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个生产队时期的老物件,60后们顶多认识一半,你能认识几个?

文摘   2025-01-19 23:07   北京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春燕儿】享受生活喽






插队的春燕,不服老的60后,谢谢您的关注~
我想跟您一起回忆咱们60后过去美好的记忆,感恩现在,关注我,咱们一起慢慢老~‍‍‍‍‍‍‍‍‍‍








 

有的人觉得老物件儿是文化遗产,但是我却认为,这些充满着青春回忆的物件儿都留着我们年轻的时候奋不顾身的影子。看到它们,有时候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先辈们,想起拼命的自己。

只是很遗憾,时间一路向前,走得太快,很多以前的老物件儿好多人都不记得了。

1、

这个木钩子,用处很多。在农村的时候,上山捡柴火,太多了不好背下山,就用绳子绑着,但系绳子很耽误事儿,有了这个木钩子就好多了,使劲儿一拉然后一别,钩的紧紧的也不会散。

2、

70年代的时候,路上短途搞运输的,还有牲口车,马、骡子或者驴拉着木板车,赶车的车把式就靠在板车上堆着的货物,夏天太热了就戴一个大草帽,手里拿着小皮鞭子,牲口走的慢了,就象征性的敲打几下,腰里别着一个小鱼刀子,有时候卸货这种小刀又快又方便。听说最早这种刀子是渔民身上的,他们有时候遇到大鲨鱼被吞了就用这种小刀子割开鱼肚子逃生,不过我也没见过。

3、

我们家里最早的熨斗是我姥姥给妈妈的,听说是当年她的嫁妆,黄铜的,当时已经用的很亮了,上面的花纹都不明显了。这种熨斗是个好东西,可以装热水,也能装木炭,等铜表面热了就能烫衣服了。

4、

有一种能调节亮度的气灯,在80年代的农村都是一件顶让人羡慕的家私,圆圆的底座上有个小圆钮,扭动这个就能调节灯亮不亮。也是烧煤油的,下面有个小孔可以充气。这种等当时比煤油灯还先进,老亮了。

5、

这个物件儿我们村叫佩头,是挂在牲口的脑袋瓜上的,还带着一个口嚼子,使用的时候,这个口嚼子是放在牲口嘴里的,佩头上还有连个铁链环,上面拴着绳子,赶车的人抓着这个绳子就能控制牲口。

6、

那时候自来水还没有通到村里,南水北调也没有,北方吃水,大多数都是靠水井。井上有个水辘轳,用的时候手转动把手就能把水井底下的木斗子翻上来,不管是吃水还是灌溉,都用井水。小时候夏天的井水,是真的带着甜味儿的。

7、

太平车,撑起来的是中国建国初期的太平,迎接的更是盛世。那时候纵使日子过的再苦,也都是斗志昂扬的。这种车基本全是木头的零件,我记得新车一般还要让村里的“大了”张罗人写上一些励志的句子,“远近道途逍遥过, 进退连还运达通。”写完桐油漆漆一下,晾几天才能用。

8、

这个我们村叫袜撑子,也有的地方我听说叫袜板子,就是过去补袜子的。过去走路多,几公里基本都是用腿的,袜子特别容易破,又舍不得扔掉,就补一补,把破了的旧袜子套在这个袜撑子上,然后哪里坏了一目了然,补起来也方便。

9、

南方这种水车见的很多,田边上一般都有,4个人脚踩这个车的脚蹬子,就能把塘里的水引到田里,虽然现在有很多先进的机器帮着灌溉,但一些海拔比较高的良田,还在用这种。

10、

年轻的时候在村里,跟妇女们学纺织,用的是村里自己做的纺车,就是木轮子,一只手捋线,另一只手转这个纺织车,村里养羊,有时候也会纺羊毛线,线团好了就用毛衣针或者是钩针制作衣服围巾帽子。

11、

好多山区的小年轻都记得这种石笔,还有个石板子,条件再差也不耽误学习。没有钱买多余的书本,就用这种石笔练字,认字,做计算,写完了擦掉,明天还能继续用。日子是苦的,脑子里的知识却越来越丰富。

12、

以前在生产队干活的时候,看人制作扁担,打磨好的木板抛光,然后用一个绳钻在两边打眼儿,然后挂铁圈套钩子。打眼儿的时候,这种绳钻对准要打的地方,然后拧几圈绳子,松开的时候,力就会作用到钻头,反复几次,就能穿一个眼儿出来。

13、

麦叉子,或者叫连子,也可能还有其他的名字,在秋收的时候,晒谷场晒了几天的谷子,用这个拍在上面,就能把晒干了的谷子皮儿分离出来,然后用簸箕或者是风车吹出去,留下比较干净的谷子粒儿。

14、

最后这个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帮着我认认,谁知道叫什么,那可岁数不小了吧?

 


喜欢的话,请您转发、点赞、评论

春燕儿感谢您阅读


END
微信关注
插队的春燕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联系删除

关注

· 别幻想了!你家里的麦穗五角别说5万,5块钱都没人要

转发

· 前功尽弃!我集邮生涯小三十年,如今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

点赞

· 卖了35.75万!这种5分钱硬币,你见过吗?

在看

· 在农村知道这些老物件的都不再年轻了,最后一个知道的更少!



插队的春燕儿
跟着春燕一起吃好吃的一起玩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