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回顾 | 新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诗与思

文化   2024-11-29 09:35   重庆  



新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诗与思


 

展览现场


| 主办单位 |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 协办单位 |

雷电所

深圳市数字创意与多媒体行业协会


 | 支持单位 |

深圳三二数字内容有限公司


 | 特别支持 | 

Unilumin洲明

深圳市租租侠科技有限公司


 | 投影支持 | 

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出品人 | 

陈俊宇


 | 学术主持 | 

刘畑


| 项目统筹 | 

肖竹青、薛扬 


 | 策展人 | 

伍诗妮


 | 联合策展人 | 

肖露璐、刘慕仪


 | 助理策展人 | 

李想、林希哲、胡伟、林小桐、

唐松林、陈悦嘉、谢云婷


| 策展团队 | 

石一杉、鞠楠、黎子越


 | 公共教育统筹 | 

刘乐、陈濯非、王娟、邱雪仪


| 藏品统筹 | 

陈红娟、彭宝玉


| 行政统筹 | 

周怡、罗希、杨稀婷、

郑岩、彭睿璇


 | 视觉设计 | 

颂艺文化


 | 参展艺术家 | 

UFO媒体实验室

蔡宇潇

曹澍

谌汐雨晓&于玮萍

凤梨三明治Funnysandwich

盖琦正

邝智轶

卢家祺

田晓磊

武子杨

许靖、邹南、叶祺、严正皓


| 展期 |

2024.10.18-2024.11.20


| 地点 |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一楼展厅






#01

策展人语



思与诗的对话何其漫长。它几乎尚未开始。

         ——马丁·海德格尔


“诗”(Dichten)与“思”(Denken)的关系,曾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长期聚焦的问题。前者是诗歌、作诗,广义而言即作品与创作,后者则是思想与运思,两者交会于“语言”,而在今天这个大语言模型(LLM,Large Language Model)的时代中加以考察,别具一番深意。

自1956年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在达特茅斯会议上提出以机器学习为基础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研究以来,AI度过了漫长的蛰伏期。2016年Alpha Go在围棋比赛中战胜人类世界冠军的这一历史性事件,昭示着AI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心。随着深度学习与神经网络技术的飞速迭代,人工智能一方面扩展了人类探索知识的能力及其边界,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对人类主体性被技术替代的深切担忧——人类的创造力是否将成为技术时代的遗物?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原初表达,在这个时代是否仍能保有其独特的价值?

在新一轮数字化与智能化前沿技术的驱动之下,伴随着产业和生活的迅猛发展,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人类文明史意义上的大变革。此刻,由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主导的前沿——日常科技,不仅重塑了人类社会的日常生活,也迫使我们重新思考自我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面对技术飞速进化带来的冲击,作为人文关怀的核心领域——艺术,将如何回应这个充满未知的时代?我们如何面对新技术造就的新经验?如何在元宇宙、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构建的混合现实中,重新理解“人”的本质?

艺术,作为六万年前岩洞壁画中便已闪耀的文明之光,一直在见证并推动着人类意识与文化的进程。迄今为止,无论科学技术如何飞速发展,它依然无法穿透人类心灵的深度,也无法复制个体意识与创造力的独特性。人工智能尽管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然而其本质仍是由人类编程设计而成,无法超越人类的主观体验与情感。那么,在这个“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实践作为心灵的社会行动,又将如何在技术的扩展中重新定位自身,并继续作为人类精神与情感的独特表达?

以上,便是“人工智能时代的诗与思”展览试图去对话的问题集群。2024年10月18日——11月20日,关山月美术馆结合深圳作为人工智能高科技产业的地域特点,特邀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雷电所等学术机构合作,以“人工智能时代的诗与思”的艺术思考为切入点,集合国内11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的新媒体数字作品,推出《新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诗与思》展览。本次展览涵盖了数字艺术、人工智能艺术、互动艺术与交互影像装置等多种形式,以11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的作品,通过对现实的诗性凝视,回应了技术的冷峻逻辑。通过艺术家的敏锐触角,尝试窥见“后奇点”时代的诸多预言,探索人类、技术与机器之间复杂而多维的关系。展览不仅展示了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更通过艺术家个体经验的表达,揭示了艺术在不断扩展的现实中如何实现新的知识生产与文化再造。

