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常熟地名掌故》
三十三、三峰清凉寺
三峰清凉禅寺,旧名三峰禅院,位于虞山北麓。三峰,因合乌目峰、龙母峰、中峰而得名。《全唐诗·卷144》常建《第三峰》诗云:“西山第三顶,寻空静馀响,袅袅云溪钟”。据此,该寺可考为唐以前之古刹。
明嘉靖时,该寺遭倭寇之乱,僧众散去,寺亦日渐倾圮。万历时,住持洞闻重建寂照堂,未几移主兴福寺。万历三十八年(1610),汉月法藏自无锡来此栖隐,主僧延请住持三峰。其间,赵承谦、赵用贤父子,陆尊礼、包福民等本邑善信大力护持,倡缘劝募,增扩寺基,营建殿堂寮舍,重塑菩萨金身。自明末至清康熙年间,次第建成天王殿、千华殿、大悲殿、准提阁、松演堂、禅堂、精进堂、丈室、山门,并建养生堂、荼毗窑、普通塔院。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皇帝南巡,赐御书“三峰清凉禅寺”匾额,始改称今名。时大雄宝殿因工大费巨,至乾隆五年(1740)始克落成,后又续建地藏殿、罗汉堂、功德堂、法堂等。咸丰十年(1860),大雄宝殿、藏经阁等主体建筑毁于太平天国兵火,住持药龛联合乡民巡逻,余屋得以保全。为重建大殿,药龛劝募三十余年,始复旧观,并编纂寺志,又与其入室弟子宗仰在寺内设刻经处校刊佛经。同治十二年(1873),药龛重建寂照堂,请帝师翁同龢书匾并撰书楹联。翁同龢晚年,其将家藏元僧世殊以银粉所书之《楞严经》六卷补书四册赠予三峰寺保存。该经书于2007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珍贵古籍。
历史上,三峰清凉禅寺全盛时有屋千余间、常住僧众及四方参学者多至千人、斋田一千七百多亩、下院四处,并管领中峰禅院、白雀寺、智林寺等属院15处,蔚为吴越间一大丛林。1949年后,该寺仍有僧人住持,20世纪70年代初废。2001年5月,常熟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原址修复三峰清凉禅寺,历时五年。新落成的三峰清凉禅寺占地50亩,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总投资达3000多万元。三峰清凉禅寺风景宜人,有著名的万松林,以及被列入虞山十八景之“三峰松翠”和“三峰三十景”等景点。
高僧辈出三峰寺
三峰禅法独特,道风大振,远近响慕,与杭州灵隐、宁波天童鼎峙,为明清时期临济一系祖庭。三峰清凉禅寺高僧辈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晚明时期中兴三峰寺的汉月法藏禅师。汉月于崇祯八年(1635)圆寂,清康熙朝追谥其为镜通禅师。汉月15岁正式投归佛门,因悟道和最初弘法皆在常熟三峰,世人多以“三峰和尚”称之。三峰汉月及其门人的学说,在明末禅林中自成一家,时人多以“三峰学说”或“三峰禅法”称之,清雍正帝所著的《御选语录》之附录中称之为“三峰宗”。
汉月之后,三峰一系的高僧大德又有数人,其中,曾支持过孙中山革命的爱国名僧“乌目山僧”宗仰和尚通日、英、梵文,涉猎诗画琴棋、金石、园林艺术,卓然成家。宗仰和尚资助革命,交结孙文,与章太炎、蔡元培等在上海组织革命团体中国教育会,参与革命党人筹建民国大事。民国成立后,宗仰和尚重回江天寺,钻研佛学。1919年,宗仰和尚应请为南京栖霞寺住持,曾历时5年刻印《大藏经》。
三十四、维摩寺
维摩寺,位于常熟虞山辛峰亭以西约1.5公里之箬帽峰。寺东园内有“望海楼”,登楼可远眺长江,凌晨观看日出气势磅礴,十分壮观。“维摩旭日”为“虞山十八景”之一。
