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五十载,奋斗续荣光 | 历史回顾:秦皇岛创业起航

文摘   2024-11-03 16:51   河北  

五十年风雨征程,一代代航五人用汗水和智慧写就了企业今天的繁荣;五十年栉风沐雨,航五人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时代赞歌。


回顾过去,让我们一起牢记初心使命;远观未来,让我们建功新时代,重整新装再出发。本期历史回顾栏目,带你走进秦皇岛创业起航的岁月。


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对外关系不断发展,对外贸易大幅度上升。但是,我国港口吞吐能力严重不足,港口设施落后,远不能适应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1973年2月27日,周总理发出了“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港口建设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被称为“三年大建港”。航五公司,正是在这轰轰烈烈的大建港中孕育、诞生。




秦皇岛港原油码头一期工程




秦皇岛港原油码头一期工程位于老港区以东5公里处南李庄海滩,是大庆原油水运的中转港,是我国第一座管道运输的原油码头。原油码头为沉箱墩式结构,主体由引堤、栈桥和码头组成,是我国第一座采用开敝式港池的码头。1970年国家决定改变原油单一依靠铁路运输,从大庆经铁岭至秦皇岛建设输油管道,用水运方式将石油运往华东、华南和向国外出口。


国家要求:秦皇岛港原油码头一期工程1972年3月开工,1973年10月1日建成投产。“三年大建港”第一战役从这里打响。条件艰苦,任务艰巨,能否按期建成投产,国人瞩目。




先生产后生活




1972年初春,筑港队伍从大连、葫芦岛、营口等地,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任、党和国家的重托,风尘仆仆地汇集到秦皇岛油码头一期工程的各施工现场。昔日荒凉平静的南李庄海滩,开始沸腾起来了,筑港人在这儿开始了创业鏖战。


引堤是整个码头工程的关键环节,必须尽快抛石推进。可是,队伍初来乍到,缺少船、机,租用民船、马车又需要一定时间,等条件都具备后再开工就势必贻误战机,拖延工期。为了提前开工,五队的职工决定不等不靠,用小推车先干起来。于是,把从葫芦岛工地带过来的六辆小推车修理好,用这六辆小推车开始了引堤块石抛填。


工人们装石推车挥汗如雨,有的干脆就光起膀子干。当时的条件相当艰苦,没有宿舍,工人们只好暂时分散在南李庄老乡家里。中午吃在工地,饭后在沙滩上伸伸腰,接着就又干起来,工人们立下了“身在南李庄,胸怀五大洲,不见石油流,誓死不回头”的誓言。人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多推一车石头,就多一分主动;引堤多推进一米,十一流油就多一份保证。引堤在延伸,在人们的脚下向着大海深处延伸。六辆小推车从此成了航五的传家宝,虽然后来方驳、民船、马车陆续投入施工,直到646.7米引堤完工,以致建设其它工程,小推车依然发挥着作用,“六辆小推车”的精神不断被发扬光大。




土法闯难关




油港会战,最大的难题是缺少拖轮,沉箱溜放时常因没有拖轮而卡壳。当时一共只有三艘拖轮,后来虽然租用了一般拖网渔轮,仍未解决拖轮短缺的问题。


眼巴巴地看着一个个矗立在预制平台上的沉箱不能及时溜放,影响沉箱预制,工人们和领导一样,都急得团团转。于是,起重班和潜水班的工人们,提出“不等拖轮自己干”,决定使用仅有20马力的潜水作业船拖带沉箱。他们认为,预制场与存放场距离近,如果在风平浪静的时候,用潜水船拖带是可以办到的。他们的决定得到了队领导的支持。


经过一番准备之后,首次试拖开始了。那是一个风和日丽、海面平稳的早上,大平车将沉箱溜放到海中,小潜水船带好缆绳后,开足马力,向前驶去,紧绷绷的钢丝绳把庞大的沉箱死死拽住不放,沉箱缓缓地移动着,一米一米地向前移动着。“小马”终于靠着自己的韧劲,把“大车”拉到了贮存场。首次拖运一举成功。以后溜放沉箱,只要没有拖轮,人们就用这个办法,有效地缓解了拖轮紧张的问题,保证了沉箱及时溜放。


在油码头引堤砌坡时,没有起重设备,搬运三、五百公斤的大块石成了砌坡工的难题。于是,五队职工用两根约四米长的圆木,拼成“人”字形的“土扒杆”,在上部安上滑轮,用卷扬机把大块石“吊”起来,摆放到需要的位置上去。就这样,在设备短缺的情况下,工人们用撬棍和“土扒杆”圆满地完成了砌坡任务。