在此次展览中,无论是UFO媒体实验室对数字世界的思考;还是卢家祺《只有云知道》邀请观者/使用者思考以数据为中心世界观的局限性;或是田晓磊作品以断臂维纳斯雕像为主体构建的多元素的超现实景观,艺术家试图探讨科技在重构多元文化与符号的同时,往往伴随边界的模糊和规则的重塑。

而凤梨三明治用《瞧》来折射在虚拟世界中人际交流的缺失;邝智轶《对话在我们花季》通过人工智能图像学习(AIGC技术),结合伪摄影、编程,对当下人工智能技术、数字金融、环球社会等问题进行探讨;谌汐雨晓&于玮萍《两小儿辩日》尝试赋予两个人工智能机器人不同的知识训练,由此观察它们产生何种相异的理解;曹澍的《妖糖》用近未来的科幻文本去探讨蚁群算法、由AI计算的垂直农业,以及人类对于未来预测的想象。

由许靖、邹南、叶祺、严正皓这四位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社会与策略研究所的四人小组创作的《达芬奇计划:新文艺复兴》使用AIGC作为素材,将文艺复兴和 Web3.0 编织进同一段叙事,从而探讨技术与人类的伦理问题,以及人类如何在技术时代真正地连接和生活;武子杨《鸽子传奇 -〈阿加尔塔〉之后100年发生的一些故事》通过多重叙事探讨了“鸽子网络”在未来网络基础设施中的作用,以历史、AI考古、科技与黑色幽默的多重元素建构起科幻文本的想象;盖琦正《他者的想象》使用机器学习将来自3000多个不同文明、不同时期的棋子进行分析,最终创造出2万多个融合26种不同文化的棋子。艺术家以国际象棋为例子,去预判在全球化的当下,未来文化融合的可能性;蔡宇潇《█ █落在夜空生成以前》利用实验性的电子游戏作为独特的媒介来进行深度地思辨,艺术家想象了一个被人工智能占据的未来,人工智能和空间计算所带来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失衡。

《新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诗与思》展览不仅仅是对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展示,更是对未来的前瞻性思考。在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的背景下,深圳作为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沿城市,始终在推动科技与艺术的互动与碰撞。从我国首部人工智能产业专项立法,到国家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的引领地,向新而立的尝试,也为深圳这座城市带来更为广泛深远的城市势能。关山月美术馆以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创新方式,推出《新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诗与思》品牌展览,展览结合深圳作为人工智能高科技产业的地域特点,以AIGC、影音现场演出、交互艺术等多维度的创新方式进行展览的策划,呈现出一个与深圳这座先锋城市紧密结合的展览空间。该展览不仅促进了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与交流,推动了美术事业与高科技产业深度融合,更展示了深圳作为创新城市的魅力和活力。

我们在这里不仅展示技术对艺术形式的影响,更通过艺术的语言,探讨技术对人类精神与社会现实的深层次变革。《人工智能时代的诗与思》以未来为视野,以艺术为载体,邀请每一位观众进入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世界,在艺术与科技的交织中,思考技术为人类带来的挑战与可能性。我们期待,通过这场展览,能为观众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并共同见证艺术与科技共舞的未来。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策展人、副研究员

伍诗妮



···



#02

参展艺术家及作品回顾










UFO媒体实验室








2010年,UFO媒体实验室创立于杭州,是中国最早的新媒体艺术实验室之一。UFO致力于艺术与科技的化合反应,艺术家、策展人、设计师、工程师及科学家等多元背景的人在此思维碰撞,具化新媒体艺术的无限可能。当下创作轨迹涉及新媒体装置 / 影像 / 空间 / 剧场 / 建筑等。未来不明!









