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中国海洋保护社会组织网络和能力建设活动(六)——“珍稀动物保护”线上研讨会

民生   社会   2024-10-06 17:04   山东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负责管理的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 GEF SGP)的支持下海研会和质兰基金会于今年8月联合开展中国海洋保护社会组织网络和能力建设项目第六场活动——“珍稀动物保护”线上研讨会。活动邀请了4位行业内的专家做了主题分享,并与参会嘉宾进行了互动问答。让我们一起来回顾精彩内容吧~



研讨会的开始,勺嘴鹬在中国总监的李静老师,根据她多年的水鸟保护实践经验,首先带来了《濒危水鸟在江苏:保护实践分享和反思》的主题报告报告从关注三种滨海迁徙水鸟、保护目标、行动和部分产出、新的尝试/挑战这四部分展开。李静老师介绍,在机构刚成立的初期,通过对江苏南通小洋口地区水鸟种类的考察,发现了勺嘴鹬,这也成为了机构开展工作的契机。勺嘴鹬是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极度濒危的物种,同时在迁徙路线(包括俄罗斯远东繁殖地、东亚的迁徙中停地、中国南部以及东南亚的越冬地)上面临重重威胁。最新的野外调查显示,全球勺嘴鹬数量在600-1000只,且显示下降趋势。李静老师强调,勺嘴鹬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旗舰物种,它的种群数量下降,以及它面临的威胁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百万迁徙水鸟共同的困境。另一种水鸟——小青脚鹬,它和勺嘴鹬的迁徙路线重叠,也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上的特有水鸟,高度依赖黄海南部,全球数量在1000-1500只左右。小青脚鹬和勺嘴鹬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另外,从2019年起,机构发现离他们监测点不远的连云港地区也有一种水鸟极度不受关注——半蹼鹬。在5月时,半蹼鹬高度集中在连云港河口,但它缺乏研究,保护级别很低,到2021年时才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在工作中,李静老师提到勺嘴鹬在中国已经超过十年与青年科学家,观鸟导游以及大量的观鸟爱好者/志愿者的通力合作。从2010年,勺嘴鹬在中国成为勺嘴鹬行动保护小组中国联络机构,并因此建立起和多个国家、地区的科学家,专家和志愿者的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包括勺嘴鹬,小青脚鹬,半蹼鹬、大滨鹬,大杓鹬和蛎鹬的的保护行动。勺嘴鹬在中国的工作方法是从下至上推动政策改变,包括提供野外调查的本底数据给相关单位,如保护区,地方管理机构和研究人员;和决策方合作,提供更适合当地的可持续的野生动物保护方法,推动社区参与保护行动;培训地方保护力量,和中小学教师,渔民社区合作,开展广泛的环境教育活动。同时,勺嘴鹬在中国还出版了《江苏水鸟报告》,并发表论文,重点研究栖息地评估、勺嘴鹬种群评估、勺嘴鹬换羽,也从2019年开始出版一些水鸟报告。她最后指出机构所面临的挑战,例如公益诉讼推动法律改革和实践、人兽冲突的困局和非保护地的野生动物保护实践等。李静老师最后欢迎各位海洋公益伙伴多多关注水鸟保护,以及勺嘴鹬在中国的公众号(shaozuiyu 和勺嘴鹬在一起)进行更多的了解。

源:李静

接着,斑海豹专家盘锦湿地保护协会会长田继光老师,与我们分享了《西太平洋斑海豹》的主旨报告田老师介绍西太平洋斑海豹在2021年已经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生活在西北太平洋地区,包括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中国的渤海辽东地区。每年中秋过后,西太平洋斑海豹会陆续从韩国的白令海和西北太平洋各个海域回到渤海的辽东海域。渤海湾进入12月份会开始结冰,斑海豹在次年的1、2月份会分散在结冰区进行繁殖。在次年3月份左右,辽东的冰区逐渐溶解,斑海豹经过1个月的哺乳期后,会乘坐冰排到辽河入海口上岸,还有一部分会到大连的蚂蚁岛、湖平岛,另一部分到烟台的长岛上岸。目前发现这四个斑海豹上岸点,其中辽河入海口上岸的斑海豹数量最多。田老师接着给我们展示了上世纪80年代以前到2018年期间,辽河入海口斑海豹上岸点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逐渐改变了河道的形态。同时,斑海豹的栖息地面积也在逐渐缩小,人类活动需要距离斑海豹有2000米左右的安全距离,过度接近的人类活动会对它上岸点造成影响。

