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篇 | 三年了,鲁迅到底说没说过你该知道了

科技   社会   2022-12-27 11:37   辽宁  

看到这张图片,你觉得鲁迅说没说过这个话呢?

话看上去挺有道理,跟我们的认知差不多,也符合我们头脑中鲁迅说话的调调,应该是鲁迅说的。

但现在我告诉你,错了,鲁迅没说过这些话。因为我从头到尾的翻了一遍鲁迅全集,就没找到这句话。世界上正确的话很多,但鲁迅未必都说过——他没说过不代表他不同意。

这就是现在流行的发鸡汤做法,找一段绝对正确的话(鸡汤),然后放在一个名人头上,吸引流量,当然了,名人里面鲁迅最累。

我们潜意识里觉得有个名人照片,而且和自己的认知一样,所以觉得对的。甚至如果最近因为自己的想法和老板不一致,不被大家理解,还会转发朋友圈,表达自己的态度。

好吧,不装了,我告诉你,鲁迅确实说过这话,如图,在《鲁迅全集》第一卷174页《未有天才之前》,我看过。

为什么这样,其实一开始,我们并不真的知道鲁迅是否说过这句话,但我们“觉得“他说过。因为第一,我们迷信权威,我们觉得名人、大V、官方,甚至是朋友圈的所谓混的好的,他们说的话,他们转发的东西应该都不会错,大概率对的,我们也喜欢追捧,可惜正确的话千千万,名人未必都要说一遍(没说不代表人家否认)。第二,我们选择性吸收和自己认知一致的东西,他说的和我想法一样,你看,我和名人、大家想法是一致的。尤其是当自己有情绪需要发泄,或者有观点需要表达,无论是拍马屁还是骂娘,恰好有这么一句话合适,那就拿来用了,管他是不是名人说的呢。

当然,当本地老言之灼灼的说我翻过鲁迅全集,没找到这句话的时候,应该也有不少人“幡然醒悟”,相信我的。因为觉得我说的很认真的样子,还是一个在公号上写字的人,应该不会错。其实我们又一次的犯了前面的错误。虽然我不是鲁迅,但也是个公号写手,写公号写手的多少知道些东西。第二我们潜意识认为但凡做过调查研究的人,应该更理性,更有发言权,尤其是本地老煞有介事的说看了一遍没发现,估计有部分人也信了。

当本地老晒出《鲁迅全集》原文的照片的时候,这件事就可以盖棺定论了——鲁迅说过。可惜我们在网上看到类似的话,没有几个人自己动手调查过。

过去的三年,有人说我们学会照顾家人,学会和自己和解,学会锻炼身体,学会勤俭持家……也许还可以加一条,反思我们的认知。过去三年,我们听到了很多的专家建议、新闻还有小作文。回头看,真真假假,我们自己是如何判断如何反应的,我们身边人又是如何判断如何反应的——否则如果未来还有什么事情,再来个三年五年,我们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什么样的认知——求真:实事求是、动手调研、独立思考。

我们看到朋友圈转发一个东西,首先不应该跟着一起做判断,表达情绪,应该先问问,这是真的吗?

其实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实际看一看,比如有人转发了一个名人微博的截图,在我们转发之前不妨去这位名人微博上看一看,他到底说过吗,这图是真的还是P的。现在很流行利用大众看twitter不方便,拿名人twitter发言扰乱视听,这已经是惯用套路了。

当然了,不是所有的事情我们都有能力亲自调研,这个时候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看看,毕竟很多社会事件翻车的实屡见不鲜。

亲自调研的事也并不复杂,有很多办法,比如本地老做二级市场投资,很多人在争论消费复苏、人流复苏的事,很简单,不用分析那么多,打开高德地图,打开实时路况,看看北上广深就知道复苏没。

亲自调研的时候还需要注意,我们得学会看看上下文,背景。有些人习惯把名人的话断章取义,最后意思全变了。最典型的莫过于明星采访了,要不王朔怎么天天喷媒体呢。

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行动。别人转发个东西,我们觉得是对的(也许我们不确认),然后我们也跟着转发,并且表达观点了。这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当然如果我们自己调研了,发现是正确的,继而转发、发表观点,那是另一件事了——那是观点的问题了。如果我们明知自己不确认,也不知道这是不是事实,但就是要转发、发表观点,也没问题——所谓的“知道自己不知道”。如果我们调研了,发现不是事实,但还是要转发,要表态——恭喜你,你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了。

提高自己的认知,无非是避免“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发生,看自己。除了看自己,也可以看看身边人。过去的三年,各种事情,让朋友圈、群内的人频繁吵架,用这个办法可以甄别下身边人。

谁是听风就是雨的人,一有个社会热点,第一时间就出来表态,表态的又没什么态度,从来不做调查研究,这些人恐怕是有点蠢。这样的人,可能可以做普通朋友圈点赞朋友,甚至可以喝喝酒吃吃肉,没什么坏心眼,但也没太多主见和独立思考,没法做挚友,没法交心。

谁是明知不是真的,但还大肆转发,大放厥词的人,这些人恐怕就不是蠢,是坏了。这样的人,恐怕连朋友圈点赞之交都要小心,说不定什么时候会造你一个新闻,背后捅你一刀。当然有人说,他们可能是自己工作需要、岗位需要,迫不得已,因为有领导要求blahblah,也可以理解,但记得,因为工作需要岗位需要领导需要利益需要,他们也可以捅你一刀。

谁是直接制造这些假东西的人,借此吸引眼球,这怕是坏透了。

对于第一类是可以争取、团结的多数人,但是别谈感情太深,哪一天分手了也不要太伤心。但是对于后两类,他们说1+1等于3,你都不要和他讨论,你都得说“非常正确”,对他们敬而远之,实在跟自己切身相关,也不要讨论,更不要吵架,直接动手上法律就行了。

当然了,这么说不是不让人说话,否则就没有社会进步和个人进步。保持对社会热点的敏感,但是要保持客观态度、探究精神,可以讨论,可以跟进。但不能把不确定的东西当成确定的,把黑的说成白的。

凡事问问自己,你确定是真的吗,你看到事情全貌了吗?然后再做论证、发表观点。说白了,保持客观、实事求是、独立思考。而保持客观、实事求是是独立思考的前提。

这样做了,鲁迅说没说过这话你还能不知道吗?

过往推荐

第79篇 | 放开后的几个疑问

第78篇 | 中国足球,本地老有两条半妙计
第77篇 | 如何在世界杯下注搞钱
第77篇 | 《有的人》
第76篇 | 搞世界杯的朋友们,我这么说都是为了你们好
第75篇 | 韭菜的心路历程
第74篇 | 大佬每讲一次话,吃瓜群众就GC一次
第71篇 | 如果家里发现一只蟑螂,那么没发现的……
第70篇 | 我们距离 “皇马们” 还有7步路要走
第69篇 | 姆巴佩的转会、NBA的口罩、女足欧冠和烧烤
第68篇 | 足球资本太无序了,英格兰要管管不
第67篇 | 除了存款,现在还能投资点什么
第66篇 | 我们为什么要跟一条视频杠?
第65篇 | 十问“上海”,为什么?
第64篇 | 降薪能救中国足球吗?
第63篇 | 国足漫谈
第61篇 | 这样的李铁,你愿意为他工作吗?


董锋DF
乱翻书、爱做菜、瞎踢球、养生跑的职业量化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