作品阐述








带有缺口的立方体是对数字世界的分解与重组,对技术系统固有的故障缺陷的展示;数字世界中,故障现象习以为常且不可避免,面对故障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修复,严谨正确的处理可以避免日后层出不穷的麻烦,反之,对故障与缺失的保留,会使得数字秩序越发脆弱与失控。然而,在数据丢失、形态破碎的同时,在即将崩解的裂隙中,秩序与混乱的边界不断模糊,不稳定的信息正在渲染,前所未有的规则正在生成。


More

故障渲染

UFO媒体实验室

装置/声音/影像

尺寸可变

2024年








蔡宇潇








蔡宇潇(Rhett Tsai)是一名活跃在国际的艺术家。他1995年生于福建宁德,现居中国杭州。目前他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

蔡宇潇以广泛的作品形态(包括电子游戏、虚拟现实、电脑动画、声音)来表达他对当下中国媒体社会的批判性反思。他目前的关注点在于挖掘活在多重历史叙事之下的个体状况以及原乡疏离,从技术社会到虚构性战争,从边缘族群到替代性的未来。

近期,他的作品参加西班牙Sónar Festival、美国CURRENTS Art & Technology Festival等艺术节;同时,他还赢得英国流明艺术科技奖(the Lumen Prize)的“華艺数奖”(2023)、美国IGF独立游戏节的最终提名(2023)等重要荣誉。









作品阐述








《█ █落在夜空生成以前》是一件实验性的电子游戏,它基于对人工智能的恐慌与抵抗力量,想象了一个被人工智能世界模型统治的未来,世界的一切都由人工智能生成,真实被重新定义、家乡被重新塑造、符号被重新指向。

在这一未来中,主角头戴一款宣称能够在由人工智能塑造的“虚拟”中看到“真实”的现实虚拟(RV)眼镜,本作品展现的是主角戴上RV眼镜的一瞬间的意识世界。在这一瞬间内,RV眼镜显现出的看似真实的痕迹引发了他的精神崩溃和对真实的恐惧。

通过描述这场因真实而起的崩溃与意义瓦解,《█ █落在夜空生成以前》呈现了一个关于极端性人工智能的可能未来,主角所展现的精神症候则是对未来更广泛的人类认知的假设。

本项目的写作和发行由Allfather Productions (Justin Bortnick)提供支持,同时,项目也受到来自匹兹堡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支持。


More

█ █落在夜空生成以前

蔡宇潇

实验电子游戏

Allfather Productions (Justin Bortnick) 提供支持

时长可变

2024年








曹澍








曹澍,1987年出生于山东济宁,现工作生活于杭州。

曹澍的创作以叙事性的 3D 数字影像、电子游戏、场域装置为主。作品基于在地的工作,将计算机图形技术背后复杂的生产机制、神话隐喻,与历史档案、社会议题紧密编织在一起。近期作品在巴塞尔乡村州美术馆、澳门艺术博物馆、悉尼白兔美术馆、马德里 Matadero 当代艺术文化中心、UCCA 沙丘美术馆、香港 M+ 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亚洲协会香港中心、天目里美术馆、OCAT 上海馆、北京民生美术馆、油罐艺术中心、纽约 Sleep Center 等机构展出。近年来艺术家参加了瑞士巴塞尔 Atelier Mondial(2017),日本横滨黄金町 Bazaar(2019),以及慕尼黑 Muffatwerk(2023)的驻地。曾获 2022 年 OCAT × KADIST 青年媒体艺术家奖、2021 年上海影像博览会 Exposure Award、2017 年 BISFF 艺术探索奖等。除此之外,曹澍的作品也入围世界各地的影展主竞赛单元,包括莱比锡纪录片与动画电影节、圣彼得堡电影节、昂西国际动画节、米兰电影节、渥太华国际动画节、汉诺威国际短片节等。









作品阐述








作品基于对人工智能控制的垂直农业的考察,虚构了一个近未来的科幻文本:垂直农业已经可以将一切作物的生长纳入算法的控制,植物每一秒的呼吸,都可以被预测。作品探讨了蚁群算法、未来农业、拉普拉斯妖等主题,以及人类对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痴迷。它围绕着中国广东顺德糖厂的调研展开。作品对20世纪一些失败的控制论遗产做出了回应,例如70年代智利阿连德政府的协同控制工程实验。


More

妖糖

曹澍

3D渲染影像与实拍结合、4K、3屏装置

15分10秒

2023年








谌汐雨晓&于玮萍








谌汐雨晓,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于玮萍,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二人以人工智能、机械装置、影像、绘画为主要创作媒介,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和创作方式来尝试回应技术变革时代下的新问题。作品曾展出于北京时代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明当代美术馆等。