田老师接着指出斑海豹的数量由上世纪30年代的7100只,以及40年代的8000多只下降到目前不足2000只。根据目前的观察数据,辽河入海口大约有近400只,大连地区300多只,烟台长岛有30多只,可以观测到的实际数量在800只左右。西太平洋斑海豹数量下降的原因有多种,最大因素是人类的猎捕,从前人类为获取皮毛和脂肪猎捕斑海豹,近些年来各地城市建设的发展带来的海洋馆兴起,产生了利益链的盗猎,甚至有酒店、商场里饲养斑海豹的情况;其他原因还包括海洋的污染、天然岸滩的破坏、渔业资源的滥捕(存在兼捕斑海豹、渔业资源也不足养育更多的斑海豹)。因为斑海豹的天敌主要是北极熊、虎鲸等大型动物,但在平均水深20米左右的渤海海域没有大型动物,因此斑海豹的主要天敌是人类。因此,盘锦湿地保护协会经常组织志愿者活动,以倡导普通民众可以为斑海豹做出的保护行动。盘锦湿地保护协会已经连续4年全过程监测斑海豹洄游规律,值得欣慰的是,辽河入海口的斑海豹数量连续增加,从2021年181只,2022年253只,2023年302只增加到2024年393只。这是多年以来机构持续对保护斑海豹进行呼吁,以及对公众教育的积极成果。田老师最后邀请各位海洋保护同仁光临辽河入海口,指导斑海豹保护的相关工作,共同守护这一可爱又珍贵的海洋哺乳动物。

来源:田继光

第三位分享嘉宾是天津市疆北湿地保护中心负责人王建民,从他多年保护东方白鹳的工作出发,为我们做了《救助带兽夹子的东方白鹳》的主题分享。王老师首先介绍东方白鹳作为世界濒危国家一级的保护物种,每年深秋大约有超过7000只过境天津,飞往南方越冬。但在2019-2022年期间,东方白鹳的保护工作在天津连续遇到重重挑战。在2018年,由于当时的政策,天津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建议把承包鲤鱼的鱼塘退还给湿地,但王老师还是希望这片鱼塘能继续承包给原来的养殖户。这个养殖户原先承包3000亩鱼塘,每年收获完大鱼,会留下小鱼小虾,等到10月底东方白鹳回迁的时候留给它们做食物补给。但是管理中心未采纳王老师的建议,鱼塘没有继续养鱼,也没有考虑东方白鹳的需求,在10月下旬把水位降低以留给东方白鹳停歇。在2019年,天津四个保护区都没有降水位,过境的东方白鹳因为没有合适的栖息环境而去了鱼塘。那个季节鱼塘的养殖户开始降低水位收鱼,停歇在鱼塘的东方白遭到养殖户的驱赶,导致每年大约有30-50多只死亡的悲剧。天津市疆北湿地保护中心、地方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这几年连续做了大量的工作以挽救东方白鹳,但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

王老师还提到,去年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因修复堤坝把水位降低,有超过7000只东方白鹳停歇,在10天后食物消耗殆尽时,有一部分东方白鹳再次飞到附近的鱼塘。当时天津市疆北湿地保护中心马上联系了天津市国资局和保护区管委会,为东方白鹳及时补充食物以吸引它们从鱼塘返回保护区。可喜的是,2023年所有停歇在天津的东方白鹳都没有受到伤害。然而,今年因没有加固水库堤坝的工程,水库不可能再降低水位,如何保护过境停留的东方白鹳还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天津市疆北湿地保护中心一直和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滨海新区农委以及这几个保护区等有关部门紧密联系,以努力寻求今年保护东方白鹳的解决方案。期待各位海洋保护人士的共同关注。



