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源 | 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
作 者|Lachel
我发现,许多人总会有这么一种思维模式:
容易把许多事情,都当成一种「任务」。
什么意思呢?他们会有一个默认的生活模式,
几点起床,几点上班,在公司做些什么,
然后下班,到家,陪一下家人,
自己看会剧、打会游戏,
可能再看会书,睡觉,迎来新的一天
—— 这是一个「日常」的状态。
而一旦需要打破这种日常的状态,
比如,突然想学一门课程,往往就会有两种结果:
第一种,是给自己这么一个心理暗示:
这是一项新的任务,
我不能用日常生活的状态去处理,
我需要好好准备一下,才能去行动。
这就会导向什么呢?拖延。
往往你准备着准备着,几年时间就过去了,
但你还没准备好,
回过头一看,才发现好像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时机。
其实日常生活有那么忙,忙到没有办法去行动吗?
好像也没有,
每天依然还是有不少时间休息、追剧、刷手机 —— 但就是从心里感到:
这是一件非日常的「任务」,
我得转变一下状态,
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去攻克它。
但究竟要做什么准备呢?什么时候才能准备好呢?不知道。
第二种则好一些:做好准备了,也开始行动了,但往往会给它赋予很强的意义和仪式感,一门心思向着「完成任务」的方向冲刺。
比如:
设定一个量化的目标,
告诉自己,我必须在多少天之内,
做出多少成果,才算是完成了这项任务;把目标分解到每一天,进行跟踪打卡,
要求每天都必须完成一定量的事项,
如果没有达到,就要复盘、反思,看看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了更好地达成任务,让自己进入「战备」状态,
把日常生活中一些非必须的事情都给暂停,
一切为这项任务开道……
这种情况呢,稍微好一点,至少有所行动,也有结果了。
但同样很容易出现两种结果:
第一,在这个冲刺的过程中,你很难体验到幸福感和成就感。
因为你很容易只盯着最终的目标,
你每天计算的都是
「我有没有做完今天的目标」「我离最终目标还有多远」,
你的所有快乐,
都只有在达成目标的那一刻才能享受到。
除此之外,你能感受到的大多只有压力。
为什么呢?因为你会很容易把「达成每天的目标」当成及格线。
那么,当目标达成时,你不会特别开心,因为这是「必须做到的」;
但当目标没有达成的,你会感到焦虑,
因为你离最终目标的距离又被拉长了。
这一点,其实跟之前讲到的「延迟满足」是相似的:
我们总是给未来过高的期待,
甚至牺牲掉「当下」去追逐「未来」。
但这种牺牲,真的值得吗?
第二,在这种漫长的期待和压力之下,你很容易怎么样呢?
半途而废。
最常见的情况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坚持」的能力。
一开始兴致勃勃,坚持了几天之后,
终于有一天因为种种原因没做完,
于是,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告诉自己:
反正也没办法完美了,进度赶不上了,算了吧。
想一想,有多少次你定下了计划,
但因为没能达到心目中完美的标准,
在中间就放弃了?
久而久之,一旦这种情形出现太多次,
就很容易给自己打上这样的标签:
「我果然不适合做这一行」「我太没有耐性了」
「我一点都不自律」「我真是三分钟热度」……
从而,你会更加倾向于用负面、否定的方式评价自己,看待自己,
更容易导向自我怀疑。
下一次产生类似的热情和计划时,可能都会在心里犹豫一下:
过去那么多次都失败了,还行吗?
