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学术方向既是兴趣与实践的结合,也是对社会需求的回应。”研究生一年级时,杨欣荣受到国家“双碳目标”战略的启发,深刻认识到新型能源技术在实现这一目标中的重要地位,也意识到它为科研理想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于是,在兴趣和机遇的双重驱动下,他毅然选择硕博连读之路。
四年来,杨欣荣在化学领域深耕细作,以高度责任感与敬业精神投身于有机光伏领域的稳定性研究。如今,他荣获武汉大学第十八届研究生“十大学术之星”称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杨欣荣的故事,了解他如何在交叉创新之路上勇往直前。
杨欣荣,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高等研究院)化学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太阳能电池,获得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博士生项目支持,2023-2024学年内,以第一作者/共同一作在Advanced material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期刊发表中科院一区论文5篇,获得武汉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等荣誉称号,受邀参与多次学术会议报告并获奖。
✦
•
✦
聚沙成塔 行远自迩
回顾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工作,杨欣荣谦逊地打趣道:“大家看到我现在成果不错,但其实我前两年没有成果产出,像是‘排雷’一样,把所有坑都踩了一遍。做化学实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试错,几乎每天都会有失败。”可见,杨欣荣的科研之路并非坦途,而是在无数次尝试与失败的千磨万击后,才逐渐累积起成长的基石。
令杨欣荣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段时间他需要采用刺激性试剂溴乙酸乙酯来研究一种新型结构单元。在高强度的实验过程中,他的眼睛经常因受试剂刺激疼痛难耐。更令人沮丧的是,在实验过程中他屡屡碰壁,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取得预想的进展。面对心理与生理的双重考验,他坚持不懈地尝试了两个月,愈挫愈勇,在导师的帮助下不断精进实验细节,逐一攻破研究中出现的种种难题,终于在反复试错中渐渐摸索经验,找到了实验的突破口。
“科研之路有多重关卡,每一关都潜藏诸多不确定。”即便经过反复实验取得了不错的实验数据与成果,杨欣荣投稿发文的过程同样充满了曲折。其实,他在高分子领域顶级期刊《Macromolecules》发表的研究成果,在被接收之前,曾受到多位审稿人的严格审视,先后被8家国内外期刊拒稿。面对投稿过程中一条又一条返稿意见,杨欣荣虚心吸取了有益建议,勤勉地提升文章质量,并始终坚信着研究成果的价值,坚守着研究的初心。天道酬勤,他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杨欣荣认为,试错的关键在于心态的调整。“其实能让我们做得更好的反而是失败的东西。因为只有它们会告诉你哪里有缺陷,哪里还可以突破创新。”起初,看到别人有成果的时候,他也会觉得焦虑。但他后来渐渐发现,比起在各种不确定性里患得患失,更重要的是保持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坚信自己能够取得成果;要对自己的研究内容充满热忱,要对研究价值抱有信心;再者,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科研,不能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成效。在长期试错的“迷雾”中,杨欣荣从未退缩,而是以良好心态循序渐进,夯实基础。从先学再做,到边学边做,再到边做边学,杨欣荣逐步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研究之道,最终也收获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交叉学习,寻求创新
作为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的学生,杨欣荣在科研工作中可谓是将学科“交叉”的科研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他始终积极地向其他同学寻求交叉学习与合作的可能,捕捉科研创新点。“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大家往往都很熟悉自己的研究领域,但对其他细分领域的认识很不一样,我们课题组就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彼此最近的研究进展,相互交流。”在组里,杨欣荣经常和师兄师弟们沟通,当自己的想法难以落地时,他就向组里合成功底好的师兄请教。杨欣荣自己也常常与同门的师弟讨论——在一次赴长沙开会期间,杨欣荣在和师弟讨论工作时发现,对他自己没有太大意义的材料,正好是他的师弟现阶段研究需要的,这一材料能够补充这位师弟文章缺陷的部分。最终,师弟通过将这一材料引入自己的研究工作,获得了超出预期的实验结果,最后彼此之间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如果能和别人合作好,别人也更愿意和你合作,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这样的合作对彼此都带来了‘1+1>2’的效果。”
“不仅是和同课题组的同学讨论,跟不同课题组的讨论也非常重要。”杨欣荣还经常与舍友讨论各自研究领域的知识。在一次讨论中,舍友提到了杨欣荣平时较少接触的DOSY谱图以及NOESY谱图知识,杨欣荣倍受启发,围绕相关文献又展开了进一步的探索,并将这一方法交叉性地运用到了自己当时正在尝试的稳定性研究中,实现了该领域的创新,这项研究成果最终成功发表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
“万丈高楼平地起”,杨欣荣认为,寻找科研创新点的前提是有扎实的科研功底,他建议学弟学妹们提升文献阅读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可以使用Endnote等文献整理工具,按照领域内不同研究方向,不同研究思路,以及不同测试方法进行有条理地整理,“不要让文献仅仅是文献,而要内化成自己今后可以运用的东西”。
此外,杨欣荣认为,学院提供的交叉学科报告课程也是一个十分宝贵的学习渠道,“尽管是同在化学这一学科的类目下,但是不同领域也有很大差别,通过听报告,我能学习到许多化学其他领域的知识,很有意义。”在聆听和学习交叉学科报告的过程中,杨欣荣不仅拓展了专业领域的知识,也接触和学习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路和故事,无论是用量子力学解决生物问题这样耳目一新的实验方法,还是把科研工作做到教科书上的治学精神,都深深感召着杨欣荣,“要多听报告,把交叉学科不同领域的思路用起来”。
求知问学,恩师如炬
在杨欣荣看来,与导师的沟通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导师对于课题方向的把控一定更加完善和出色。如果碰见力所不及的情况,要及时向老师反映,才能更好地做出调整。提及自己的科研导师闵杰老师,杨欣荣更是充满了尊重与感激。他印象最深也最感动的是闵老师对学生全方位的指导和关爱,在前往杭州进行博士生基金项目答辩之前,闵老师在连续两周的时间内,每天为他修改一版答辩PPT并进行思路上的引导。“闵老师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身教育了,手把手地教导学生。”在科研中遇到迷茫和焦虑时,闵老师也会找他谈心,安慰他:“不要着急地想在短时间内做出成果,学会把目光放长远一些。”
科研之余,杨欣荣喜欢去东湖骑行。在两个小时的骑行时光里,他可以尽情放空自己,放松身心,暂时将烦恼与焦虑抛却,悠闲度过这来之不易的闲暇时光。面对科研上的压力,杨欣荣会选择在骑行途中通过喊叫来释放,“吼一嗓子,压力也随着声音一起从体内溜走。”
除了做科研,杨欣荣还担任了班长和党支部书记,面对碎片化的学生工作,杨欣荣的方法是提前规划工作,并根据事务优先级进行排序,“先做重要事情,再解决余下工作,再多的事情便也可以顺利完成了。”
杨欣荣同学的勤勉踏实、优秀和谦虚,激励着我们在学习榜样精神的同时,更努力地走好脚下的科研之路。希望交叉院的学子们都能学习这份对科研的热爱与不懈的追求,激发个人的内在潜力。在科研征途中,不惧试错,勇于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寻求探索和创新,砥砺前行,再创佳绩!
来源: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研究生会
责编丨窦润沁
审核丨伍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