作品阐述








我们尝试赋予两个人工智能不同的知识,让他们搭载基于不同数据集训练的图像识别模型,从而对沿途的发光物产生相异的理解,并持续对发光物展开“辩论”。

二者被链条相连,因此移动时会相互拉扯、纠结。他们将沿路而行,避开障碍,在城市中不停漫游,辩论沿途所见之光亮。

在这个作品当中,我们尝试抛开功用的视角来审视人工智能,去探索人工智能与人、与世界的关系,从一个更具诗意的角度来审视数字造物,从而审视人类自身。


More

两小儿辩日

谌汐雨晓&于玮萍

机器人、光敏树脂、光伏板、不锈钢、电子器件等

尺寸可变

2023年








凤梨三明治Funnysandwich








凤梨三明治,本名谢桢。凤梨三明治毕业于台北艺术大学新媒体艺术硕士班。擅长编写代码去创作影像动画和互动装置。想通过自身对当下最 真实的感受,做出符合这个时代的作品,并寻找自己能够以艺术家的身份与这个社会进行交易的关系链。









作品阐述








我们之间的交流没有障碍,可你却不曾抬头看我一眼。


More

凤梨三明治Funnysandwich

PLA、触控屏幕、树莓派开发版

70×130×330cm

2021年








盖琦正








盖琦正,生于山东青岛,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该校人工智能与城市景观设计专业在读硕士。TTTB Artist-Run Space联合创始人。他关注于全球化语境中文化的传播、误读和融合,其实践包括研究、文献、艺术、桌面游戏与个人出版物。









作品阐述








盖琦正将国际象棋棋子作为探讨跨文化误读的对象,研究了其自印度起源,逐步传播至亚洲、欧洲的演变过程。不同的棋子外形和规则变化映射出当地文化和语言的差异,艺术家使用机器学习将来自3000多个不同文明、不同时期的棋子进行分析,最终生成20000枚混合棋子。同时,盖琦正梳理自1944年杜尚策划的“国际象棋的形象”(The Imagery of Chess)三场展览,以此研究项目和雕塑、艺术家书等方式探索文化融合的可能。


More

他者的想象

盖琦正

艺术微喷、棋子雕塑、LED显示器

尺寸可变

2023年








邝智轶








⽣于1997年 ⼴东深圳⼈ ⼯作⽣活于杭州与深圳

新媒体艺术家 视觉设计师 制⽚⼈ ⾳乐⼈

FTC深圳频闪⽂化科技主理⼈ REF杭州热敷创意科技主理⼈

2020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

2023年硕⼠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数据感知与媒体艺术⽅向

艺术家在攻读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硕⼠的同时创作着超强个⼈⻛格传达的作,作为流⾏⽂化与亚⽂化间的游荡者尝试在⼀切⾳画作⽤的场域中加热氛围,划破传统体验。灵感聚焦后⼈类、互联⽹环境、Web3.0⽣态、⼈⼯智能技术、时尚等,在各个艺术领域混合接⼒,制造次世代辐射。作品曾先后展出于London Cromwell Place、⻑亭Gallery、深圳关⼭⽉美术馆、上海PSA、上海⻄岸艺术中⼼、重庆原美术馆、上海K11、上海The Point、宝龙艺术中⼼等。

创作主要涉及新媒体影像、装置、电⼦⾳乐与综合绘画等多种媒介。在作品中艺术家常以戏谑与神化对象的⼿法针对各当代要素进⾏对话,讨论着数字时代下的多重视⻆及意识形态,尝试反思并揭露潜藏在环境背后的信仰困境与态度。演出作品涉及audio-visual、techno等。









作品阐述








种植、收割、炼制与分配……

通过人工智能图像学习结合伪摄影抛出彩蛋的过程,作品以复调视角映射人与人工智能、环球社会、数字金融与虚拟货币等议题。警惕并摸索背景下发生的要素,对各当下现象再设计的同时,生成一场在“我们”花季时的对话。


More

对话在我们花季

邝智轶

AIGC、编程影像、摄影、电子音乐

尺寸可变

7分钟

2024年








卢家祺








研究生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School of Creative Media),曾参与诗意计算学校(School for Poetic Computation)和School of Machines, Making & Make-Believe的课程。她关注机器学习相关内容,并在艺术,科技和文化研究的交汇处解码和重新编程现有的技术范式。









