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荐读丨评价设计:跨学科实践活动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应用/陈茹吉

学术   2024-09-06 18:04   北京  
文章来源:陈茹吉.跨学科实践活动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应用[J]. 生物学通报, 2024, 59(8): 83-86.

编者按

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对优秀期刊文章的需求,本刊微信公众号择优推送当期文章,持续推送,敬请关注!

本刊2024年第8期刊发的《跨学科实践活动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应用》一文,针对跨学科实践教学中表现性评价诊断、促学、促教功能欠缺的问题,提出通过细化评价目标,选定评价要素,形成评价指南来设计表现性评价,以引导学生学习,辅助教师教学,本期荐读。



跨学科实践活动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应用

陈茹吉 (常州市清潭中学)




针对跨学科实践教学中表现性评价诊断、促学、促教功能欠缺的问题,提出通过细化评价目标,选定评价要素,形成评价指南来设计表现性评价,以引导学生学习,辅助教师教学,全面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跨学科实践  表现性评价  设计  实施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 下简称《课程标准》)设置了“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主题,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对跨学科实践描述为“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通常需要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等学科的概念、方法和思想,设计方案并付诸实施以寻求科学问题的答案或制造相关产品”。跨学科实践的重要属性是通过实践体验亲历问题解决的过程,能在“做”中展现和发展核心素养。评价是教学的一部分,影响教学的成效。表现性评价是在尽量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结果作出判断,是直接对学生“能做什么”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在跨学科实践教学中进行表现性评价具有适切性和必要性。然而,在教学中虽有评分规则,但是很少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通过评价所反映出来的学生核心素养情况如何及薄弱环节在哪里并不清楚,严重影响了评价诊断、促学、促教的功能,使跨学科实践表现性评价流于形式。主要原因如下。 

1)“教-学-评”一致性缺失。在表现性评价设计时,评价目标经常缺失,或仅考虑核心素养的达成,忽略了评价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关系。评分规则根据活动过程,更多通过学生的表现来制订,忽略了以具体的评价目标为依据。 

2)评价语言意义模糊。评分规则中经常出现“灵活运用”“充分利用”“科学设置”“合理控制”“逻辑清晰”等词语。怎样才是灵活运用、充分利用?如何科学设置、合理控制?怎样的逻辑是清晰的?评价语言意义模糊使评分规则无法被他人理解。 

3)评价缺少标准参照。评分规则通常由维度和各维度中不同的表现水平构成。各维度中不同的表现水平是对不同水平特征的概括性描述,缺少典型案例作为标准参照,不同的人使用评分规则其评判标准很难达成一致。

4)跨学科实践活动内容多、完成时间长,没有精心规划,很难将表现性评价落到实处。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制作泡菜,探究影响泡菜亚硝酸盐浓度的因素”(以下简称“泡菜制作活动”)为例,通过细化评价目标,选定评价要素,形成评价指南来设计表现性评价,并应用评价指南,更好地发挥表现性评价诊断、促学、促教的功能。


1 表现性评价的设计

《课程标准》提出,进行跨学科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生物学与社会的关系,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或生产特定产品,发展核心素养。跨学科实践教学通常进行的是项目化实施,一般流程包括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反思改进、物化成果等方面,教学目标通常从价值认同、工程思维(界定问题、条件控制、迭代优化等)、问题解决(多学科运用、合作等)、创意物化、态度责任等方面设置。泡菜制作活动的流程遵循项目化实施的流程,在该活动中依据项目的进展情况完成关键节点设计、应用表现性评价等,以更好地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该案例在跨学科实践活动表现性评价中具有代表性。 


1.1 制订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的制订需匹配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阐述在怎样的过程中评价哪些素养。对评价目标进行详细描述,能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每个阶段的阶段目标,以更好地适时开展评价、分析和引导。在泡菜制作活动中, 制订评价目标如表 1 所示。


1.制订评分规则

评分规则用于判断学生的表现,由维度和评价要素组成。评价要素的选定需从评价目标出发,依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以要点的方式逐条列举,用学生可理解的语言描述清楚,以更好地支持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在泡菜制作活动中,以关键节点为维度,从评价目标出发制订评分规则如表 2 所示。


1.3 制订评价指南

 在评价规则的基础上提供不同表现水平的典型案例作为标准参照,形成评价指南。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的表现案例进行研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对应到不同表现水平,并对案例进行简要分析。评价指南需要教师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评价指南的制订使表现性评价更加清晰、易懂,维持评价标准的统一性。同时,评价指南能有效帮助学生评判与分析,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借鉴优秀案例。泡菜制作活动中,在“观察分析”和“反思改进”节点对批判性思维水平进行评价,设置评价指南如表 3 所示。

2 表现性评价的应用


2.1 引导学生学习

评价要素可在完成项目任务后出示,引导学生的自评和互评。通过对照评价要素以及观摩其他组的做法,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完善,在反思中发展高阶思维。在整个活动结束后,将完整的评价指南发给学生,学生对照评价要素和典型案例为自己在活动中的整体表现作出合理自评并学习优秀案例,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的认知需求。 