但你却很少真正去思考:
其实你也许未必是能力不行,而是做事情的方式不对。
01
我把这种做事情的心态,称为「任务心态」。
很多时候,你未必是能力不行,也未必真的是三分钟热度,
可能只是「任务心态」在作祟,
不断地向你施压,为你带来阻力而已。
为什么人会有「任务心态」呢?其实很好理解。
我们知道,大脑是天生向往稳定的。
它希望每天的生活方式都是可预测的,
每天要做的事情都是熟悉的,
尽量避免陌生的挑战,因为那样会消耗大量的能量。
因此,当出现任何打破这种稳定的事物时,
大脑就会倾向于把它跟日常的生活区分开,告诉自己:
这只是一个例外,它并不是常态,
我们的生活仍然是稳定的,
我只是需要把这个不安定因素给解决掉,
然后一切马上就会恢复原状。
这就导致了,很多时候,我们其实都在「救火」:
我们热衷于捍卫和保护自己的日常生活,
把一切超脱于日常生活的事情,
都看作是对日常生活发出挑战的敌人。
而把这个敌人歼灭、攻克,就是我们需要去完成的任务。
所以,我们要么就是回避这些任务,
让自己继续沉浸在日常生活之中;
要么就是进入战备状态,
全力以赴,争取用最快速度、最高效率,去把它给干掉。
但问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真的值得我们去捍卫和保护吗?
这其实就是许多人陷入的误区:
一方面,我们许多时候的日常生活,
其实多少有点空虚、无聊、低价值,
我们只是在完成身边的人希望我们去做的事情,
用这些事情来填充每天时间的空隙。
抑或是跟随大脑对即时反馈和碎片信息的本能渴求,
不断地给大脑喂养「糖分」。
另一方面,我们又同时向往着自我提升,
渴望着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有能力,
而自我提升的方式,往往又会被我们下意识地当成「任务」,
当成对日常生活的挑战,
从而,被这种「任务心态」紧紧地束缚住,举步维艰……
这就导致了一个怪圈:
停下来,很舒服,但是不满足;
往前走,能满足,但是不舒服。
而徘徊在中间呢,既不舒服,也不满足,
久而久之,还会慢慢觉得自己「不够好」。
很多人对生活的挣扎和失望,从本质上来说,其实都是源于这一点。
其实,如果我们跳出这套「任务心态」的禁锢,
重新思考我们的生活模式,就会发现,
我们改变生活的尝试之所以会失败,
究其原因,其实从一开始就错了:
我们不应该把「自我提升」看作是一种任务,
把它跟日常生活区分开,
而应该把它理解为就是日常生活本身。
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要想真正做成一件事情、学会一样东西、获得自我提升,
更好的方式,不是把它当成一个非日常的、亟待去解决的任务,
而是把它化入你的日常生活本身,
让它成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为什么呢?很简单。
任何一样东西,你需要真正做出成果,都是需要长期的践行才可以。
但当你把它当成一项任务的时候,其实就已经隐含了一个假设:
我只要把这项任务做完,就完事了,我就可以掌握/学会/做成它了。
所以,很多时候,当我们去制定一个计划,设立一个目标,
再兴致勃勃地去冲刺、打卡,其实更多地是像一个游戏:
我们只是沉浸在
「付出了努力」「忍受了煎熬」「捱到了结果」
本身的体验中,感动了自己而已。
这种体验最大的效果,可能就是让我们自己确认到:
「喔,我是很棒的,我成功地坚持了下来,
达成了自己设立的目标,棒棒哒!」
从而给自己的评级调高一颗星。
但我们真正从中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做出了什么,成长了什么呢?
也许就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02
因此,一个更好的思考方式是什么呢?
是用「优化心态」,替代「任务心态」:
具体来说,我把做成一件事情,大致分成三步:
1)意愿。
要想做成一件事情,
无论是学习一门技能,还是做出一个成果,
你首先必须有非常强烈的意愿,想要改变现状才行。
说实话,这一点其实就已经是一个足够高的门槛,足以劝退很多人了。
很多人的真实感受其实是这样的:
我对现状不够满意,
但似乎好像也没有一个更明确的方向,
感觉可以试试看,如果太麻烦的话就算了吧……
因此,很多时候你之所以会感到「坚持不下去」,
其实未必是你没有耐性,
很可能是因为你缺乏足够的意愿而已。
2)习惯。
有了意愿之后,要怎么做呢?
定目标,列计划,排除万难,一步步向着目标迈进吗?
