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就宗教批判而言,鲁迅乃是中国的“马基雅维利”。
❞
❝施特劳斯的马基雅维利思考是如此地晦涩,以至于我不知道我关于他的思想笔记讲述的到底是什么。
❞
在迈尔看来,施特劳斯的《思索马基雅维利》,其目的,乃是通过马基雅维利之口来表达“自己关于宗教的思想”,即与启示宗教进行争辩。对于迈尔而言,施特劳斯本人将马基雅维利视为一名“哲人”。
对于迈尔而言,哲人施特劳斯存在如下信念,即(1)“隐微-显白”是哲人所使用的写作技巧;(2)哲学乃是一种生活方式;(3)以及政治哲学的最高对象乃是哲学生活。而《思索马基雅维利》这本专著,则与这些信念相“勾连”。
就“写作技艺”而言,迈尔认为,《君主论》与《论李维》的受众可以分成两个种类:(1)青年,其又可以分为希望理解世界的青年与改变世界的青年;(2)哲人,即无意统治的未来哲人以及希望进行统治的哲人-王。根据迈尔的解读,施特劳斯认为后者乃是真正的出色受众。因为,前者忘记了“更高的义务”。迈尔认为,通过隐微写作的方式,《思索马基雅维利》给出了两种答案。第一,马基雅维利的目的乃是为了对政治进行重新“奠基”,对世界进行改造。因而,实践具有绝对的优先性,而哲学变成了一种工具:宣传性的武器。因而,马基雅维利的受众乃是“哲人-战士,哲人-君主”。第二,“反神学的怒火”,反对宗教迫害。前者表现了马基雅维利的革命性特征,后者则表现了一种连续性,即哲学思想史上的连续性。根据作者的说法,施特劳斯认为,马基雅维利相信哲学与政治的联合可以通过“宣传”来实现。
就“启示宗教”而言,迈尔认为,施特劳斯之所以将马基雅维利视为一名真正的哲人,其原因在于他严肃地对待了“启示宗教的真理性问题”。根据迈尔的说法,马基雅维利不仅思考了基督教的历史性问题,也思考了启示宗教对于哲学的挑战。根据迈尔的说法,无论是在哲学,还是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基督教对于返回到古代德性乃是一种障碍。对于马基雅维利而言,基督教“弱化了世界并将其保持为柔弱”。也就是说,它以“谦卑、自卑与藐视人类事物”为德性(至善)。根据迈尔的解释,谦卑意味着服从,意味着对德性即知识的否定。由是,它堵住了通往magnanimity的道路。而在政治现实之中,基督教的超政治要求(启示宗教)支配了政治,即神职人员在共同体中的统治得以确定(教士统治)。此外,宗教谦卑鼓励了政治上的卑微者,将奴隶提升到主人的地位之上。
根据迈尔的说法,圣经学说与虔诚之残忍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信仰要求服从,认为思想的不服从乃是犯罪。因而,圣经的要求与哲人的天性是必然相悖的。对于哲人而言,所能够接受的只有自然神学,即“对于属性的思考、对于规定的解说和对于标准的证明”。前者(圣经)认为,上帝乃是一个完美的存在者:公正、爱和嫉妒。后者强调,“智慧、自足和善意”这三个属性。
在迈尔看来,马基雅维利否认“良心与召唤的认知意义”,否认“创世、神意和灵魂不朽”。其以宽宏大量反对谦卑;其以政治理由(反对超政治的政治),教育理由(弱化)和哲学理由(自然神学)的态度来反对愤怒的诸神;其以命运(一种非目的论的必然性的偶然)对抗上帝(代替上帝,激励人们保持德性,促使人们看到自身本性的不可支配与实践塑造力的有限);其以公民宗教代替启示宗教(让统治性的宗教服从于政治性的统治)。
就“哲学生活”而言,在迈尔看来,施特劳斯认为马基雅维利建议人们效法喀戎,而不是效法上帝,即以野兽代替上帝,从而降低了政治的标准(低于哲学的方向)。在迈尔看来,施特劳斯认为,马基雅维利对荣誉的追求忽视了“爱欲”,即忽略了对于哲学的追求。根据迈尔的说法,马基雅维利行为的核心乃是“向民众的靠拢”。而“民主的”转向,则意味着“标准的降低”与“视野的窄化”。
文章来源:
迈尔:《政治哲学与启示宗教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