作品阐述








软件艺术作品《只有云知道》是一个调用谷歌云视觉(Google Cloud Vision AI)对图像进行艺术识别的浏览器扩展程序。当软件运行时,从云视觉的应用程序接口(API)传送回的检测结果-一配有置信度分数的标签-一会随着网页加载叠加在被定义为艺术的图像上。与预先标记的数据样本中像素模式的关联性替代了主观的审美判断,以运算模型的准确率测度无法量化的艺术真实,《只有云知道》邀请观者/使用者思考这种以数据为中心的世界观的局限性:什么被遗漏在可识别性的阈限之下?什么将被排除在算法调控的未来之外?通过这个项目,我旨在反映对技术视线的信奉如何蒙蔽了我们的视野,并揭示加速的认知自动化如何短路了我们的个体化过程。


More

只有云知道

卢家祺

定制软件、视频装置

2分13秒

2022-2024年








田晓磊








艺术家田晓磊出生于北京,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数码媒体专业。田晓磊作品多以人与科技关系为主题,他感兴趣这个时代快速迭代的不确定性、感兴趣物种演化中科技与生命、感兴趣这个VUCA时代的新物种。他用艺术的想象力创造未来的世界样本,杂糅文化历史、科技、身体,创造新的艺术体验。作品多次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今日美术馆、纽约Meulensteen、昊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王式廓艺术基金会等重要当代艺术机构收藏,是国内新媒体艺术的先锋力量。









作品阐述








作品以断臂维纳斯雕像为主体,构建了一个多元素的超现实景观。断臂维纳斯是人类的原始象征,科技重构了多种文化与符号,以机械臂的方式重构了新的未来景观和秩序。艺术家解构了多种符号,试图重构一种一知半解的未来景观,就像100年前人类看现在的样子。


More

大景观

田晓磊

循环视频

尺寸可变

2023年








作品阐述








这套作品是一个长期计划,计划创作一系列的人机结合的生命标本。我设想他们是下个时代人机结合的标本,人类通过外挂和内挂在演化上趋于多样性和自主选择性,人变成了多族群和多分支,最后成为地球上动物界唯一的多样性生命。

艺术家基于混合、杂交、错位等方法,用创造标本的方式进行一场思维游戏,此在创造生物、建筑、植物等系列,最后形成一个百科全书似的虚构标本系统。艺术家设想后人类时代人类摆脱了依赖环境淘汰的自然演化规律,而利用科技主动改造身体的硬件和软件。人的演化呈现多元、主动的趋势,计算机甚至帮助人类制定演化方案。人类逐渐脱离了人类的物种,并演化出多种差异化物种。

More

“Myth”神话系列

田晓磊

循环视频

尺寸可变

2019-2023年








武子杨








生活工作与纽约和杭州,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前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NEW INC孵化器项目成员。罗德岛设计学院艺术硕士,佛罗伦萨艺术学院艺术学士。









作品阐述








《鸽子传奇 -〈阿加尔塔〉之后100年发生的一些故事》是《阿加尔塔》的续作。作品从“暗连接研究室”出发,通过多重叙事探讨了“鸽子网络”在未来网络基础设施中的作用、鸽子与通信系统的关联,以及它们在人类历史中的多重身份,如神秘的代理人、信使、生态守护者,甚至或“飞行鼠”或“空中蟑螂”。

在未来100年里,帕奇——《阿加尔塔》主人公连恩的重孙、碳硅基合体的考古学家——重新定义了鸽子的意义,并揭示了它们扑朔迷离的最终命运:被封为神、意外去世,或被煲汤。帕奇将他的发现传回100年前的阿加尔塔;同时也备份给未来的世代,期待后来的考古学家续写这段传奇。

作品展现了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中,鸽子所拥有的神秘与不确定性——英雄、局外人、鹰眼、大力丸、无赖、精神载体,是渗透工具、反无人机装备,是硅基使者、AI拉圾,抑或是一个更为不可理喻的存在。鸽子成为一个复杂的象征物,交织着战争、历史、AI考古、科技与黑色幽默的多重元素。


More

鸽子传奇-《阿加尔塔》之后100年发生的一些故事

武子杨

AI生成彩色数码有声影像

05分19秒

2024年








作品阐述








作品以“阿加尔塔”为背景,揉合媒介考古、文献史料、田野考察以及科幻想像,对物与物(包括植物/动物/人类/硅基生物)之间的具体连接模式进行视觉化的表述、讨论与批判。作品表明整个世界是在多元的、偶然的、变异或者错误的链接中形成自己的存在,并指出了当今生态系统(包括自然、政治、媒介生态)中潜在的物质和精神危险。