码头工地须臾不能离开的方驳,需要厂修,拖航到天津船厂时间太长,影响施工。船队的职工就从工地找来枕木、铁轨,在一期油引堤西侧铺设一条“土滑道”,趁大潮时,40名工人用绞车把200多吨重的方驳拉上了岸,自己修。


一个个的土办法,闯过了一道道的难关。工人们说:“学习大庆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决不能让时代的列车在我们这里晚点。”




脱皮掉肉保流油




1973年油码头会战进入决战阶段。中央领导时刻在关注着我们能否打胜这一仗。交通部领导提出:政治挂帅要落实到油码头建设上,“十一”流油就是最大的政治,并要求每半月将工程情况书面报国家计委、建委和交通部。


5月3日,处党委召开大干150天,确保油港“十一”投产动员大会,并传达周总理“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指示。


第四工程队按旬、按天安排作业计划,指挥生产。工人三班倒,班班见领导。他们冒高温、斗酷暑,生产纪录一创再创。钢筋工段绑扎沉箱钢筋,由十几个小时缩短到六七个小时;木工班支立预应力大梁模板,由过去一天支立一根加快到两小时支立一根;混凝土工段,把沉箱预制纪录由12小时缩短到8个小时。7月15日,四队按期预制完成油码头40个沉箱、76根大梁、126块方块。


船队承担了栈桥和油轮码头基槽的挖泥任务。开敝式的码头区域受风浪影响很大,他们就“小风小浪昼夜干、大风大浪抢着干”,把计划落实到每一条船上。领导坚持上船指挥,和船员同吃、同住、同劳动,终于在5月31日按期完成挖泥任务。


时间进入8月份,东南风连日刮个不停。五队栈桥大梁安装受阻,眼看着工期一天天后拖。8月17日,刮了多日的大风终于停了。但是, 海浪依然很大。处领导下令:把船队所有的船都拖到现场挡浪。可是,浪涌仍有一米多高,闹不好,就把大梁蹾断。在大家的集思广益下,现场大胆地采取了借浪涌起伏,大颠钩减少冲击力,用斤不落横向移动慢就位的方法,几经周折,终于成功地安上了第一根大梁。


“宁让汗水漂起船,不叫工期拖一天”,豪迈的誓言,忘我的拼搏,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1973年10月1日,大庆输油管道与原油码头工艺管道焊接试压一次成功,原油顺利流入港区。10月5日,“大庆26号”油轮停泊在东泊位,近10个小时,装完14万吨原油。10月6日,第一艘满载大庆原油的轮船,安全离港驶往华东,开创了秦港开埠以来首次装运原油的新纪元,这标志10着筑港工人打胜了“三年大建港”第一仗。




组建航务五处




原油一期码头建成投产以后,周总理“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指示继续推动着港口建设的飞速发展。国务院港口建设领导小组,将秦皇岛港列入首批国家重点发展的建设项目。河北省港口建设指挥部,修定了“四五”期间后3年港口建设计划,确定了“开七保四”的目标,即:开工并建成原油码头一期工程两个泊位;原油二期码头开工;开工建成杂货甲码头两泊位;开工建设煤码头一期工程两个泊位。同时编制了“五五”及中长期港口的建设规划。


1974年一航局根据秦皇岛港建设任务进一步扩大,大连地区港口建设任务也逐步增加的新形势,为适应两地建港任务的需要,报请交通部,组建第五工程处。9月11日,交通部文件批复:“为适应港口建设,特别是秦皇岛建港任务迅速发展的需要,经研究,同意你局从第三工程处在秦皇岛分建第五工程处”。航五公司正式落户秦皇岛。


“三年大建港”,考验、锻炼了航五人,但航五人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继续发扬筑港工人的光荣传统,以“宁让汗水漂起船,不叫工期拖一天”的精神,到1984年,先后建成秦皇岛煤码头一期、二期,山海关船厂东西防波堤及四个修船码头,建成万吨级深水泊位14个,使秦皇岛港的吞吐能力,由1973年的727.3万吨,提高到1983年的3050万吨,增长4.3倍,跃居全国港口第二位。秦皇岛也从人口不足10万、全市柏油(含混凝土)路面不足5公里的沿海小城,逐步发展变化成高楼林立,交通发达,功能齐全的中等新型现代化城市。


这期间产生的“六辆小推车”“一角二分钱”“土扒杆”“土滑道”等精神成为航五人任何时候都不惧艰险、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力量源泉。



素材 | 党委工作部

责编 | 刘灿

校核 | 谢亚璐、左岩石

中交一航局五公司
公司隶属于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以”诚信履约,用心浇注您的满意“为服务宗旨,浇注精品,发展企业,奉献社会,造福员工。本账号行使中交一航局五公司官微职能,传播企业声音,进行品牌宣传,传递管理动态,讲述航五故事,建设精神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