不是的,我一直都不提倡这么做。
实际上,你把一件事情看得越重、越严肃,
你真正能够做成它的几率其实反而是不高的。
为什么?因为你很容易患得患失,
很容易为了它而牺牲掉其他「次要的」事情,
让它在你的心智中占据过高的比重,
从而把遭遇到的一切失败、挫折、压力都无限放大。
真正要做成一件事情,
更好的做法,是把它简化成最简单的步骤,
然后融入到每天的日常生活里面,
把它变成一种习惯,代替掉自己的旧习惯。
让自己在不知不觉之间一天天去践行它,让时间来酝酿、发酵。
它不应该是一种需要去严肃对待的任务,
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下意识行为。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长期地持续下去。
改变永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量变产生质变。
3)反馈。
为什么我不提倡「任务心态」和「延迟满足」?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反馈的路径太长了。
你需要把一件事情彻底做完,才能享受到它所带来的回报和幸福感。
但在这个过程中,你是无法获得足够的反馈的。
这就导致了:除非你的意愿足够强,
强得可以令你冲破种种阻碍,
否则你是很难真正「坚持」下去的。
所以,更好的模式是什么?
是从你去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
去获取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依靠这些反馈来支撑你不断前行。
也就是说:
当你去行动的时候,要关注行动本身,享受行动的过程,
而不是只盯着行动能够带来的结果。
只有做到这一点,你才能够真正地把这件事情长期地「持续」做下来。
以上这三点,共同组合起来,其实就构成了什么呢?
对原有的、旧的「日常生活」的一个「优化」过程。
就像一台机器一样。
你觉得它工作得不够顺畅,
于是找到零件里面老化比较厉害的地方,
用新的、更先进的零件去替换它,让它跑一跑,
再把下一个零件换下来,换上新的零件,再跑一跑……
用这种方式,不断地「更新」「优化」我们的日常生活,
使得它离我们理想中的样子更近一步。
这才是真正能够长期持续做成一件事的模式。
03
举几个例子:
我跟每一位学员都讲过:
任何一门课程,
都只能在短时间内教给你一些思考方式,
绝不可能真正改变你的行为模式。
一定不要认为学完了就完事了,
就把学到的内容抛诸脑后、去学新的东西了,
这样是不可能有成长的。
要想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化为己用,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是在每天的生活和工作中,
有意识地留意那些能够跟课程内容对应的场景,
然后让自己停一下,
先别用习惯的旧模式,
而是用课程教给你的新方法,试着去践行一下,
代替自己的旧模式,再去观察和思考,
看看这个新方法手感怎么样,
有什么问题,效果怎么样……
不要贪多、求快,哪怕一周只能尝试两三次,
一个新方法要磨合一个月,也是可以的。
不断地践行它,直到它逐渐被内化、吸收,
完全成为下意识的本能了,
再去尝试下一个新方法,以此类推。
同样,每当有学员问:
「老师,我想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可以怎么做?
是不是要给自己定个目标,每天练习多少字之类?」时,
我都会回答:
要去找到一个能够让自己舒适的、能够长期持续下去的方式,
把它变成习惯。
不需要追求量,甚至每天两三百字都行,
但一定要让自己感觉足够舒适,
能够每天都写一写,
不需要付出太多额外的努力,这样才能奏效。
很多人常犯的毛病就是:
寄希望于在短时间内冲刺突击,
希望通过高密度的努力来尽可能缩短时间,
但这其实是很难的。
学习和成长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你要改变的不是一次行为,
而是你整个生活和思考方式。
再比如,前阵子有读者问我,
每天花多长时间学习,我回答他大约3-4个小时。
他很惊讶,问:是不是因为现在不用上班,才能有这么多时间去学习?
