、石量、陶量等,现在各地博物馆乃至一些私藏秦权、量、诏版等,皆为秦统一文字后的实物。今人所见远远突破了古人,可供选择的材料越来越多,择优组合能力、创作形式和方法也越来越强大,这些都可促成新书风新印风的探索实践。

艺术创作,一方面连缀着古代传统,另一方面涵养着时代书风。每个时代都会产生新的艺术观念与实践成果,汇聚形成新的“时代性”。当代书法字体面貌多样化,与新中国成立后新发现新出土资料直接相关,如新发现的楚简、中山王、晋盟书、秦简、汉帛书,新出土的大量北朝墓志、南朝墓志、隋唐名家墓志碑刻,以及汉简等等,使篆书、楷书、隶书等字体样貌更加多元,我们在教学中从古代经典中寻绎创作新思路的途径越来越广。

(三)提升专业艺术素养,书法艺术语言表现要匹配和深刻

高校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成果显示度无疑离不开作品。无论学期中的教学检查还是毕业创作汇展,都需要大量的创作展示。作品感如何体现,换言之,一幅完备的书法创作作品需要达到什么要求?简单讲,文辞内容、落款语言、钤印位置、印章风格等,要严丝合缝、高度匹配。作品美感的体现,不是靠外在装饰,而是需要作品本身从正文、落款到印章,整套艺术语言的完美匹配。落款位置与落款语言、钤印位置与印章风格,既可以赋予整幅作品锦上添花的“点睛”之妙,同样也可以直接毁掉一幅作品。

理论研究是学问,书法创作也是学问,书法文化真实地存在于“作品”之中。这种综合艺术素养的文化熏染,需要我们平时多用心留意前人书迹,更必须有创作体验的长期锤炼。譬如落款出现的多数问题,根本原因,与平时看前人作品太少有直接关系,自己想变化又脑子空空,所以出现各种自认为“完满”但画蛇添足的失误。列举几例常见的落款不当之处:如纪年重复,“岁在甲辰年”,如自加跋文,文不对题,抄某古人诗文后,跋文对此古人进行人物简介式介绍,再者内容为楷书千余字长文,款称“一挥”“甚惬意”之类;再如,名印不配套,用了全名印又用姓氏印;再如,字体选择不当,正文用隶书,款文却用篆书;正文用楷书、行草,款文却用篆隶等等。以上列举虽多非硬伤,但却不合书仪。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或一方精美的印章,传达出的艺术信息应该是深刻隽永的内涵美,应该具有很强的文化根底。

高校书法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除了大量的实践要求之外,还有“研究能力”的课程训练,同时有图书馆、资料室等便利条件,随时可以展开对书家书作以及创作问题上的学术梳理,这种系统研究又可以滋养并反馈到自己的创作中。考究风格传承,梳理源流脉络,可以避免只摹古人之迹而不知古人之根的“无土栽培”现象。取法高古,循以正脉,加之娴熟的技艺,才能逐渐提炼出深刻的艺术表现力,才有可能慢慢锤炼出自己的笔墨语系,真正体现出专业学位对“专业”要求的含金量。

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作为书法学科建设的重点工作,目标是提高拔尖实践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2023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付诸实施,同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明确研究生分类培养的格局性变化。两类学位人才培养的定位虽不同,但也不是泾渭分明,需要我们以统筹全局的系统思维和学理认知更加推动其交融互进的层面,从书法学科专业角度为中华文明探源,为共建人类新时代作出积极贡献。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Applied Degree and Theoretical Degree in Calligraphy’s Higher education: Current Situation, lssues, and Thoughts on Applied Degree in Calligraphy Higher Education


XIE Xiaoqing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quality of high-level education. Within the higher education’s structure, the development of "Applied Degree" education has been vigorously improved, as well as the promotion of both the "Theoretical Degree" and "Applied Degre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lligraphy discipline, and discusses the current progress of the "Theoretical Degree" in calligraphy education. It provides analysis and solutions for pedagogy, systematic teaching,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much more.


Keywords: calligraphy; education; classification cultivation; applied degree; theoretical degree





原文载于《当代美术家》2024年第6期(总第153期)第41—48页

点击查看本期目录专题介绍

作者简介:解小青,中央美术学院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审定委员,教育部中国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高教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研究方向为书法史论与创作研究。





往期专题文章




高迎进 | “框”与“框”的解体 ——“绘画空间”的生成与迭变

高宇 | 艺术社会学视野下的展览制度初探——对迪基艺术制度理论困境的一种微观反思

张清莹 | 康定斯基的反叛实践与现代主义绘画的观看机制变革

杨国柱 | 季风吹拂的土地:东南亚生态电影与全球南方主义

乔泓凯 | “给成年人的鬼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瓦尔堡及其战争摄影图集

陈国森 | 从现象学形式主义到认知行动主义:摄影如何生产新的可见性?

赵昊 |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立场、现场、在场——以抗战时期美术连环画《铁佛寺》为例

孙小光 张晶晶 | 图像叙事与审美空间: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艺术特征探析

凌承纬 汪奕蒙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中国抗战版画运动发展的推动作用

苏大伟 范凡 | 以中国年文化为蓝本的文创产品创新设计实践研究

王宗英 | “内美”与“国画民学”——黄宾虹的绘画美学思想与民族文化建构及其当下意义

谢慧英 黄清华 | 传统资源转换与中国式当代艺术的创造——以“闽系”当代艺术家为例

程雅娟 | 从商代青铜文明区域艺术交流看华夏“多元一体”文明的雏形

董睿 | 氍毹的传播路径及唐代氍毹图像的流行

邱吉 | 慧眼识珍——高岛菊次郎藏中国书画研究



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学术”获得《当代美术家》学术分享群入群二维码,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当代美术家》


刊于1984年,四川美术学院学报,AMI扩展期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全文收录于:

《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万方)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知网)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维普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

长江文库


主要栏目:专题研究、史论新探、国际互鉴、艺科融合、批评在场。


主编:黄宗贤

执行主编:韩晶

中文编辑:李一白

英文编辑:胡莉

新媒体编辑:李微


电话:023-6592 0210

地址:重庆市高新区大学城四川美术学院虎溪公社A118《当代美术家》杂志社 401331

E-Mail: contemporaryart@vip.126.com


线上投稿通道已开通 欢迎投稿



来稿请通过《当代美术家》在线投审稿系统上传,网址:https://ddmsj.portal.founderss.cn

更多往期内容可登录当代美术家网站:

https://www.scfai.edu.cn/xbbjb/lscx.htm

欢迎订阅《当代美术家》



编辑:李微

排版:王颖 覃怡

校对:陈含嫣

初审:李一白 

复审:胡莉

终审:黄宗贤 韩晶



关于当代艺术现场更多资讯

欢迎关注订阅《当代美术家》公众号

或扫码订阅电子版期刊



当代美术家
《当代美术家》创刊于1984年。是一本具有实验性、学术性、文献性的专业艺术期刊。依托于四川美术学院的高校教育体系,是青年艺术生态孵化、国际艺术资讯传播、艺术史梳理与艺术批评交流的公共平台,敬请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