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是一年当中最温暖、最值得期待的日子。不管过了多少年,它都意味着家人的团聚,是我们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时刻。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节,那时候我们都用领导的年画装饰家里头,那个时代的肖像画,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建国初期物质条件有限,不过一到春节每家每户都会用心的准备。没有书法家?村里头就有邻居主动帮忙写对联。
一笔一划,都是祝福期待。
除夕夜里,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聊聊过去一年的故事,计划新的一年,时光简单珍贵。
孩子们的新年玩具好多都是父母亲手做的,简单的纸风车、面具,女孩子们的新头花儿、布娃娃。
新年穿新衣,每个孩子都有期待。
妇女们熬夜赶出来的新衣服,就为了让孩子在新年第一天穿上。
放鞭炮是男孩子们最爱的活动之一,他们初一早上,还会去街上捡没炸开的小鞭炮玩儿。
六十年代,单位会组织新春电影放映会、集体联欢,那个时候的邻里关系还是很紧密,谁家有什么好东西,都拿出来分一点儿给邻居。
1960年的北京春节,组织过环城赛跑,从广场出发,跑步迎接新年。厂甸庙会的糖葫芦,几块钱一串,甜在嘴里暖在心里。
“春节不放假”的出台后,各地社区都组织起了各种学习班庆祝。
那时候条件简朴,人们的热情特别高。
过年得贴窗花,家里有手巧的人剪出漂亮的图案,也会多剪一些分给邻居,家家窗户上红彤彤的一片,年味儿十足。
包饺子、蒸包子和馒头,是家庭主妇们的拿手好戏,厨房里到处都是温馨。
七十年代的时候生活慢慢的好起来。
过年的时候时兴拍全家福,一张张充满笑容的照片,是一家人的美好记忆。
孩子们手里的鞭炮越来越多,玩得也更尽兴了。
年夜饭丰盛得不像话,家家有鱼有肉,每一口都是满满的幸福。
八十年代的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届央视春晚是1983年举办的,从那个时候开始看春晚成了全国人民过年的必备节目。
还记得第一届春晚的主持人吗?王景愚、刘晓庆、姜昆、马季,他们的名字伴随着无数个欢乐的新年夜晚。
李谷一的《乡恋》,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现在听起来都是热血沸腾的。
彩电、冰箱那时候开始进入普通人家,合作社被商场取代了,商品越来越丰富。春节期间,果盘儿、挂历最抢手了,正月十五的花灯,也成了每年的必备项目。
春节的形式这么多年一直在变化,但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岁数越来越大,我们也越来越珍惜这些美好的记忆。
喜欢的话,请您转发、点赞、评论
春燕儿感谢您阅读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