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读《活着》,是2016年去泰山的路上,这次读《活着》,是2022年去驼梁的路上。一遍和一遍的感触大不相同。上一次,觉得这是一个悲剧故事,险些哭昏。这一次,虽然不是喜剧,但也绝不是我们认知上的那种悲剧,虽然还会感动流泪。喜欢董宇辉说的《活着》的译音,活下去。
余华在序中告诉大家,他是受了美国民歌《老黑奴》的影响,才写的这部作品。老黑奴一生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主人公福贵正是这样一个人。先前他是败家子,输光家产后,还被抓过壮丁,好不容易活下来,家人又一个个陆续被他埋进坟里,最后守着一头行将就木的老牛惨渡余生。他却并不觉得惨,怡然自得地活着。
我买的这本书是作家出版社出版。封面黑纸,白字,像大面积暗夜里,星月齐鸣。
我喜欢这部作品,正是因为这是一部幽默时常安抚忧伤的作品。
福贵是浪荡哥时,对他父亲说:“爹,你他娘的算了吧。老子看在你把我弄出来的分上让让你,你他娘的就算了吧。”
福贵是国民党兵时,他叙述道,又过了两天,我们一炮还未打,连长对我们说:“我们被包围了。”他的战友老全常说的一句话则是,老子死也要活着。
福贵是老人时,他刚会走路的外孙苦根只要一看见他,就会朝父亲二喜喊:“爹,你爹来了。”
福贵只剩下一头病牛时,他调侃自己,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脱离语境可能不会引爆你的笑点,如果读原著,没准你比我笑得还欢。
我喜欢这部作品,更因为这是一部真情大于无情的作品。
福贵从部队逃回来,虽然老娘的最后一面没能见上,但老婆和一儿一女都等着他呢。只可惜女儿凤霞被一场发烧病已折磨成哑巴。好在儿子有庆懂得靠养羊贴补家用,又是学校里的长跑冠军,让他这个做父亲的心生骄傲。日子穷到把凤霞送人后,有庆软磨硬泡想以辍学换回姐姐。福贵的老婆家珍回娘家从爹的牙缝里抠回一小袋米,还被队长闻见味要了一小把,疼的家珍泪流不止。队长还是有良心的,最后介绍凤霞嫁给了城里的偏头万二喜,福贵一家陷入巨大欢喜。有庆读到五年级,女校长生孩子难产,需要输血。大夫巴结县长太太心切,竟把有庆的血抽干了。有庆死后,福贵背着家珍去有庆常来回跑的小路上看,发现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家珍本来有病,福贵一下也病倒了,全靠凤霞侍候。一个多月后,县长来看福贵,原来县长竟是他当壮丁时的战友春生。家珍不让春生进门,更不肯要他的二百块钱。可文化大革命中,春生挨斗活不下去时,家珍终于哭着原谅了他,“你还欠我们一条命,你就拿自己的命来还吧。”春生最终还是熬不下去上吊了。漂亮又勤快的凤霞嫁给二喜很幸福。二喜更是如获至宝。他们马上要有一个宝宝了。大夫问保大保小。二喜扑通跪下哭着喊,救救凤霞,我要凤霞。大夫说,生啦,是儿子。二喜一听急了,跳起来叫道,我没要小的。医生说,大的也没事。一家人喜极而泣。后来凤霞还是大出血死了。二喜将凤霞背回家后,福贵烧开了水端过去时,作家描写道,灯熄了,二喜和凤霞睡了。明明那么悲伤,又那么暖心。孩子从医院抱出后,福贵和二喜看着他两个眼珠子瞟来瞟去,都笑了。家珍是慢慢悠悠随了儿女去的。福贵和二喜开始把全部精力用在苦根身上。苦根四岁,二喜被水泥板夹成肉饼。苦根没有生死概念,“我知道他死了,天都黑了还不来领我?”福贵一遍一遍告诉苦根,这两只鸡养大了就变成鹅,鹅养大了变成羊,羊养大了又变成牛。这几乎是福贵把一头牛变成一颗鸡蛋的经验教训。苦根记住了。当福贵提出给他买几颗糖,他会说:“买一颗就行了,我们还要买牛呢。”这样的苦根最后被煮豆子撑死了。第二年,福贵终于攒出一头牛钱,却是买牛路上买下一头待宰哭泣的老病牛。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他觉得和这头牛同病相怜,买回后起名福贵。他经常骗福贵,假装在福贵之外还养着不少牛。“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
我喜欢这部作品,尤其喜欢他精妙的比喻。
“我”在民间采风,会尝尝他们的盐一样咸的咸菜。从前的佃户王喜死前让儿子将旧绸衣送给福贵,结果那个难受啊,滑溜溜的像是穿上了鼻涕做的衣服。这么形象的比喻很多,像一道菜的作料,提味提神,引人入胜。
读余华的作品,就像走夜路,是那种月光和星光辉映、街灯和家灯伴行的夜路。他不会让你在黑暗里停留太久,就赶紧善意地给出一丝光。
即便这样,依然会有人质疑,这样从头丧到尾的福贵,活着有什么意义?有人问徐文东,徐老师,既然好多事已经命中注定,我们还努力干吗?徐文东说,从出生我们就知道自己会死,为什么还活着?我想,福贵一定享受到了生命所赐予的那种过程的美好,哪怕一路失去,毕竟曾经拥有。
朋友说,电影《活着》,到最后好多人还活着。说的我都不想看了。不是希望人们死光,只是希望原著被尊重。
《活着》始终让福贵手提一盏照亮脚下的灯,这是作家余华的一份悲悯。我们读着这样的文字,心底里会升腾起热量、力量、气量。当我们在人生中看不到希望,就从福贵身上找找,如果还是远水解不了近渴,那就接受。接受本身,有时候就是一束光。就像陈超在诗歌里写的那样,在上帝的疏忽里,也有上帝的仁慈。他儿子脑瘫,他却同妻子边漫步边低语,感恩一切遇见。
我也感恩,与《活着》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