其实不是的。多年前我还在上班的时候,就是这样一个节奏。
通勤,吃饭,下班回家到临睡前,都可以拿来学习,
实在不行还可以摸鱼嘛。
没有这个习惯的人可能会觉得这很厉害,
但其实对于我,这就是一个稀松平常的习惯而已。
当然,不是让大家每天都要花3-4个小时去学习,
这个可能不现实,重点是:
一旦你把一件事情变成每天的习惯,
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
那么你就不会感到它有多困难、多复杂。
日积月累,你就能够不断从中获益,
而无需刻意去思考「如何自我提升」。
所以,重点是设计好自己「日常生活」的生活方式。
不妨试着按这个步骤来操作:
1)把自己每一天的时间耗费记录下来,
持续一段时间,然后复盘一下,
看看其中有哪些时间段是可以优化利用的。
2)想一想你想做些什么、学些什么,
然后列出一个简单的规划表,
找出一些简单的行为,安排到每天里面。
一开始可以尽量简单一些,时长在半小时以内即可,
一定要足够简单,可以立刻行动,无需心理负担。
3)试行一段时间,如果感到吃力,
就试着调整其他的活动来配合它;
如果还是不行,就把时间再缩短一点。
一定要找到一个令自己感到舒适的节奏。
4)等到完全适应了这个习惯,
每天不做点什么就感觉不舒服的时候,
就意味着你完成了。
这时,就可以瞄准下一个行动,
继续安排到每天的惯例里面。
以此类推,不断循环。
这就是一个不断设计、调整和优化「日常生活」,
让自己朝着想要的方向行进的过程。
04
最后,分享几个小技巧,帮助你更好地进行「优化」。
1. 挖掘意愿
前面讲过,劝退许多人的,可能就是第一步:
意愿。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高我们的意愿和动力呢?
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尽可能拓展你的生活圈子,
去接触更多的人和生活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你也许会逐渐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
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我之前一直讲:
弄清「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但这个问题,
绝不是你拘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空想,
就能想出来的。
你必须先走出去,打破日常生活,
去跟更多的新鲜事物碰撞,才有可能找到答案。
只有找到自己的方向,培养起足够强烈的意愿,一切才有改变的可能。
2. 替代旧习惯
有了充足的意愿,一个最容易碰到的障碍,
可能就是遇到对应场景的时候,
想不起要用新的习惯去替代旧习惯了。
这一点,我自己的做法是想办法去提醒自己。
比如用便利贴,把需要采取的行动记下来,
贴在对应的场景,让自己看到就能够立刻唤醒意识。
大家也可以尝试一下。
另一个做法,就是把新习惯放在一个根深蒂固的旧习惯后面,
用旧习惯作为触发点 —— 也就是我常用的「一……就……」方法。
举个例子:
我写作时常常一坐就是大半天,于是就告诉自己:
「一起来喝完水,就运动一会儿」。
这样,就可以让自己偶尔起来活动的时候,能抓住碎片时间运动一下。
这也是一开始建议只培养一个新习惯的原因。
如果你想培养的习惯太多,
那么很容易占据太多的认知空间,
让你感到要记住太多东西,
从而疲惫不堪。慢慢来,不要急。
3. 寻找获得感
如何让自己在尝试新习惯的时候能获得反馈呢?
一个小技巧就是:从自己的好奇心和实际需求出发。
我在之前的文章 不要为了学习而学习 中讲过:
不要为了学习而学习。
你必须先充分去拥抱生活、体验生活,
从生活中发现不够满足的需求,
或是存在好奇和疑惑、想要解开的问题,
再针对这些需求和问题去有针对性地学习,
这样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
举个例子:
学一个领域,你辛辛苦苦坚持背书、做题、整理框架、梳理笔记,很勤奋,
很卖力,但这个过程有效吗?
可能不那么有效。你很容易半途而废,
即使坚持了下来,学到的东西多半也会在以后忘掉。
另一种方式:
你先找到感兴趣的问题,把学习的过程,
变成一个个不断解决自己问题的过程,
每一天的学习就是一个对思维的整理、对答案的更新。
那么,你可能压根不需要「坚持」,
它对你来说,
本身就是一种放松和愉悦,压根不需要你去「努力」。
这可能才是更好的方式。
忘了在哪里听过一句话,我觉得很棒,也分享给大家:
你如何度过每一天,也就如何度过这一生。
不要忘记,组成我们生命的最重要部分,永远都是我们的「日常生活」。
愿每个人都能善待好自己的每一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