More

阿加尔塔 – 链接者之歌

武子杨

多频彩色数码有声影像

时长可变

2024年








许靖、邹南、叶祺、严正皓








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社会与策略研究所的四人小组。长期聚焦技术变革如何切实波及具体的生活,在叙事、图像、装置的不稳定场中不断进行创作尝试。









作品阐述








若人类是火,思想是光,行为语言是影子,那么达芬奇便是影子的影子。作品以主⻆达芬奇为线索,讲述了在近未来去中心化背景下,人们繁荣的云上生活、潜伏危机的出现、数字主体的联结。影片创作大范围使用AIGC作为素材,将文艺复兴和Web3.0编织进同一段叙事,欲以折射出科技的未来主义视⻆下线性的桎梏的未来想象。技术是否会成为一种新的神学压迫?我们又何以想象一种另类的未来?


More

达芬奇计划:新文艺复兴

许靖、邹南、叶祺、严正皓

单屏数字影像

14分32秒

2023年





#03

研讨会










研讨会时间








2024年10月18日14:00-17:30









研讨会地点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三楼会议室









主题








新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诗与思研讨会


议题一:人工智能的美学与生成式艺术


无论是从计算机的语法逻辑中重塑美学景观,还是从创作过程的角度,为艺术创作提供一个自动化、可控的方式与思路,感性与理性是否/如何能在这些现代混合体之中实现弥合?在当下崇尚跨界、多元的背景下,在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之中,我们又应该如何重新考虑人工智能与艺术之间的同一性和对抗性?


第一场发言嘉宾

(时间:14:00-15:15)

闵罕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

高世强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主任)

韩晶

(四川美术学院《当代美术家》执行主编)

黄小捷

(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跨学科艺术实验室主任)

张立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数字媒体部主任)


第二场发言嘉宾

(时间:15:15-16:30)

田晓磊

(参展艺术家)

凤梨三明治

(参展艺术家)

盖琦正

(参展艺术家)

谌汐雨晓&于玮萍

(参展艺术家)


议题二:创造、迭代与发展


城市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增长是创造力裂变的结果。技术作为硬性实力在现代产业不断更新迭代中到了关键性作用,那么在以现代技术思维为主体的社会结构下,艺术语表达的意义如何体现?数字城市又如何体现其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我们应该如何去设想一个智慧和韧性城市的未来?


第三场发言嘉宾

(时间:16:30-17:30)

黄淞浩

(雷电所主理人,艺术家、策展人)

黄曦

(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研究员)

吴珏辉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具体媒介工作室,UFO媒体实验室参展艺术家)

杨勇

(上启艺术创始人,艺术家、策展人)



-END-






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学术”获得《当代美术家》学术分享群入群二维码,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当代美术家》


刊于1984年,四川美术学院学报,AMI扩展期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全文收录于:

《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万方)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知网)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维普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

长江文库


主要栏目:专题研究、史论新探、国际互鉴、艺科融合、批评在场。


主编:黄宗贤

执行主编:韩晶

中文编辑:李一白

英文编辑:胡莉

新媒体编辑:李微


电话:023-6592 0210

地址:重庆市高新区大学城四川美术学院虎溪公社A118《当代美术家》杂志社 401331

E-Mail: contemporaryart@vip.126.com


线上投稿通道已开通 欢迎投稿



来稿请通过《当代美术家》在线投审稿系统上传,网址:https://ddmsj.portal.founderss.cn

更多往期内容可登录当代美术家网站:

https://www.scfai.edu.cn/xbbjb/lscx.htm

欢迎订阅《当代美术家》



编辑:李微

排版:王颖

校对:许经伟 陈含嫣

初审:李一白 

复审:胡莉

终审:黄宗贤 韩晶


关于当代艺术现场更多资讯

欢迎关注订阅《当代美术家》公众号

或扫码订阅电子版期刊




当代美术家
《当代美术家》创刊于1984年。是一本具有实验性、学术性、文献性的专业艺术期刊。依托于四川美术学院的高校教育体系,是青年艺术生态孵化、国际艺术资讯传播、艺术史梳理与艺术批评交流的公共平台,敬请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