评价要素可与项目任务一同发布,为学生提供学习向导。由于跨学科实践活动任务多且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目标是否清晰明确是成功的关键。学生通常并不清楚各阶段的任务应该做些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没有明确的目标。此时,若将评价要素与项目任务一同发布,能使学生在获得任务的同时清楚该项任务完成的标准。

评价指南前置,对学生开展必要的培训。在泡菜制作活动之前,有些学生可能没见过泡菜制作。仅通过乳酸菌发酵原理、亚硝酸盐产生原因等知识的学习来制作泡菜,如在容器中放上少许蔬菜,撒上少许盐,倒入少许冷开水。虽然学生已经花了时间进行了实践,但是结果与预期差距较大。泡菜制作失败会影响学生实践的积极性,也影响该活动的深入开展。将“方案设计”关键节点的评价指南(表 4)前置,学生通过评价指南明确该节点任务是制作泡菜及检测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并记录。完成该任务需要在制作泡菜过程中关注低氧环境(煮沸、蔬菜压实、容器封口等)、关注抑制杂菌(使用盐水、使用新鲜蔬菜、煮沸杀菌、容器消毒等)、选择合适量程(如 0~80、0~100 mg/L 等)的亚硝酸盐检测产品。尝试评价案例,通过评价要素为案例提出整改意见。将评价指南前置,不仅能给学生展示该任务成功的案 例,还能让学生尝试评价的过程,为后期更好地应用评价指南、进行深入学习作铺垫。


2.2 辅助教师教学

教师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进行指导,以评促教。例如,在“观察分析”的关键节点,要求学生汇报各组的实验结果、亚硝酸盐变化规律并进行结论分析。通过学生的汇报对学生“如实汇报检测结果”“通过检测结果总结亚硝酸盐浓度变化规律”“分析自己或他人检测结果产生误差的原因”3 个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发现学生普遍在“分析自己或他人检测结果产生误差的原因”方面存在困难,该困难还会影响下一个节点“反思改进”的完成。因此,教师可以有目的地收集存在误差的典型案例,如亚硝酸盐浓度变化曲线图中含多个峰、亚硝酸盐浓度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等,引导学生回顾分析乳酸菌发酵原理、亚硝酸盐产生的原因,观察亚硝酸盐试纸在不同光下造成的视觉误差等,以帮助学生完成分析,发展批判性思维。 

《课程标准》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其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系统规划跨学科实践主题的教学,确定各个跨学科实践活动的教学与评价的侧重点,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某一个活动中预设的评价目标不必面面俱到,学生所体现出的素养有时会超出教师的预设,对于良好的素养体现,依然需要教师适时总结与肯定,以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例如,泡菜制作活动中,有学生通过学习,设计了情境短剧“ 热闹的泡菜坛”,用艺术表演的方法来阐述泡菜制作原理、亚硝酸盐产生的原因,从而倡导人们制作泡菜时控制低氧环境,防止杂菌污染,控制亚硝酸盐含量,实现食品安全;有学生在设计泡菜作品的理念中提到:泡菜与陶瓷都是我国传统工艺,坛弦口是我国古人对“水密封”的最早应用,其上的江崖海水纹是我国传统祥饰,展现浓浓传统气息。也有学生设计“小小坛弦口,泡在生活中”的标语等进行宣传。这些案例都体现出学生宣传传统文化、倡导食品安全的态度责任。 

跨学科实践活动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应用在《课程标准》落实中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了《课程标准》关于跨学科实践活动评价的建议:坚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通过跨学科实践活动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着力考查学生的工程思 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需关注到跨学科实践活动表现性评价的实施可依托工作单或汇报展示进行。有些可在课后进行,有些需在课堂进行,需要依据课时的总体规划,预设哪些节点进行工作单评价,哪些节点进行课堂展示评价,评价哪些内容,有效统筹整合、课内外结合,灵活实施跨学科实践活动表现性评价。


本次推送仅节选了文章部分内容,全文阅读详见本刊2024年第8期。欢迎订购!


END



好课推荐


本期特邀具有资深教师培训经验的和渊老师,做高考前复习指导。以其多年高三教学实践经验和教师培训指导经验,讲解高考二轮复习之遗传专项突破,包括表现型、基因型比例的正推和逆推、致死的多种情况讨论、9:3:3:1比例变形的机制和生理意义。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课程界面




本期排版:郭羽凡
本期责编:周津津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编辑:《生物学通报》编辑部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42/Q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006-3193
投稿邮箱:swxtb@163.com
联系电话:010-58804350     010-58804739



▌合作数据库

    

生物学通报
《生物学通报》为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和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家级期刊,在全国生物学教育界享有较高声誉,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对促进全国生物学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为生物学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传播生命科学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