最后一位嘉宾,我们邀请到了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的刘敏教授,进行了主题为《海龟活动热点区和洄游廊道识别》的分享。刘老师一开始先介绍了我国现有海龟物种和分布。在我国,目前存在着绿海龟(Chelonia mydas)、红海龟(Caretta caretta)、太平洋丽龟(Lepidochelys olivacea)、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e)以及棱皮龟(Dermochelys coriacea)这五种海龟,在2021年都已经被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中只有绿海龟在我国有产卵场。目前,我国大陆沿岸历史上有记录的绿海龟产卵场几乎消失。刘老师提到曾经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沿海绿海龟的主要产卵场,从上世纪50年代有记录以来,曾经每年有几百窝的海龟卵,但从2011年开始,这个产卵场每年只有0到7窝,作为产卵场的功能几乎丧失。西沙群岛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绿海龟产卵场(每年200窝以上),非常值得去保护。海龟作为高度洄游的海洋爬行动物,刘老师团队的研究重点关注海龟的产卵场和热点活动区域。

根据刘老师介绍,卫星定位追踪是研究海龟保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为海龟安装卫星定位仪进行持续的定位跟踪可以获取比较详细的海龟活动轨迹以及热点活动区域相关的信息数据。目前刘老师团队已经为四种海龟(红海龟、绿海龟、太平洋丽龟、玳瑁)安装了这种设备,从2016年起为50只海龟进行了卫星定位跟踪(占了全国被卫星定位跟踪海龟数量的四分之一)。通过对33只绿海龟的长期跟踪,团队研究发现整个中国南部沿海的近岸海域都是绿海龟的洄游廊道,素食性的绿海龟的活动热点区域也与海草床的分布区域紧密相关;同时,通过对9只红海龟的跟踪发现,这些海龟会进行季节性的洄游,肉食性的它们的活动热点区域与传统渔场关联较大,因此存在较高的误捕率。刘老师最后做出总结:中国南方沿海区域存在着绿海龟的迁徙廊道,同的海龟物种有自己的热点活动区域,主要与他们的饮食相关联。

来源:刘敏

会议的最后,线上参会伙伴也积极参与讨论互动,一起探讨重点保护动物数据安全、物种保护的科技工具、我国的海龟救助机制、斑海豹生态习性等相关话题。

我们希望这一场关于珍稀动物保护的研讨会能够让各位公益伙伴了解丰富的珍稀动物保护相关知识和现在面临的挑战,也希望各位海洋公益的从业人员或是海洋爱好者能多多关注珍稀物种的保护,一起为我国珍稀动物保护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项目背景      

鉴于目前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的衰退和海洋面临一些严重的威胁,以及相关公益从业人员(多数为女性)在专业知识与经验方面有待提升,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负责管理的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UNDP GEF SGP)的资助下,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海研会)于2022年启动了“中国海洋保护社会组织网络和能力建设”项目,除了承办第四届海洋公益论坛,还计划在这两年中联合一些国内专业的生态保护机构,通过借助合作机构的培训平台和国内外的专家网络资源,以组织开展线上或者线下网络研讨会的形式,为中国本土海洋保护公益组织提供6场针对多个海洋议题的能力建设活动




第四届海洋公益论坛成功举办



第四届海洋公益论坛由自然保护公益伙伴计划秘书处作为指导单位,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UNDP-GEF-GSP)联合主办,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承办,世界经济论坛海洋行动之友、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深圳市大鹏新区珊瑚保育志愿联合会、海知趣、昆山杜克大学蓝色先锋项目等支持。




海洋公益论坛
中国海洋公益论坛秉持多元、平等、开放、专业的原则,将为中国海洋环保公益圈营造积极乐观、合作共赢的行业氛围,为这类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夯实基础,推动中国海洋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事业。
 最新文章