南宋隆兴元年(1163),僧法运建石屋,因位于石屋涧之上,初名石屋维摩庵,中有石井名“涌泉”。淳熙三年(1176),因右丞相兼枢密使、邑人曾怀生前曾奏请为功德院,宋孝宗敕赐“显亲资福禅院”额。明洪武初年,僧寿松建观音殿。宣德四年(1429),寺僧昙敷建天王殿并筑石路,自此改名维摩寺。万历年间,寺僧法乘造金粟堂、不二门、方丈禅堂。
清康熙年间,寺僧起雍暨邑人陆瑞升等建大悲殿。乾隆三十年(1765),景州知州、邑人屈成霖捐银千两,重修殿堂轩阁、僧舍库房,并在寺后辟园林建亭台池榭。踞寺侧望湖岩可南览尚湖,登寺内望海楼可北望大江,为邑地名刹,与慧日、兴福、三峰诸寺齐名。咸丰十年(1860),因太平军与清兵在虞山激战,该寺毁于战火。光绪年间,僧一煦重募建,屈氏后裔亦助修重建望海楼, 并于楼内塑屈成霖像,悬长联曰:“钟磐定山声,昔有白云投刺史;棂栏接海气,远持红日照维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寺院因乏人管理,日渐荒芜,殿宇房屋破败不堪。“文化大革命”中,寺院彻底毁废。
1983年,经江苏省太湖风景名胜区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常熟市人民政府及市基建局研究确定,建设“维摩旭日”景点,利用维摩寺遗迹兴建维摩山庄。迄1985年,先后修复天王殿、弥陀殿、大殿、南北厢房、望海楼、长廊,整修葫芦池、钵盂泉,并重建山门、围墙、道路,新辟东向主入口大门、小香雪海等。修复后,改称维摩山庄。因位于虞山北部高处,常被青云笼罩,清旷幽绝。山庄分前厅、中厅、后厅,有望海楼、钵盂泉、葫芦泉等历史与自然名景。在望海楼上登高远望,南可赏尚湖、北可见长江,春可踏雪探梅、夏可迎风登高望日出、秋可品茗赏桂、冬可喝茶聊天,一年四季皆有景可赏。
三十五、红观音堂
莫城原有聚兴庵,位于言里村,濒临昆承湖,其建造年代已无从考证。民国十八年(1929),村民颜松泉等发起翻建。1949年后渐毁。20世纪80年代末,信众在聚兴庵原址募建红观音堂,先后建成观音殿、天王殿及附房等建筑,总面积1350平方米。2000年秋,又建成400平方米的念佛堂等建筑,并铺建场地、道路。2002年,在寺后围湖填土。2003年8月21日,大雄宝殿奠基。2004年10月竣工。2005年3月18日,举行大雄宝殿开光庆典。现有殿堂、斋堂、宿舍、办公用房等40余间。
竹筏小红房
相传唐代贞观年间,昆承湖边住着一户人家,农忙种田,农闲打鱼。有一年七八月份,台风来袭,湖水汹涌,渔民都收船进港。其时,有一老汉突然发现灰茫茫的湖面上有一黑点。老汉在湖边观察了一个时辰,发现那黑点逐渐变大,距离其只有半里路。后,老汉看清该黑点为一竹筏,竹筏上似有座小房子。那竹筏在湖里打转,最后直冲向岸边。于是,老汉用竹竿勾住竹筏,将其拖上岸,发现竹筏上有座木头小红房子。老汉打开红房子的门,撩起布幔,见房内端坐着观音菩萨。菩萨微笑中带着慈祥,似乎是在感谢老汉的诚意。老汉岂敢怠慢,立即将观音菩萨请回家。其老伴见是观音菩萨,又惊又喜。夫妻两人立即焚香跪拜,向菩萨祈福消灾。
几天后,周边老百姓都知道老汉从湖中请到了观音菩萨,纷纷前来观看。一些信徒更是顶礼膜拜,带来香烛孝敬菩萨。老汉与其老伴商量后,决定在自家地里建庙安顿观音菩萨。众乡邻为此纷纷捐钱、捐物。老汉拿出了多年积蓄,运来了砖瓦、石灰、木头等材料,请来泥瓦匠、木匠,建造菩萨庙堂。
老汉挑选好了上正梁的黄道吉日。其时,晴空万里,湖平如镜。等到上好正梁时,一条大鱼突然从昆承湖中跳出并跃过了大梁,跌落到泥沙中,然后又是几个跳跃回到了湖中。因为大鱼来得突然,人们都没看清是什么鱼。鱼跃如此之高,大家更是闻所未闻。大家都很惊讶,认为是观音菩萨显灵了。等房子造好,老汉和其老伴、众乡亲把观音菩萨请到了新建的房子里。因原竹筏上的小房子是红色的,新建的房子也用红色粉饰,众人就给这座新屋起名为红观音堂。观音菩萨微笑中带着慈祥,每天接受信徒们的顶礼膜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